心理咨询亲子关系改善策略(让你的家庭更加和谐和幸福)

adminadmin 正规个人亲子鉴定价格 2024-03-27 178 0

心理咨询亲子关系改善策略(让你的家庭更加和谐和幸福)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1

二、亲子关系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2

亲子关系生辅导员师生关系童年是孩子塑造人格,健全身心的黄金时期。父母是孩子的位老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成长与个人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将让孩子受益一生。则是学生由未成年人过渡到成年人,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阶段,辅导员是生进入这个人生新阶段后的位老师,同时也是与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对象之一,对学生生涯的指导和职业发展上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除了作用上的相似性,家长对孩子所承担的责任,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存在相似性,他们都肩负着既要管理又要教育的双重任务。本文将从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来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员应如何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人的一生有4个重要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更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即亲密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譬如友谊与事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一个人若想拥有和谐的人生,那么这4个关系都需要做到和谐。但是,亲密关系是关。

亲子关系,是一个人更初建立的亲密关系,是人格形成的基石,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乃至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若能与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帮助孩子通过做自己,从而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更大程度的成长,将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内心,也有利于他与外在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充满冲突,那么孩子的内心和外部世界也会存在冲突。

众所周知,国内的家庭在亲子关系中更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溺爱。溺爱表面上是对孩子的重视与关爱,实际上是对孩子真实感受的视而不见,也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的权利。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决定的人,不会懂得什么是责任,也不会勇于追求,这种培育显然是失败的。

另一个容易步入的误区就是管教上“动用权力”。国内有句俗话叫做“不打不成才”,这充分显示出国内上一辈家长在子女管制教面的权力意识。他们认为,在家里父母作为成年人,他们就是权威,他们说的话,制定的规则,子女必须听从遵守,甚至通过暴力来树立威信。然而,在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中,家长只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建议和命令孩子的行为和选择,或者直接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不利于今后平等地建立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的特点

初入的新生对于什么是,学什么,怎么学等基本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即便通过影视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渠道有所听闻,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他们就如同新生的婴儿,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角色有着十足的好奇,在这个探索与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与观念,将影响学生对整个阶段的选择,而阶段的行为养成又将对其毕业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个孩子的家长,要通过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全面的发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独立学院是21世纪出现的新的高等教育主体,作为处于探索阶段的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学校的声誉和社会评价,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如何稳定办学、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取得办学成果是校方更为重视的环节,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以此为依照。所以,独立学院辅导员与学生的存在着教育、管理、服务三重关系,这三者的比重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比例,否则师生关系就会出现失衡与异化,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建立的建议

正如亲子关系中家长更需要避免出现的问题就是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以粗暴的方式控制孩子的自由,那么对于生而言,不论他本身的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何,他首先需要的是靠自己去感知,如果被动地被剥夺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不会认为是自己在上,也不会去探究自己上的意义和目的,那么辅导员、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了单方面的教导与教授,而不是双方互动的教学关系。因此,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生初进校起,辅导员就应树立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的意识,避免保姆式的服务,否则学生就如同被溺爱的孩子,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责任感。

第二,要通过摔打教育与信任教育,教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非因为害怕学生无法胜任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始终采用帮带的方式扶着学生走过四年,这对于处于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危害等同于在童年阶段被父母娇惯的孩子,面对毕业后更多的困难和危机,他们将无所适从。

第四,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强化辅导员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减少不必要的后勤服务工作,为辅导员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亲职教育 亲职辅导 社会工作 未来发展

目前针对父母担任亲职角色的教育正日渐受到关注,而亲职辅导把此关注落实到具体的操作面。虽然国内已有不少机构在尝试家庭领域的亲职辅导,但专注水准还是参差不一。本文针对参与人数、参与形式的不同,从个别辅导、亲职小组与亲职团体三个面论述亲职辅导的专注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个别辅导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因此,有效的亲职辅导应该既面向全体,又面向个人,以突出其针对性。亲职辅导主要是对父母亲提供关于如何为人父母的教育与帮助,因而涉及的是每一个家庭自身内部的情况。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孩子们的问题也各异,同时,考虑家长自身的个性特点等综合因素,一些专门化的个别辅导非常必要。

一般来说,亲职问题较复杂或子女有较严重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需要较多的时间来探讨家庭内部的结构、互动形式与问题成因等,而家长与孩子对问题的认识及其行为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个别辅导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较适合的方法。还有的案例涉及到家庭的秘密或隐私,不希望被家庭外的人知道,家长也会要求个别辅导。

此外,有的问题还涉及家庭自身的内幕。国内社会有其自身的传统,强调“家丑不可外扬”。因此,一些家庭出现亲子关系问题与孩子行为问题时,往往不愿意外人知道,若来求助,家长们更希望得到个别辅导。

所以,个别辅导在国内家长教育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当代这个日益竞争的社会,孩子与家长都承受较大压力,而城孩子生活空间与学习环境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孩子出现身心问题的比例正呈上升的趋势。家长一方面

非常关注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却缺乏科学的方法、技巧,因而存在较多的个别辅导需求。

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亲职辅导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作为家庭社会工作的个别辅导,其实是个案社会工作在亲职辅导方面的具体运用,它遵循个案工作的个别化、接纳、承认、同情关怀、非评判、案主自决、保密性七原则,运用个案工作特有的面对面会谈、家庭访视、个案记录等方法,对家长进行帮助。其典型特征是一对一,即以一个家长或一个家庭的家长为对象,由家庭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与家长一起解决问题,针对家长与家庭的自身情况提供的个别化服务。

二、家长自助小组

家长自助小组在国外是一种较普遍的亲职教育团体,它可由学校、幼儿园、发动,比如一些公立学校设立的家长会,儿童组织的患儿家长自助小组等。也可由社会工作机构或相似性质的社团组织成立,比如家庭服务中心的家长自助小组。这些自助小组是一种较好的亲职辅导形式,它体现了自愿、互助与自我成长的精神,对参与的家长具有很好的效用。

阿尔弗里•卡茨和尤金•本德(Alfreel Katz&Eugene Bender)对自助小组提出了综合的定义:自助小组是自愿形成的,小组形成是为了互相帮助和完成特定的目标。小组通常由同伴组成,他们结合在一起是为了互相帮助以满足共同的需求、克服通常的障碍或生活迷失问题和产生希望。这些小组的发起者和成员感觉到,借助或通过现有的制度无法或不可能实现他们的愿望。自助小组强调面对面的互动和作为组员的个人责任的承诺。他们常常提供物质和情绪上的支持。他们常常是“原因”取向的。并且传播理想或价值,藉此,成员们可能获得对个人人格同一性的深刻意识。

可见,与一般的小组不同,自助小组具有自觉、自愿的性质,是小组成员的互相学习、互相扶持。这样形式的小组无疑可以给家长更多的赋权,使他们倾向于感到自身权力与效能的增加。因为,每一个家长在自助小组中都是参与的主体,都有其贡献。因此,家长们所获得的帮助来自于他们自身,而非外部的教育权威或专注社会工作者。其实,人们接受来自外部的帮助时,较易形成依赖心理,从而放弃自我的努力。而在自助小组中,家长们得到授权,这有助于家长产生改变的动机,提高个人成长能力、助人能力,较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家长自助小组中,家庭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一种是经济人的角色,即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把有需要的家长与适宜的自助小组联系起来,让需求与资源结合,既可满足家长的需求,又可以完善资源的组合。另一种是引导者的角色,既社会工作者作为参与者进入小组,在小组中运用自身的专注特点,引导小组顺利地发展,帮助组员通过互助而获得心理奖赏,感到愉悦与有价值,同时也解决自身的问题。

依据家长自身的特点,社会工作者在组建家长自助小组时,可以采用分类辅导的形式。这种分类辅导是一种新型的亲职辅导方式,一般的亲职辅导通常是针对所有家长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而分类辅导则是为了解决部分家长所面对的特有类型的问题,其优点在于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比如针对离异家庭、受虐家庭或亲子沟通有障碍的家庭,社会工作者开展相应的专门小组。在这样的小组中,参加的家长都面对某一特定问题,彼此能感同身受,又能各自的经验心得,每一个人既是“受助者”,也是“助人者”,从而扩展辅导的效果。

在组建分类辅导小组时,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同质性原则。即小组成员一般具有相同问题以利于小组成员在讨论中产生同感,从而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2、目的性原则。即家长对该小组辅导的目的很清楚。

3、自愿性原则。即参不参加、以及内心世界与组员与否皆为志愿。

4、保密原则。即参加小组活动的任何家长与社会工作者必须对组员的隐私给予保密。

5、民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民主性原则要求在操作技巧上培训者淡化“领导”角色,减少价值判断,尊重每一位家长,并参与团体的活动和讨论,创造真诚、尊重、温暖、信任的气氛,在谈话中采取不批评、不指责、不干涉的方式鼓励家长开放自我,坦诚地和其它家长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引导性原则要求家庭社会工作者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家长思考,关注团体内的交流与各种反应,注意对家长适时的启发、引导。

在引导时,家庭社会工作者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教训家长而是开导家长;不是替家长决策而是帮家长决策;不是强化家长对辅导者的依赖而是增进家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自助小组作为小组工作方法之一,有其特殊的对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方式、方法上运用小组讨论、情景体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并鼓励家长“活学活用”,以丰富辅导的手段,增加辅导效果。

三、亲子互动团体

良好的亲子互动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给子女提供安全感、归属感与情绪、心理的支持,还可以及时、有效的传递对子女有用的信息,帮助子女顺利适应社会。反之,不当的亲子互动则会破坏亲子关系,在子女的身心发展上产生负面影响,带来一系列的行为心理问题。比如儿童分离焦虑、青少年离家出走等,往往都源于不当的亲子互动。

当前亲子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互动角色呈现中心―边缘的格局。在父母与子女互动的过程中,父母处于中心、主导、控制地位,子女处于边缘、被动、依赖地位,形成不对等的两极。通常“中心”居高临下,以自己的方式主观地审视“边缘”的境况,强制性地输出“中心”的指令,根本不用顾虑“边缘”的现实状况,使“边缘”沦为客体,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中心的意志。

2、互动内容狭窄化。许多国内的家长在亲子互动中,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国内现行的高考制度,要考上好的,仍然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许多的家庭都以学习成绩为更高指标。尤其面临中考、高考的阶段,学校是大考、小考不断。家长孩子谈话的内容也无非是成绩与分数,此外的话题都要靠边站。所以,彼此的沟通内容单一而狭窄,不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多元需要,造成青少年心理压抑和痛苦的情感体验。

3、互动方式上重“言传”,轻“身教”;重惩罚,轻奖励。父母是青少年心目中更初的偶像,是他们的任启蒙老师,父母的思想、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都会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向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向别人说话,怎样讨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父母亲来说,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角色的示范性。在“言教”的同时,更多地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女树立榜样。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多父母只是重“言传”,轻“身教”。

4、互动频率较低。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规范的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远大生活目标的树立,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亲情鼓励与支持。由于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父母因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来搭理孩子,亲子互动频率较低,不能适应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也易致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陌生感。

针对这些亲子互动出现问题的家庭,亲子互动团体是一种有效的干预。因为这些家庭的问题常常不是短期形成的,家庭内部往往会缺乏足够的资源去改变现在的僵局。家庭社会工作者介入期间,带领家长孩子参加专门设计的团体,能较好地弥补家庭内部资源的不足,同时通过示范、团体的互动与亲身的实践,有效地帮助每一个参与的家庭,使亲子关系与互动获得良性的改善。

相对于自助小组来说,亲子互动团体的成员人数往往会更多些,而活动的形式也相应更少私密性,更多的体验性。这种亲子互动团体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类以预防性、发展性为主,参与这种团体的家庭亲子冲突不大,所设计的内容可以是一些体验性的活动,人数多些也没有关系。比如,组织家长参与“亲子踏青、情意浓浓”活动,以及父母和孩子共同参加的“趣味运动会”等。此类活动的举行不但增进了亲子关系,也丰富并愉悦了闲暇生活。在家庭关系日益疏松的今天,其积极作用尤为明显。

第二类以治疗性、康复性为主,参与这种团体的家庭亲子互动不良,子女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此类的团体设计主题更有针对性,其形式也较为正式,人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互动效果。家庭社会工作者需要注意建立安全而坦诚的情境,在家庭中注入需要的治疗性元素,如:关爱、接纳、倾听、同理、尊重、理解、子女身心发展的相应知识、沟通技巧等。

参考文献:

[2]马德峰。亲子互动的现状及问题[J]。社会,2003,(7):45-46、

[3]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M]。北京:国内人民出版社,2005.166、

[4]张莉萍。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家庭社会工作的示范[J]。华东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4

〔关键词〕青少年;厌学;心理辅导;微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671-2684(2012)24-0007-04

学生厌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难题。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在坚持不懈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影响厌学学生心理成长的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入手,探讨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

一、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的周围环境虽不会更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既可能成为资源,也可能成为冲突和压力的来源。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是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积极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和谐组织系统,从而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减少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笔者结合厌学学生的实际,认为辅导操作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辅导教师,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络被许多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但有许多学校的这个机制仍处于形式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的话题。这样,势必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因碍于面子,主动放弃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应学会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也许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闪光点。其次,教师应利用家校沟通平台,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也关注其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既有家校之间关于青少年情况的交流,也有亲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

(二)辅导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亲师关系

青少年儿童讨厌学习,产生厌学行为,这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厌学儿童基本都是在专制型、忽视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决定儿童主要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儿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者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七个维度调查440名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母亲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得分较高,在“民主”和“忽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达较高程度;过分关心孩子,迁就依从孩子过分要求的溺爱倾向较为突出。儿童年龄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响,母亲对儿童的惩罚与成就要求随儿童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必须纠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转变自身的不良教养方式。不管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加强情感交流。权威型养育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更费时费力的方式,但是也是更有效的养育方式。

(三)辅导同伴,形成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

(四)辅导学生本人,进行矫正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厌学学生的辅导更终还得落实到当事人身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辅导心理,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2、 补习功课,教会学习方法,缩小学习差距

在学校情境中,厌学群体中大多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厌学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因为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所以说厌学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可以矫正的。其中,补习落下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更适宜的方式,是把学习辅导的重点放在认知而非动机方面,依靠优良的学业成就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厌学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逐推进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包括学习计划与步骤的制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知识记忆的方法、辞典与参考书籍的利用方式、复习预习的方法、考试和答题的对策等。根据笔者与合作者的长期调研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让他们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习成绩才会稳步提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缩小了,厌学学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情绪才会逐步缓解。

3、训练自信,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

学校心理学家德夏姆(Decharms,R。)认为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为和自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长有所认知。厌学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产生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是他们在学校里多次遭受失败体验后,为了自尊心免遭进一步威胁的具体表现。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来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必须训练自信,以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对于厌学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首先可以运用埃里斯(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在教师、家长、同伴等共同营造的和谐微生态环境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维持在合理恰当的水平上。

二、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一)能发挥心理辅导者熟悉微系统环境的优势

(二)能发挥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优势

(三)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以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个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关注辅导系统中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来讨论系统中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不仅仅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既将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导背景,也将其作为辅导的对象。学校心理辅导者让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和教师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构成一个辅导的系统,共同为辅导过程提供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儿童问题的解决。辅导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合作不仅局限于辅导者与学生之间,还涉及辅导者与父母、辅导者与教师、父母与教师之间,并力图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辅导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趋势,本文提出的辅导模式符合这一趋势,能推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与沟通,会让家长使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会花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教师也能从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辅导活动中获益,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会心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3,303、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亲和力;辅导员

一、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亲和力

亲和力的形成取决于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态度。作为辅导员,更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有发自内心的职业道德义务和强烈的责任感,努力达到师德水准高境界,要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待教育,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注重用一些人性化的理念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增强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能把更新观点、先进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辅导员所具备的品德、智力以及对事业的忠诚与认真负责等品质“折服”,而不是对拥有的某种权利“傲服”,树立自己良好的威信。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和蔼可亲,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用所产生的个人影响力来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所以,作为辅导员,要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亲和力。只有这样,你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

二、关爱加深亲和力

关爱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这说明了爱是相互的,你去真心关爱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了学生,学生就会从情感上给以回报。这种回报是高尚的、真心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思想情况及成长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当学生体会到这种关爱时,就会大大缩短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就会乐意向老师坦露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唤起并坚定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更乐观、更积极的态度和信心,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情感的培养。班级中的后进学生和困难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无私的关爱和帮助。辅导员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爱心去开启他们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他们对学习和前途的信心。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做到爱在细微中,更要善于宽容和鼓励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学生不仅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更深深理解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是多么有意义。有了关爱,无形中加深了辅导员的亲和力。

三、语言沟通艺术充满亲和力

托尔斯泰曾说:“在人的大脑里好像有成千上万个,也许还是成万个键子,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在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来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头脑里回响起来。”托尔斯泰道出了语言沟通艺术的重要。语言是一门艺术,是辅导员亲和力的重要标志,对开启学生心灵,对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试想,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辅导员的语言毫无章法,干瘪无趣,缺乏情感,学生必然会提不起兴趣来听,甚至觉得唠叨多事。语言交谈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语调应力求抑扬顿挫,节奏应讲究舒缓有致,态度应做到亲切自然,情感应力争真诚饱满。只有这样,才是充满魅力的交流沟通,它会像一块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并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了作用,使学生豁然开朗。平时用几句幽默的话就引得学生开怀大笑,交谈的双方不再拘束,紧张的气氛变得平和。试想一个咄咄逼人,沾沾自喜,盛气凌人,洋洋得意的辅导员又怎会有很好的亲和力呢?又如何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语言也是一种载体,是情感交流的载体,通过语言交流可以传递情感,交流感情。语言交谈艺术是情感传递的桥梁,是散发亲和力的重要表现方式。

四、微笑体现亲和力

无论是在私人场合还是在职业场合,微笑都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结合点,它标志着兴趣,传达了关怀和关心。辅导员看到自己的学生和师生发生矛盾时,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这时如果能运用微笑策略,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它可以缓和矛盾,改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特别是在找学生“兴师问罪”之时,如果此时你满脸怒色、杀气腾腾,学生立刻就会提高戒心、顾虑重重,加重敌对情绪,使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其结果往往使矛盾激化,师生关系紧张,收不到教学的效果。但此时教师若能克制自己,努力在脸上呈现出一缕和善友好的微笑,就会使学生戒心冰释,顾虑解除,减轻敌意进而被感化。由于这时候辅导员面部的微笑对自己愤怒的心态产生了抑制和改变作用,因而就能使处于盛怒的大脑冷静下来,恢复理智,从而避免由于感情冲动而导致出现过激的言行,更终变唇枪舌剑为和风细雨,化干戈为玉帛,使矛盾得以顺利解决,为顺利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由于国内的教育传统强调“师道尊严”,因此许多辅导员多喜欢板着面孔,不苟言笑,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事实上,过于严肃的辅导员即便得到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敬畏”,而非“敬爱”,完全失去了亲和力。辅导员应当依赖自己的学识,精妙的语言艺术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赖,应当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面容来缩短师生距离,融洽师生感情。因为你面对的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沟通。所以,老师的“微笑效应”是“愉快谈话”的基础,是体现亲和力的更好表现。本人在平时与学生接触中,就注意运用好微笑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启迪学生的睿智。当学生取得成功时,用微笑给他以鞭策和鼓励;当学生学习暂时遇到困难时,要用微笑激起他克服困难;当学生有时犯了错误,也用微笑给学生以理解和期待。把微笑带进宿舍、把微笑带进教、把微笑带进校园,把微笑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平等提升亲和力

辅导员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通过这种调节,可以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将辅导员工作做得更好。辅导员工作的首要目的,是要让大家都明白正确的道理,妥善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辅导员工作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是梳理人际关系的过程,这中间就存在一个相互理解的问题。因此,在工作中,辅导员应采取平等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亲和力,这可以艺术性地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平等态度,首先体现在不居高临下,体现在相互尊重,还体现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不强词夺理,不以势压人。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某些问题平等沟通,达成共识。否则,就会造成压而不服的局面,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还有可能造成新的问题,甚至激化矛盾。

平等态度,还体现在辅导员态度的与人为善,和颜悦色。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大家,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如果在工作过程中,盛气凌人,疾言厉色,以大压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激化问题,制造新问题。即使对一些思想不正确,行为有不妥的同学,也应抱着一种善意和宽容的态度,细致耐心地做好思想说服教育工作。这种宽容产生的亲和力,在辅导员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凯。“亲和力”的作用及实施途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学报,2009(7)。

[2]王祁。辅导员工作中亲和力的重要性[J]。教育园地,2009(7)。

[3]邱海锋。增强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径选择[J]。沈阳建筑

学报,2009(10)。

[4]李云玲,李永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6

一、一般资料

蒙蒙现在已经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了,他现在更主要的问题是亲子关系紧张,性格狂妄自大。父母在教育蒙蒙的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父亲是个严厉的人,对自己和孩子要求完美,每当蒙蒙犯错误,父亲总是很生气,声色俱厉地训斥蒙蒙。而母亲则溺爱蒙蒙,对蒙蒙的要求言听计从,父亲每次批评蒙蒙的时候,母亲总是护着他,告诉他:“别听你爸的。”并将矛头直指父亲。每当此时,父亲就无话可说,无奈之下只好偃旗息鼓了。长此以往,父亲在蒙蒙心目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无论父亲批评他什么,他都左耳进,右耳出,视父亲的话如过眼云烟。有时情急之下,还会向母亲发出SOS。在学校他总是很骄横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经常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难。老师批评他,他会非常不服气,甚至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他认为自己是更优秀的,没有人比自己强,自己是更了不起的人。一个过去乖巧可爱的孩子为何变成了这个样子呢?

二、原因分析

蒙蒙缘何成了让大家头疼的问题少年?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态度不一致,导致蒙蒙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一方作为挡箭牌。二是老师教育方法不当。老师在蒙蒙犯错误时处理方法欠妥当——当众点名批评,这样不仅使师生矛盾恶化,而且加强了蒙蒙的逆反心理。三是青春期的少年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部分青少年从内心开始不愿再接受家长和老师无处不在的教导,他们认为这是教育小孩子的办法,已经不再适合长大的自己。

三、辅导过程

1、 次辅导

辅导目标:深入了解蒙蒙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了解自身问题的根源。

2、 第二次辅导

辅导目标:加强蒙蒙的自我心理和行为调节能力,引导他走出以往的认知误区。

辅导方法:指出他的错误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具体操作:指出,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和价值批判的能力;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一些人可能变得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甚至为了突出自己与权威进行无理顶撞,误入歧途。蒙蒙很聪明,不盲从和迷信成人的观点,这是对的,但同时一定要学会慎思,反对一定要有反对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一定要符合道德的准则和公认的规范,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自我标榜。

结果反馈:蒙蒙在辅导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沉默,这表示他正在努力作自我反思。为其布置了家庭作业,引导其思考哪些逆反行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哪些逆反行为是消极的;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

辅导目标:改善其家庭教育环境,消除蒙蒙与家长的对立心理。

辅导方法:与蒙蒙的家长进行沟通,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让孩子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具体操作:首先向家长说明造成蒙蒙目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原因,然后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哪些教育对策,从而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提醒家长要多和孩子接触,了解孩子近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通过家庭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缓解其逆反情绪。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教育方式要一致。

结果反馈:家长十分配合,尽力为蒙蒙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父亲经常与他一起运动、谈心;母亲在父亲批评孩子时也不再当面阻止等。通过电话访谈,及时了解了蒙蒙在家中的表现,同时也向家长反馈蒙蒙在学校的一些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4、 第四次辅导

辅导目标:与科任教师沟通,缓解蒙蒙与老师之间的紧张关系。

辅导方法:改善其外在环境,让教师也加入到蒙蒙的心理辅导中。

辅导具体操作: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让其了解像蒙蒙这类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建议教师避免直接批评,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可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课后与他个别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改正。

结果反馈:由于教师不再对其进行公开批评,蒙蒙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尊重,在与老师的亲切沟通过程中,对自己之前对老师的鲁莽顶撞行为感到羞愧。同时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渐渐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以及同学的支持和尊重。

四、辅导反思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生 情绪调节 团体辅导

随着生恋爱现象的低龄化和普遍性,恋爱问题已成为许多生困扰之一,有的生因为恋爱问题而陷入痛苦之中,因而荒废学业,个别学生甚至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本研究整合恋爱关系的相关理论,结合生恋爱心理特点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以期培养生正确的两性关系,提高其异往能力,提高恋爱信心以及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

依据马斯洛需要次理论、恋爱心理学理论、罗杰斯人际关系理论和坎布贝尔爱情发展阶段理论设计,从认知、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心理发展过程,设计出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依次包括“知己知彼”、“爱的艺术”、“相处之道”、和“爱的成长”组成的生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

一、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一)方案实施的设计

3、工具

(1)自编团体辅导手册。昆明理工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与云南师范心理系部分研究生组成研究小组,设计了以调节两性关系为主的系列团体辅导方案,共4次方案。建立了“玫瑰之旅――爱的正能量”工作坊。

(2)自编团体辅导活动评估表。由研究小组讨论共同设计和编制了对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估表,包括客观评分部分和主观评价部分。问题主要涉及对该次团体辅导的满意程度,自己的参与程度,在辅导中的收获,关注点,自己的发展等方面。评估在每次团体辅导后进行。

(3)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Fraley等编制了包含焦虑(担心自己被拒绝和被抛弃-自我模型)和回避(不喜欢与他人亲密,不喜欢依赖他人-他人模型)两个分量表的ECR-R。问卷采用7级评分,取项目的平均分。

二、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效果

1、被试前测总体情况

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所有被试进行了前测,使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QR对被试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下表是被试在EQR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到,被试的前后测得分,不仅在总分上达到了显著的差异水平,在各分量表上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水平。这说明被试在参与团体辅导之前和之后两性关系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两性关系的消极方面如惧怕维度和冷淡维度上被试的分数都有所降低,可以初步推测本研究的团体辅导对被试的情绪调节是有效的。

三、讨论

参考文献: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8

一、提升家长意识,重视教育宣传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早教”一词在我国社会大众中已经不再陌生。大部分家长在孩子出生后都会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早教工作,并且部分家长还会参加一些亲子教育辅导机构,希望通过学习现代专注的早教知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启蒙与培养。但是随着现代幼儿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家长在对孩子的早教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那就是忽视了自己在孩子早教中的重要性,盲目照搬书本上的早教经验,并且将早教内容主要放在了提升孩子的知识掌握程度上,使得0~3岁的幼儿在身心发展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弥补这一问题,在今后的早教辅导工作中,有关早教机构应改变原有被动的辅助模式,不仅要提供亲子园给一些家长进行亲子互动活动。同时,有关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应注重对家长思想的修正与引导。首先,早教辅导机构应该积极与家长建立稳定的沟通关系,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指出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早教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让家长对自身的不足产生认识。其次,早教辅导机构还应重视亲子教育的宣传工作。让家长对亲子教育的内容有所了解,明白与幼儿进行互动的重要性,进而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亲子教育中。

二、活动,引导家长参与

0~3岁的儿童一般还没有达到进入幼儿园的年龄,因此想要借助社会的力量促进家长与幼儿的互动,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际的生活中,一些幼儿早教辅导机构以及社区单位等应肩负起一定的责任。就家长与幼儿进行互动而言,其形式有很多种,而通过研究证明,经常性地进行群体性亲子互动活动,更容易对幼儿心理进行正向引导,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一些幼儿早教辅导机构以及社区单位应积极为幼儿与家长创造出更多亲子互动的机会。通常早教辅导机构会建议父母双方在空闲的时候带领幼儿到辅导机构的亲子园去进行亲子活动,这样可以让尽可能多的家庭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体性活动。

三、注重家校沟通,听取家长意见

综上所述,亲子教育已经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因此我国早教辅导机构在对0~3岁儿童教育进行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对家长的作用给予一定重视,积极地组织家长与幼儿进行良性互动,以此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有效促进。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系统论;辅导策略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更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注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更后,我让母亲意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更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案例4:陈某,女,高三学生。有一次在家洗澡时,她母亲从下看到她映在卫生间玻璃窗上的身影,于是上告诉了女儿。母亲的话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内向的陈某触动很大。正巧当天傍晚她看到住在对面房里的两个青年一边谈论着什么,一边朝自己这边笑。从那以后,她洗澡时总怀疑那两个青年在偷看自己,在上学上跟踪她,甚至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相貌。当她告诉母亲时,母亲起先认为女儿在开玩笑,后来也将信将疑,当女儿回家时都要往下巡视一番。父亲更加着急,用三合板封死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将家里所有的窗帘都放下来,女儿上学时他悄悄跟踪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们虽安慰女儿:“哪有什么说话声音?”“窗户都封起来了,谁也看不到了。”但没有效果。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肯配合学校的辅导工作。当辅导教师指出其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可能碍于面子,心里不愿承认,也不愿为此努力。由于家长的观念难以扭转,学校心理辅导便得不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与社会可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进行宣教,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注过多;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2)

一、家长更需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高中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心理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归结起来主要是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情感、家庭等几大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心理面的问题,其形成与发展同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现在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冲击,不少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心理失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再如,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转移给子女,为子女设计过高的学习目标,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无法喘息,长期积累容易出现早期抑郁症状。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识到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这一强大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势单力薄的不足,建立有效的家庭心理教育机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指导家长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通过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这些措施为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家长提供了家庭心理教育的思和方法。

学校在每年高考前夕聘请心理学博士、福建省教育学院的程灵老师为高三学生及其部分家长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在考前要注意营养、睡眠,调整好考试状态;在考中父母要积极配合考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比如考完一门科目不要询问考试的情况、注意做好后勤工作等;在考后家长要及时做好对考生的保障工作,如对于考后感觉不太好的考生要多加注意,防止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等等。在大约两小时的报告中,学生及家长都聚精会神地聆听。会后从班反馈来的信息显示,学生及家长都感到受益匪浅。

心理辅导通过校园心理小报心桥和心理健康专栏心育专门出版家长专刊,作为家长获得教子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阵地。小报设计了“校园心闻”“理论园地”“学生天地”和“家校互动”。“校园心闻”主要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动向;“理论园地”主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高中学习生活的特点等;“学生天地”主要刊登学生的一些心语,报道学生课内课外的风采等;“家校互动”为家长和学校沟通提供一个平台,主要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学校给家长的建议以及亲子的沟通与交流等。心桥和心育作为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发刊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二、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辅导接待前来心理求助的学生,倾听他们的描述,分析判断他们的负面情绪来源,其中由于家长不理解引发的心理伤痛占据很大的比例。根据辅导工作的具体进展,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家长走进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加强亲子沟通,让家长在较为民主平和的气氛中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有时让家长旁听心理辅导的过程,辅导结束后请家长发表感想。根据来访家长的要求和家长的特点,有时也请家长一起参与辅导。通过角色互换、改变认知评价、亲情沟通等方法,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思维定势,增进双方的了解,以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

2009年9月,我校举行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的心理现象写成剧本,倡导自编、自导、自演,更后达到心理自助的效果。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共创作了四十余篇心理剧本,写出了学生更关心、更焦虑、更痛苦的事,也写出了他们如何借助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困境,感人至深的剧情反映的都是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多情节家长是想象不到的,所以,决赛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分家长来观看演出。剧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家长和学生观众一起为台上的困扰而揪心,看到台上的母女和解、父子释怀,台下的家长也都喜极而泣。高二一班演出的木棉花下描写一位单亲家庭母亲辛苦劳作只盼女儿成才,不料发现女儿“早恋”,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导致女儿出走。迷茫中在所谓的“男友”开导下,劝回出走的女儿,还澄清了他们的关系,其实他们只是学习互助组合。真相大白,母亲后悔不已……剧情很简洁,家长反映说,这个剧就像写自己家的孩子,原来生交往,并不一定都是早恋啊!

三、家长也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生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虽然提出要培养人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现实的衡量标准却是能否考上,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被高考的强大压力所掩盖,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灌输一个观念――进入,万事轻松。学生进入后发现有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以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此时,我们发现,生群体中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意外事件远高于中学生。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高校辅导员如何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初步的心理干预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原因探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持续性的、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是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父母与子女构成的家庭是社会更基本的单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是“面对面”的交往群体,家庭给予个体的非正式教育比正式教育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在个体社会化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亲子互动方式、内容不同,导致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作为基础性教育,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会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家庭教养方式正确与否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且基础性原因。

二、应对措施探究

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偏差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很难弥补或剔除,当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学生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本着“关爱为主,挽救学生”的原则处理此类问题。具体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信息,与社会支持力量建立联系

辅导员是生在校接触更多的教育者,对于心理危机学生,辅导员应快速、详尽的收集该学生的信息。入学前特殊的学习、生活与家庭教育状况,是造成该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所以全面了解其入学前的状况至关重要。主要途径有:查看学生学籍档案;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双方配合,但向学生本人保密;从其他学生中侧面了解等等方式,以了解该生过往的生活以及教育经历。如果有学生心理普查的相关资料,辅导员应详细查看该生心理普查中各项数据,与心理联系,以做到精确掌握学生心理基本情况。掌握该类学生基本信息,以保证之后的谈话有的放矢。

2、接触与交流

3、控制与稳定

课堂、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每个辅导员带的学生众多,且不可能随时随地关注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就要求辅导员安排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其舍友关注学生动向。此项工作应注意:⑴以合适、恰当的理由告知他们关注该生的理由,不应将全部实情告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⑵这种关注不能让心理危机学生知道,以免对其造成心理压力。

4、对需求提供支持帮助

通过前期关注与沟通,如果心理危机学生对辅导员明确表示信任,且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此时辅导员应通过加强即时的和延续性的安全保障,提供生理和情绪上的安慰与帮助。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与心理动向。

5、与其他援助服务建立联系

引文注释

①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1)。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4)

近年来,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辅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个月我参加某校的心理活动课教研活动,教师们推出了雨滴声与拍手相呼应以释放压抑情绪的“雨点变奏曲”游戏、感受团队协作精神的“齐眉轩”游戏以及“用身体写字”“松鼠和大树”“解开千千结”“一条龙”“大风车”等游戏。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调适自己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团队意识。但与此同时,游戏辅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游戏辅导理论简介

游戏辅导是由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游戏辅导是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当事人在玩耍中发生改变的教育活动。更早研究和整理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其辅导的步骤首先是通过游戏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借助游戏帮助儿童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进而分析潜意识。

游戏辅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娃芝娜·爱丝林(Virginia Axline),其主张把当事人中心学说应用到孩子身上,创造了儿童中心的游戏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游戏辅导理论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温暖、接纳、兴趣、关怀、理解、真诚以及同感时,便能自我改变;若能够改变原有的价值条件,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性化关系,就会带来儿童的改变与成长。治疗方法是通过建立无条件尊重、同感、真诚三个条件的辅导关系以实现儿童的改变。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与孩子热情友好相处的原则,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包容、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原则,感受反馈和自我领悟的原则,尊重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孩子有作出选择和着手改变自己的原则,循序渐进和限定性的原则。爱丝林提出的游戏辅导的原则在当前的学校辅导中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直接将父母纳入游戏过程的治疗方法,是父母在受过训练的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协助其情绪或行为有困扰的孩子进行改变的直接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引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展心理游戏辅导时,可以借助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把家长变成协助孩子改变过程中的一环。学校辅导教师要培训家长掌握游戏治疗的技巧,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活动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并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通过亲子游戏进行调适。我区的笔架山小学就是请家长到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加亲子教育和亲子游戏活动,将家与校、师与生、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孩子们积累了感觉印象,减少了问题行为,增进了与父母间正向的亲密关系。同时,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思想,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同伴经验,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注意:

1、游戏辅导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儿童游戏很多,有机能性游戏、体验性游戏、获得性游戏、创造性游戏,也有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游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合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游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2、游戏辅导环境的设置要适宜。游戏辅导的面积要在3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不打扰其他个案和同事的地方。内应该提供视觉上的隐秘性,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游戏辅导中更好有水槽、沙盘、玩具、绘画工具、桌椅等。

3、游戏辅导程序的设计要合理。每一次辅导中进行什么游戏,每个游戏进行到什么程度,辅导教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制订详细的游戏辅导方案,包括:目的、时间、人数、场地、玩具、游戏方法、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

4、游戏辅导过程的观察要细致。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玩具使用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要作好记录。

5、游戏辅导教师的指导要规范。游戏辅导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不排斥、不说教、不单方面终止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5)

一、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以下认识,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知方面

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持久,观察问题不仔细;记忆力差,表现为记得慢而忘得快,尤其思考问题容易受情境影响,思考缺乏广度和深度,反应迟缓,不能变通。

2、人格方面

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较低、不敢与他人交往、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这些孩子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集体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因家庭的变化,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还出现思想、行为固执,不愿听别人的劝说,对人不信任,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对批评拒绝过分敏感,对侮辱、伤害耿耿于怀,反映出强烈持久的偏执倾向。

他们自感不如人,害怕别人谈及此事,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许多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有自卑心理。

有些离异家庭孩子心理成熟比较早,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失落感,自卑、自怜、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在他们身上,滋事、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3、情绪方面

主要表现为抑郁、敌对和恐惧。因为父母的离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时时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感觉,除了经济缺乏保障、住房问题和受人歧视、欺负外,众多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一种恐惧感。当这种强烈的恐惧感无法得到缓解和调节时,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等心理,这样久而久之,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师生更加关心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各种现状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们特别是班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到了很多心理健康的知识、技巧,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对策研究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同他们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态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研究与探讨了适合我校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矫正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应建立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管理和保护

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时,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得到消除。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离异家庭中的中小学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是学校工作的结果。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在此提几点建议:

(1)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学校上至校长、,下至班和教师,都要关注和研究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的教育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启迪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他们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3、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补偿教育

要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损带来的不良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心理补偿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心理补偿教育主要有:

(1)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教育;针对学生的敌对逆反心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消除敌对情绪;针对学生孤僻、抑郁的心理进行集体教育,使他们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伙伴关系;针对厌学现象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

(3)补爱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倍爱护离异家庭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补好他们的功课,关心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品德的提高。只要教师倾注真挚的爱心,不但能够弥补学生缺少的父母的爱,而且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教育的期望。

(4)集体凝聚力教育。通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关怀教育、爱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帮助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做真心朋友。开展我的“家”主题班会活动,在和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关怀,消除了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让班集体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5)亲子关系教育。调查表明,亲情是人心灵的港湾。对离异家庭学生,要培养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利用心理换位效应,要求他们站在父母的位置上看待父母的行为。只有当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们离异父母的处境时,才可能消除责难、埋怨甚至怪罪父母的消极情绪。同时要紧紧抓住家长心中对孩子永不磨灭的“爱”,对家长进行“爱”的正确引导,经常与他们沟通,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身为父母,无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应对子女负责,离婚决不能伤害子女。亲子关系教育不仅可以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人际沟通。与人相处的技巧是成功交往的渠道,高超的交往技巧可以唤起别人与你友好相处的热情,打通与人接近和沟通的渠道,密切双方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离异家庭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懂得交往技巧。加强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锻炼,首先要教会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坦然走向人群;其次,待人应主动热情,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再次,在交往中,也要尊重对方,使对方感受到自我尊严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有利于增强人际吸引;更后,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把握分寸,善于倾听他人的心声。

4、学校要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并举

首先,要针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和离异家庭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因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以接待多人,所以比个别心理辅导更加节省时间、更加经济;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能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当事人行为的更大改变。团体辅导为当事人提供了比个别心理辅导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历的相似性可以使小组内成员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辅导,接受他人的帮助,寻求更多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增强抗挫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榜样作用于模仿学习更有利于当事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们能通过感情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性的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品质,更终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5、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教育和劝说结合起来,家校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6)

近几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日益规范与普及,其中也开始广泛地应用游戏辅导技术。所谓 “游戏辅导”即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借助于游戏的内容,充分掌握个体的情绪、内心需求等,推动个人进行内省与表达,而且借助游戏的操练作用,帮助学生练习成长或者获得成长的一类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游戏辅导,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借助游戏活动将个人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调节个人的紧张情绪,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团队意识。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1、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亲子游戏治疗是指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融入孩子与家长的治疗方法,在专注的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家长协助自己具有行为或者情绪问题的孩子,使其逐渐发生转变的过程。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家校合作逐渐变成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亲子游戏中,学校的辅导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活动,同时借助游戏过程帮助孩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可以使孩子增加感觉印象,解决其问题行为,并增加其与家长的亲密关系。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能体验生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与有效地处理问题。

2、借助心理游戏实施心理教学。在团体中,心理游戏可以提供心理学面上的指导。其借助于团体当中人际的交互作用,使得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学习与观察,从而不断地认识、探讨与接纳自我,有效地协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心理游戏具有多种形式,在很多书籍中都有介绍游戏活动的内容。例如,在由徐光兴编著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这一本书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游戏活动。同时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把诸多游戏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在上课之前借助心理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心理游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结束时借助心理游戏丰富学生的情感。有效的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情绪,实现其自我发展,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科学的心理游戏辅导的作用下,学生能够在更加平等、和谐以及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同时可以借助游戏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导,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个性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3、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所谓沙盘游戏即为借助玩具以及白沙开展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基于治疗师的全程陪伴,来访者会处于一个受保护以及自由的空间内,借助于塑料沙盘内放置的沙子以及内设置的缩微模具,按照个体的本身状态创建出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在保护与自由、发展与治愈、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访者能够不断地成长与康复。欧美地区已经广泛地运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治疗。现在国内的很多小学也开始运用此项技术,同时学生都非常喜欢此技术。根据校园实践表明,沙盘游戏不但能够有效地应用在个人辅导当中的成长发展、创伤治愈和修复以及学习困难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运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提升自信心、班级建设以及交流等方面。此项技术的基本理念为:在沙子自指缝间逐渐滑落的过程中,游戏者内心易于出现异动,沙子凭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动性,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克服语言表达障碍,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与性格习惯,提高其自信心。

三、开展游戏辅导的注意事项

2、围绕辅导目标,注重实效。辅导的实效是重视情趣以及动感的基础。游戏主要是服务于辅导目标,所以游戏的设计过程必须要紧紧地围绕辅导目标进行。在充满动感以及趣味的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是要充分围绕辅导目标去选编游戏,同时也不能在游戏辅导中受制于学生的“热闹”,而是要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

一、高校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和学生联系更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生进入校园的位老师,与学生联系更密切,学生愿意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倾诉,学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辅导员会陪伴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与生接近,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辅导员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

3、年龄方面的独特优势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学历次为硕士的年轻教师,他们求学期间大部分是学生干部,积累了不少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当角色转变为教师时,更能理解学生在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生的困扰,跟学生比较容易沟通,擅长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流,工作更具亲和力,可使工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1、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3]

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心理调查,建立个人心理及健康档案,及时存档,时刻关注生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并对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帮助。新生入学后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调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适应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考上后,失去求学动力、目标未定,另外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督促,有些新生可能会放纵自己。不适应的学习方法、方式,很多新生进入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辅导员应帮助他们缩短转变过程、消除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生活。另外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来更新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2、关注贫困生

贫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30%,特困生约占学生人数的10%,因此关注贫困生应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在校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它的一些开支,一年每个生花费约一万,完成学业近四万,在一些发达的城,学费及消费标准更高,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目前来自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不止一个学生在校就读,高额的学费让这些家庭不堪负重,党和政策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高校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目前,贫困生一般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贫困生学费得到解决后,还有生活问题,由于贫困,不少贫困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和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外人很难想像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拿奖学金,为此,他们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出现了障碍。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

辅导员和学生关系更密切,针对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教育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使同学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用双手改变家庭现状回报父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受资助的同学,教育他们要有感恩之心,有能力时回报社会。

3、关心残疾学生

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一方面,由于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困难,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外界刺激敏感,若受到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很容易产生无助、无用、自卑等心理,他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又缺乏主动接近别人的勇气,甚至回避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轻生。尤其是当残疾者在坐、立、行走、穿衣、等方面困难较大,更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身体残疾的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封闭、自卑等,容易心理失衡,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辅导员应关注他们的进步,发动班级学生多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相互尊重的意识,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其陷入自我封闭的圈子。以榜样的奋斗历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与困难抗争,更终取得成功。

4、关注家庭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

生在校四年期间,有个别学生家庭会发生突发事件,如父母一方自然死亡、意外事故或学生之间比较亲密的人去世,都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会造成不良影响。辅导员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尽快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另外,由于社会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逐年增高,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面临着教养失衡问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孩子心理出现异常,这些孩子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他们的身心健康受不同程度的家庭环境影响。辅导员应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单亲家庭的事实,平衡他们的心理,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辅导员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给这些学生关爱,尽量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创伤,消除心理异常。对他们做的对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对的地方给予指正,克服敏感心理。只要科学的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样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5、关注沉迷网络学生

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天下事,工作之余可以上网娱乐、网上购物等,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诱惑力,网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广大的学生,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多门课亮“红灯”,甚至退学,很多学生玩后感到极度空虚,充满负罪感,长时间如此会形成抑郁症,严重的甚至造成悲剧。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多种,青年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部分人被肯定,网络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能够提供他们所想要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逃避现实,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辅导员应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应对网络,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及时说服、教育,关注其到课率,跟进追踪直至正常。

6、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生心理问题跟社会、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等有关。一般都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如单亲家庭等。辅导员应取得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家长比较了解学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他们比较清楚,这样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做学生工作就容易的多。另外有些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外面上学,和家长沟通较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的症状后,可以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7、充分依靠班委,及时处理学生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学生干部,建立一支能力强的班委。班级干部,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他们分布在班级里各个宿舍,生活在同学们之中,对同学们的情况更了解。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为贫困生认定作为参考依据。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及突发事件,班委能及时向辅导员报告,得到快速解决,使问题更小化。应对好突发事件,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开阔的胸襟等人格品质以外,在个人能力要求上还需要具备统揽全局力、快速反应力、良好的心理稳定力、敏锐判断力、科学决策力、果敢执行力和善后处理力[4]。

8、多种渠道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不仅要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部分学生思想问题发生的规律性阶段,如:大一时会出现不适应生活和跟同学相处不融洽的问题;大二容易出现学习与工作、情感与恋爱问题;到大三大四时就会出现就业问题。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储备是高校辅导员做好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5],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2]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9 年 06 月169 期:51-54、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9期:76-79、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二、亲子关系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厌学;心理辅导;微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671-2684(2012)24-0007-04

学生厌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难题。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在坚持不懈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影响厌学学生心理成长的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入手,探讨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

一、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的周围环境虽不会更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既可能成为资源,也可能成为冲突和压力的来源。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是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积极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和谐组织系统,从而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减少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笔者结合厌学学生的实际,认为辅导操作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辅导教师,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络被许多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但有许多学校的这个机制仍处于形式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的话题。这样,势必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因碍于面子,主动放弃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应学会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也许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闪光点。其次,教师应利用家校沟通平台,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也关注其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既有家校之间关于青少年情况的交流,也有亲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

(二)辅导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亲师关系

青少年儿童讨厌学习,产生厌学行为,这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厌学儿童基本都是在专制型、忽视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决定儿童主要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儿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者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七个维度调查440名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母亲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得分较高,在“民主”和“忽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达较高程度;过分关心孩子,迁就依从孩子过分要求的溺爱倾向较为突出。儿童年龄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响,母亲对儿童的惩罚与成就要求随儿童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必须纠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转变自身的不良教养方式。不管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加强情感交流。权威型养育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更费时费力的方式,但是也是更有效的养育方式。

(三)辅导同伴,形成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

(四)辅导学生本人,进行矫正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厌学学生的辅导更终还得落实到当事人身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辅导心理,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2、 补习功课,教会学习方法,缩小学习差距

在学校情境中,厌学群体中大多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厌学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因为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所以说厌学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可以矫正的。其中,补习落下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更适宜的方式,是把学习辅导的重点放在认知而非动机方面,依靠优良的学业成就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厌学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逐推进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包括学习计划与步骤的制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知识记忆的方法、辞典与参考书籍的利用方式、复习预习的方法、考试和答题的对策等。根据笔者与合作者的长期调研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让他们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习成绩才会稳步提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缩小了,厌学学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情绪才会逐步缓解。

3、训练自信,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

学校心理学家德夏姆(Decharms,R。)认为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为和自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长有所认知。厌学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产生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是他们在学校里多次遭受失败体验后,为了自尊心免遭进一步威胁的具体表现。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来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必须训练自信,以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对于厌学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首先可以运用埃里斯(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在教师、家长、同伴等共同营造的和谐微生态环境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维持在合理恰当的水平上。

二、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一)能发挥心理辅导者熟悉微系统环境的优势

(二)能发挥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优势

(三)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以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个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关注辅导系统中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来讨论系统中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不仅仅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既将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导背景,也将其作为辅导的对象。学校心理辅导者让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和教师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构成一个辅导的系统,共同为辅导过程提供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儿童问题的解决。辅导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合作不仅局限于辅导者与学生之间,还涉及辅导者与父母、辅导者与教师、父母与教师之间,并力图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辅导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趋势,本文提出的辅导模式符合这一趋势,能推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与沟通,会让家长使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会花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教师也能从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辅导活动中获益,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会心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3,303、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 情绪调节 团体辅导

随着生恋爱现象的低龄化和普遍性,恋爱问题已成为许多生困扰之一,有的生因为恋爱问题而陷入痛苦之中,因而荒废学业,个别学生甚至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本研究整合恋爱关系的相关理论,结合生恋爱心理特点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以期培养生正确的两性关系,提高其异往能力,提高恋爱信心以及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

依据马斯洛需要次理论、恋爱心理学理论、罗杰斯人际关系理论和坎布贝尔爱情发展阶段理论设计,从认知、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心理发展过程,设计出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依次包括“知己知彼”、“爱的艺术”、“相处之道”、和“爱的成长”组成的生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

一、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一)方案实施的设计

3、工具

(1)自编团体辅导手册。昆明理工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与云南师范心理系部分研究生组成研究小组,设计了以调节两性关系为主的系列团体辅导方案,共4次方案。建立了“玫瑰之旅――爱的正能量”工作坊。

(2)自编团体辅导活动评估表。由研究小组讨论共同设计和编制了对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估表,包括客观评分部分和主观评价部分。问题主要涉及对该次团体辅导的满意程度,自己的参与程度,在辅导中的收获,关注点,自己的发展等方面。评估在每次团体辅导后进行。

(3)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Fraley等编制了包含焦虑(担心自己被拒绝和被抛弃-自我模型)和回避(不喜欢与他人亲密,不喜欢依赖他人-他人模型)两个分量表的ECR-R。问卷采用7级评分,取项目的平均分。

二、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效果

1、被试前测总体情况

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所有被试进行了前测,使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QR对被试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下表是被试在EQR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到,被试的前后测得分,不仅在总分上达到了显著的差异水平,在各分量表上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水平。这说明被试在参与团体辅导之前和之后两性关系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两性关系的消极方面如惧怕维度和冷淡维度上被试的分数都有所降低,可以初步推测本研究的团体辅导对被试的情绪调节是有效的。

三、讨论

参考文献: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四级关爱体系

[中图分类]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1009 ― 2234(2016)06 ― 0022 ― 02

一、留守儿童状况

(一)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

从上述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较大,县()外出务工的人员比例比区高,以讷河、克山、依安、龙江外出务工人员居多,城区中外出务工的人员比例较少。所以,我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任务比较艰巨,迫切需要政策职能部门和爱心人士行动起来,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做好。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

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积极向上,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如果条件允许还是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7647人,占留守儿童的46.5%。由于外出打工人员的婚姻情况较为复杂,长期在外,无法与配偶及子女生活在一起,极易引起婚变,离异与单亲家庭随之增多,家庭中的亲子教育缺失的现象就比较突出,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甚至给子女造成身心健康的伤害。

二、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由于亲情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乏倾诉和帮助,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在心理、性格上出现偏激,行为上极易走向极端。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如有的孩子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往,在班级与家之间两点一线。缺少自信,无论学习还是活动,都不主动。

2、自尊心过强,内心比较敏感,对老师及亲友等的教育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人际关系过于敏感,老是怀疑别人瞧不起自己,甚至议论自己,所以不合群。

3、亲情缺失,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只是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有的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所以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亲情关系出现了一定的障碍。

4、缺乏父母关爱,存在性格缺陷问题。如有的孩子过于自卑、懒惰、冲动、优柔寡断等等,严重的影响了其健康成长。

三、辅导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理念,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的宣传力度。宣传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任务,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发家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宣传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典型事迹以及各地留守儿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外出打工的父母转变观念,使他们明白,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强化政策统筹和重视,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并重点强调要加强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强化政策职能作用,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笔者认为,并一直在呼吁建立以县乡政策为主导,出台相关政,强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策,加大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更新其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对儿童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县乡政策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教育辅导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力争建立县乡村四级关爱体系,级政策部门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基地,定期进行培训,满足县乡村师资的需要。县级政策部门要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心,乡级政策部门要设立农村守儿童心理辅导站,自然村要设立心理辅导,以保证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落到实处。做到县县都有心理辅导中心,乡乡都有心理辅导站,村村都有心理。

(三)建立长效关爱机制,把关心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设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示范校,真正发挥学校在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作用,根据各学校留守儿童数量情况,建立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其进行重点辅导,生活上特殊关心,有的还特别为留守儿童安排小食堂、午休,免除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设立专门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和教师,按照工作计划定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负责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县乡政策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如有爱心的心理、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把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工作做到位。

(四)大胆创新,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机制

1、充分发挥家庭监护作用。家庭是留守儿童的责任主体。监护人一定要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在孩子的身心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疏导。留守儿童家长需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多向孩子的班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加强与孩子的亲情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2、加强学校教育管理。一是学校要全面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班老师要做好详细的调查工作,把留守儿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留守儿童家长互通孩子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合力。二是教师要根据对留守儿童建档的情况因材施教,并建立“家长”志愿者队伍,及时面对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问题,教育关爱和心理辅导有机结合。三是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成立心理辅导,开设心理信箱,设立心理热线,使用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等方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四是加强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完善体育设施,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培养其兴趣和爱好,使其身心得到陶冶。

3、社会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一是新闻媒体要对社会爱心人士开展的各种帮扶行为进行大力宣传,让全社会形成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的氛围。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留守儿童送温暖,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留守儿童辅导站、“留守儿童之家”、“爱心书屋”等,为其提供精神、物质等方面的食粮。三是充分发挥民政局和妇联等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招募志愿者心妈妈、爱心爸爸,让留守儿童享受人文关怀。四是有爱心的心理走向乡村,在乡村学校、乡村指导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心理辅导站,为其进行有效的指导。

〔参 考 文 献〕

〔1〕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05)。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心理;调适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而其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面对这样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如若不加以有效的手段,其中一些人或许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及观察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谈一些看法。

一、要正确理解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理解是: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称之为儿童)。他们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理解,我们应从四个要点来把握:父母或一方外出、外出时间、儿童居住地和儿童年龄。对于父母外出的时间,我们可能界定为半年以上,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很少,甚至没有与孩子进行相应的必要的交流,只是在生活费或其它费用上有一定的给予,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沟通。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类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但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第二类就是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本质上他们也是向往童年的任性,天真烂漫,只不过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罢了。

在社会中,我们更多了解的是第二类留守儿童,他们的悲苦通常会引起全社会的同情。但是,类留守儿童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坚强与乐观,值得所有人尊重。所谓授人以鱼更以渔,正能量的传递需要这些。

二、要了解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管和相应情感上的呵护和满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

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G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3、“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三、应正确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由于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3)学习的压力大。“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更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调适

1、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是学习心理辅导的简称,是指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有关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成效。

学习辅导主要是从学习的本质、自身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和知识的本质及作用等进行辅导,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动机的辅导,主要是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解决“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辅导。

(2)学习策略的辅导,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检验的方法,掌握集中注意的策略、理解和记忆的策略(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策略)、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和策略。

(3)学习习惯的辅导,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辅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习困难的辅导,即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的辅导,包括阅读障碍的辅导等。

(5)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以便在学习中扬长补短,并且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6)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指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志向水平,志向水平定得恰当,可以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

(7)学习计划和监控的辅导,包括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分清学习任务的主次、科学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培养监控计划执行的能力等。

(8)考试心理辅导,包括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及应试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做好考前的心理自我调节,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轻松地面对考试,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9)学习能力的辅导,即学习智慧的辅导。包括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慧。

(10)学习情绪的辅导,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情绪问题,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一般来说,如果教育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的环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此外,学习风格辅导、学习成败归因辅导、协助个人充实学习内涵的辅导、有效运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辅导等都属于学习辅导的范围。

2、生活辅导

它主要是情绪情感辅导、社交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等,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2)社交,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是他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社会交往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多,他们的社会经验,社会规范、和角色行为就越丰富、越容易掌握;甚至在自我认识方面就越深刻和容易定位。所以我们对儿童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增强儿童的社交能力、自觉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社会规范并自觉的遵守。自觉抵制不良现象和角色行为的影响。

(3)休闲是指人们在完成和满足工作、学习要求之后,由其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即是我们常说的“休息”。休息是为更好的工作、学习而作充分的准备。休息也是松弛身心、满足爱好、调节情绪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关键是休闲内容,方式的选择。

(4)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完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引导如何正确的消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也是必须的。总的说来,由于社会不良消费方式及观念的影响,导致儿童盲从、攀比、浪费等不良消费心理的产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3、自我意识辅导

所谓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自己本身和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在自我意识中,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知的对象,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意味着一个人能客观地认识、愉快地接纳自己和积极完善自己。

对于自我意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生理条件的自我认识和评价。(2)心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心理品质的自我认识和评价。(3)品德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思想政治品质、生活和思想作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评价。(4)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角色行为、经济地位、人际关系等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1

____县教育系统关工委从____0年开始就对全县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及监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分布广泛

(二)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监护方式多,但监管无力

调查显示:单亲、留守儿童主要有四种监护方式。一是单亲监护占34%;二是隔辈监护占59%;三是亲属监护占3.8%;第四种极少数是同辈监护。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成长。由于监护人多数年龄偏大(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在50岁左右),而且文化水平较低,生活方式、思想教育观念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沟通。大多数监护人不能辅导或身体不好,在学习上无法切实有效的帮助辅导,45%的学生学习成绩偏下,成绩优秀较少,40%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加之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

(三)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受损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及单亲家庭的影响,父母与孩子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而且监护人重养轻教,久而久之变得精神空虚,沉默寡言、内向孤僻,与同学很少交流,部分人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甚至变得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说谎、打架、好吃赖做占25%。

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父母离婚、家庭破裂,使儿童在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键时期,失去了这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对儿童是一种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和伤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势必带来严重的影响。这样的学生往往感觉低人一等,并产生严重自卑心理,表现对未来没有追求,学习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单亲或双无亲家庭学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往往出现更多的敏感和多疑心理,精神紧张、不稳定,上课精神不集中开小差,有的还形成了极端性格。

(四)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行为偏差

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少年本身行为自律能力很差,多数监护人忽视对孩子行为的正确引导,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大的过错,一般采取认可态度,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以“不出事就行”为更大安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走出家门,有的走进网吧,沉溺上网和电子游戏。再交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朋友,于是吸烟、喝酒,甚至早恋、,有的还走上了犯罪道。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五)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以沟通配合,大多数家长半年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未向老师了解过子女的情况,即使了解也是鞭长莫及。

单亲和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辅导。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心理教育、生理教育、安全和法制教育。

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完善学校教育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园各种活动,缓解学习压力,增添他们乐学、爱学的良好情绪。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开展寓教于乐的道德实践活动,培养特殊群儿童明辨是非与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5、建立学校寄宿制。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儿童可到寄宿制学校寄宿,给他关爱,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突出家庭教育

1、要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树立孩子健康发展需要家长全面关怀的理念,重视对孩子全方位监护。

2、确定好监护人,注意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3、外出打工父母或单亲父母,尽可能与孩子多联系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全面发展。

(三)注重社会教育

1、县政策、乡镇、村组及妇联有关部门重视对单亲和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应专项部署单亲和留守儿童工作,并纳入均衡发展目标之一。

2、倡导党员干部和社会热心群及“五老”担当义务辅导“家长”关爱每一个单亲和留守儿童。

3、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开展文化建设,让单亲和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还处在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单亲和留守儿童的责任感。

1、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及失去双亲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性问题,单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县政策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齐抓共管。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管理体系。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2

据新华网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单亲子女的数量已经达到上千万,并且每年以50~60万的数量递增,这当中70%左右是单亲母亲家庭的子女。

基于以上背景,结合江门义工服务总队开展的两届“护苗行动”――关爱单亲家庭儿童义工服务项目的筹备与实施,我们提出要运用专注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对单亲家庭需求进行指导和分析,构建完善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打破学校或家庭单一的教育模式,加强各项资源的整合,更大限度地发挥单亲家庭成员的主体性和潜能,重构良性的单亲家庭亲子关系。

一、社会生态系统下的单亲家庭特点

社会生态系统涉及三个系统:微观系统,指对个体的影响更直接、更频繁,对家庭成员成长和发展更重要的生活场所;中观系统,指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比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单亲儿童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之间的顺利转换是他们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方面;宏观系统,指对个体有影响但个体不直接参与的系统以及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一般指组织、社区和社会文化。

因此,在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没有把单亲儿童独立出来,而是将其作为家庭成员放在家庭环境中考察,同时又把家庭放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我们不仅要关注单亲家庭本身的家庭状况,同时也要考察单亲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受教育水平,运用生态视角理解这些家庭成员在互动交流中形成的相互支持关系,运用家庭网络支持系统改善单亲儿童的学习状况和家庭沟通交流状况。

在单亲家庭工作中,我们将焦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增强家庭成员适应环境的能力;消除环境中阻碍家庭成员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增加社会资源,促使环境更好地满足家庭成员的需要。

二、内外影响力范式与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关系

内外影响力范式认为,单亲家庭自身及其环境中生成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力量促成了他们用某种方式行事,正是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特定的行为。“内部”是指个体内在的动机,而“外部”则是所有对个体行为施加影响的外在因素。自身及其环境中的各种力量促成了个体用某种方式行事,正是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特定的行为,

如图1、

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资源。非正式的资源系统主要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非正式资源系统还常常帮助个体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正式的资源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群团组织,包括工作单位、各种专注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另一种是社会性资源,它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在单亲家庭中,正式的资源系统属于内外影响力范式中的宏观因素,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属于中观因素,两者都属于导致行为改变的外部力量。

在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强调通过外在力量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行为。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我们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三、构建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可行性

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和实践从优势视角强调对象的优点,强调单亲家庭成员的能力、价值、兴趣、资源、成就和抱负在满足自己需要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相信他们有优点,有他们内在和外在的资源,能够有效解决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失调;人的成长和转变的能力是巨大的,要增强单亲家庭的能力,随时做好改变的准备。

优势视角还特别强调单亲家庭是一种现实存在,是正常的家庭形式。单亲母亲的问题不是单亲母亲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福利不足、社会歧视观念等导致的问题。单亲家长具备应对问题的能力和智慧,而不是纯粹的可怜的弱者。

因此,单亲家庭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系统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加上自身的内在努力,是可以增强家庭功能,改善家庭关系的。

四、以“护苗行动”关爱单亲家庭儿童义工服务项目为蓝本,构建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和实践主要是通过广东省江门义工联开展的“护苗行动”――关爱单亲家庭儿童义工服务项目的筹备与实施来实现。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中,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包括义工联、义工联弘志义工服务总队、教育局、五邑、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台山玉石协会等,这些组织和部门主要为项目提供支援,其中义工联弘志义工服务总队负责活动策划、招募义工、联系场地和监督评估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包括义教老师、巾帼义工、心理教师。

因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系统才是项目活动落到实处的一线执行者,我们把重点放在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构建上,具体的操作如图2、

义教老师通过对单亲家庭上门调研和“二对一辅导”的方式开展义教陪护活动;巾帼义工负责招募义工,对单亲家庭上门调研,每个月追踪慰问家庭情况;心理教师负责培训义工,对单亲家庭儿童进行简单的个体心理辅导,处理义教老师和巾帼义工反馈的问题,对单亲家庭进行个案督导,组织单亲家庭开展户外拓展活动,负责对单亲家庭儿童和家长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组织义教老师、巾帼义工开展个案点评会等,具体安排如表1、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3

一、品行障碍的形成与生物学、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有关

(一)生物学因素

生化的改变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情绪和行为。研究发现,脑脊液中5-HT 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醋酸水平较低的个体对冲动的控制力也较弱,容易出现违抗和攻击行为。智商低、围生期并发症等因素也与品行障碍的发生有关。

(二)家庭、学校因素

儿童时期的亲子关系对儿童身心发展和正常社会关系的确立具有重大影响。社会学家研究结果显示:缺乏爱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与双亲缺乏情感的认同,缺乏亲密感情交流,这与少年犯罪形成有一定关联。

此外,家庭成员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教育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对品行障碍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教育方针政策不完善,学校对成绩过度关注,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形式化,教师对儿童异常心理缺乏了解,教育方法不当,如处罚过多、处理简单粗暴、冷漠、忽视、放任自流等师源性伤害,从某种程度上加重了障碍儿童的不良行为。

(三)社会因素

社会中的不良因素,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暴力宣传等),不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不良的社会交往等对该障碍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

不良的社会交往,也是促使儿童品行障碍发展的中介,亚文化圈的影响不可忽视。同伴或同龄人往往会存在相同的价值观和判断是非的标准,学习差的学生会有相近的学习观,品行问题在这些学生中较多出现。

(四)其他因素

学业成绩差、学习困难、注意障碍和多动、困难气质等均与该障碍的形成有关。

二、品行障碍的治疗与辅导

对于儿童品行障碍,预防是关键。家长应为孩子提供温馨、和睦的成长环境,从小就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对儿童的行为应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和要求,对儿童的教养既不能放纵,也不能过分溺爱。已经存在品行障碍的孩子,应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家庭管理教育、学校教育、专注支持下的认知行为矫治等。

(一)专注治疗与辅导

1、认知和行为矫治

品行障碍的儿童存在认知缺陷,错误的认识不但产生各种不良行为,而且也为不良行为的存在找到了借口,使其合理化;即使没有错误的认识,他们也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去遏制不适当行为的出现。认知疗法的使用较为广泛,其目的在于帮助患儿学会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考虑后果,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从而减少不适当行为的出现。

行为治疗目的是为了改变或消除患儿的不良行为,主要采用正性强化法、消退法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促进社会行为的发展。较常用、效果较好的行为治疗为阳性强化法。对每个品行障碍的儿童,所要消除的不良行为(靶症状)都不尽相同,阳性强化法需在治疗过程中以良好的行为取代其靶症状。每当不良行为被良好行为取代时,给予物质、精神或社会性奖赏,以求得良好行为的保持。

帮助患儿重建自我形象是促进儿童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有的患儿长期不被家长教师和伙伴接纳,自我评价很低,从而产生破罐破摔的思想,有的发展到去社会上去寻找接纳自己的群体。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去除贴在孩子头上的“坏孩子”的标签,寻找闪光点,并不断加以强化,树立其自尊心,帮助其战胜挫折感,增强上进心。

2、 短期强化治疗

可采用日间治疗、周末治疗或者短期住院治疗的方式,将患儿从家庭环境中暂时解脱出来,与可能导致患儿品行问题的家长分开,一则可以使受虐待、遇到应激的患儿借机渡过危机;二则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医疗上的帮助,心理上的支持;还可以在安排良好的治疗过程中让患儿的认知发生改变,进而引起行为的变化。

3、 药物治疗

(二)家庭辅导

辅导过程需将整个家庭视为一个功能系统,而不仅仅是将焦点集中在儿童身上。应通过各种方法改变家庭功能结构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从而改变体现在患儿身上的不适当交流方式,以解决现实问题。包括协调和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增加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相互支持,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辅导的效果取决于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与合作。

家庭环境的熏陶,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科学的教育方式能有效改善儿童的品行问题。父母对儿童的教育不当,如对儿童溺爱,百依百顺,则使儿童的行为没有是非标准及行为准则,并形成惟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个性特点,在与伙伴相处时,如果自己的愿望不能满足,则易产生仇恨心理,采取报复行为。当自己能用拳头征服别人时,产生自我满足及成就感,以后,就会常采用攻击来处理与伙伴之间矛盾。因此,身教重于言传,父母应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减少自己的不良行为,对儿童进行正确引导,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

家长对儿童品行障碍的了解程度,科学矫正理念和疗法的使用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障碍都会产生影响。为孩子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告诉他什么样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比如偷窃、抢低年级学生的钱、打人、纵火、残害动物等等),如果出现这种行为,一定要进行相应的惩罚,让他明白自己行为的界限在哪里。同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及时予以鼓励强化,逐渐弱化和消退不良行为。必要时可求助于心理教师。加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性,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适当的方法矫治患儿的不良行为是家庭辅导的关键。

(三)学校辅导

全面细致地了解情况,全方位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学校家庭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辅导的有效性。辅导品行障碍儿童,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尊重、接纳、欣赏患儿,公正地对待患儿,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增加与学生的正常交往,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引导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接纳,学会包容和帮助。

(四)良好的社会环境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4

一、认真细致地搞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

1、留守儿童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留守儿童”父母亲的务工现状。

从调查的结果看,“留守儿童”的父母到外省外务工的占大多数。在外省务工中,以在上海更多,占外省务工的60%以上,“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3、父母亲与“留守儿童”的亲情交流情况。

4、“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从留守儿童监护情况调查结果看,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由祖辈监928人,亲戚监护603人,朋友监护303人。

5、“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心理性格发展情况。

6、特殊的“留守儿童”。

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还有一批特殊的留守儿童,他(她)们是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有的还是孤儿。

二、加强领导,多方协作,积极构建社会监护体系

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1、建好留守儿童的专项档案。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将调查信息分类整理建档。各校以年级为单位,分班建立了“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对留守儿童及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等都有详细的记录。并对孩子在学习、生活、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形成材料反馈给家长。

2、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

各中小学校长带头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校领导和老师们经常自己买本子、笔和课外书送给帮扶对象。对留守儿童坚决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

3、净化环境,加强教育。

每年秋季开学,万山镇妇联、政法部门协同中心校对全镇每所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顿,对网吧、无证摊点等场所进行清理。发动老干部、老党员成立了留守儿童较外辅导团,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心理、学习、生活上关心、照顾,解决其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人品、人格,鼓励他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4、优化家校合作,办好隔代家长学校。

我们从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看,隔代监护居多,这种带养方式存在几点不利的方面,一是由于隔代的亲情关系,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理方面过分溺爱,形成隔代疼。由于缺少必要的限制,从而容易让这些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次,由于两代人年龄相差甚远,再加上农村的老一代人往往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很多司代家长是文盲,这样他们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

针对这些情况,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优化家校合作显得非常必要,明德中心小学的做法是重点办好隔代家长学校。

建立隔代家长培训制度。培训的目的一是提高隔代家长对留守儿童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让隔带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改革情况,这有利于家长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来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

5、定期召开隔代家长会。

上学期,明德中心小学召开了留守儿童隔代家长会,参加家长会的除了隔代家长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在外地打工回家过年的学生父母。我们一是给家长发放家庭教育材料;二是现场互动,对隔带家长提出的家庭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三是和留守儿童的班、课任老师互通信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建立班和课任老师家访制度。

各校提倡班和课任老师每周至少到一名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要与留守儿童的隔代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经常联系,让隔带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让老师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7、推广留守儿童“三知、三多、三沟通”家庭教育。

“三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班级和教师情况,为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引导工作奠定基础。

“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格观,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多参加学校学生集体活动,增进了解,培养亲情;多到其家中走访,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宣传科学教育方法,帮助解决家庭实际困难。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5

1.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亲属抚养,缺乏父母的关爱。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现象。类似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必然会影响了儿童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想法偏激、行为失控甚至更严重的后果。一些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反而会认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抛弃,导致了他们看待问题视角片面,心理倾向于愤恨世界,产生情绪波动、仇恨、嫉妒的消极情绪,给家庭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烦恼。

2.对社会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成长时期是需要人教育引导的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自己思想和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亲情的滋润,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这种偏差作用到社会上,就是行为上的偏差,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发展。决乏家庭管护、过度放任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因无人教导而走上违法犯罪道。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鲜见。

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息息相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依然对父母有很强的依附性。孩子在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更容易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作为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儿童心理成长中也担负着十分主要的义务与责任。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极其有益。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多加交流,经常性沟通感情,及时为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在精神、道德成长方面的加强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应通过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话,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引导与纠正。

2.学校方面

3.社会方面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6

【关键词】学业不良 心理问题 干预策略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中的每一个个体,注重教育质量整体的提高,而学生学业不良问题也一直倍受关注。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对学业不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成因探索并进行教育干预,相关的研究成果将会对学校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提供指导,有利于促进学业不良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关于学业不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关注其类型、成因、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及教育干预策略。

二、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学业不良指学习成绩低于群体平均水平,且不是由感官或智力障碍引起的。

关于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业不良对学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的影响。有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学生会出现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表现在社会适应、违纪行为、人际关系问题、焦虑抑郁情绪、自杀倾向、自我认识问题、网络问题等方面。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其学业表现,形成恶性循环。

俞国良等人(2000)对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的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的孤独感明显高于一般学生,并且学业不良学生的同伴接受性较差。程黎等人(2011)对10-12岁学生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考试焦虑水平在五、六年级时显著高于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而在成绩目标掌握方面低于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且表现出更多的成绩回避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优秀高智商儿童的非学业自我概念在五、六年级时显著高于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

三、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随着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干预的迫切需求,研究者们逐步探索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成因,期望对其教育干预提供指导。一般研究者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来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更重要的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大致来源于个体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

1、个体自身因素。个体自身因素方面,学业不良学生的大脑发育程度、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归因风格、应对风格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刘爱书,陈力(2004)研究发现智力不平衡和P300潜伏期延迟提示的脑功能损伤可相互验证;且有混合行为问题儿童的脑功能损伤程度比单一问题儿童严重;智力不平衡且有混合问题儿童的脑功能损害更有可能是器质性损害。其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脑损伤影响智力发展进而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类型。蒋航英(2011)研究发现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更明显,记忆绩效较差。

2、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方面,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父母受教育水平、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影响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

家庭气氛包括家庭环境、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孩子学习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物理与心理环境、和谐融洽的夫妻关系、相对亲密的亲子关系将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相反,不良的家庭气氛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他的学习成绩导致学业上的失败,引起各类心理问题。俞国良的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儿童更多的生活在父母关系紧张的家庭中,而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教育分歧大,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人相对较少。

父母教养态度和方式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都有比较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教养方式塑造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使青少年认知能力和个性得到正常发展;错误的教养方式和教养观念,影响其认知能力及个性的健康发展。谷长芬等人(2009)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儿童的孤独感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对学业不良儿童而言,母亲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温暖理解是更主要的解释变量,即母亲的惩罚越严厉其孤独感越高,父亲的温暖理解越多,其孤独感越低。

家庭教育资源不足是影响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刘颂,刘全礼(2007)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资源在家长受教育水平、家长期望值、家庭学习氛围方面显著低于一般儿童,学业不良儿童家长提供的学业支持存在不同于一般儿童的特点。

3、学校与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方面:教师对待学业不良学生的态度和给予的支持,学校同学关系、班级氛围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支持、同伴团体特征等影响其心理与行为问题。社会支持是学业不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包含学生从父母亲、教育工作者、朋友等处获得的支持力量。社会支持的力度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影响。葛娟(2011)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学生在获得父母亲、教师和同性朋友的总体社会支持上均少于普通学生,且学业不良学生对异性朋友支持的需求高于对父母与教师。另外,同伴群体的特征也会影响学业不良学生的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产生。

四、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干预,目前大致有两类干预模式:医学-心理教育结合干预模式和只进行心理教育的干预模式。

国内主要的青少年心理教育干预策略为:心理健康检测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心理辅导、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等。

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应关注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成因并开展相关的干预。对于源于家庭因素的心理问题,家校合作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干预形式。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和体会到健康的家庭功能对于教育和矫正学业不良学生的重要价值;并且学校也可针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家长举行关于学生问题的特点、成因及干预策略方面的讲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积极改善学业不良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改进学业不良学生家庭环境中的社会性发展状况,也可开设关于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讲座与家长交流会。对于社会适应不良的学业不良学生,应引导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技巧,并为他们提供应用这些社交礼仪的机会和场所,以发展其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结交朋友并维持友谊的能力;且可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同伴接纳积极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对学业不良学生予以积极关注,学习运用班级气氛、班级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来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各类问题进行教育干预。在班级管理中,班和任课教师应认识到积极乐观对待学业不良学生对此类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级同伴关系,特别是引导学业不良学生发展积极的同伴关系,增强社会交往技能。

针对学业不良儿童的严重心理问题,也可以开展相关的个体与团体辅导。关于心理辅导进行干预方面,戴育红等(2004)研究发现,小组辅导活动是帮助学业不良学生提高学习适应性和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普通学校宜采用个体干预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实行朋辈帮扶、学校教育、家庭辅助、社会支持的多面结合,形成教育与预防同时并进的三级防御系统。

五、关于学业不良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反思

综上所述,研究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探索在逐步深入,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研究的特点。然而,目前,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实证研究非常欠缺,对于学业不良学生的发展性研究不足。

从研究成果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来讲,目前的大多研究是揭示学业不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现状,静态研究成果较多,而相关的动态干预研究成果较少,然而对于这类群体来讲更需要的是干预研究成果来指导教育实践。

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目前对学业不良青少年的各类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定性的调查法,然而,每一种教育现象的发生都有具体的教育情景,学业不良学生都有独特的教育生活实践,因此质性的研究方法,特别是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对学业不良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其心理问题的干预研究更容易解决实际问题,这将是将来研究的新的方法学取向。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科所2012年校本课题:DY12014、

参考文献:

[2]俞国良,辛自强,罗晓。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01)。

[3]程黎,胡永涛,毛莉丽.10-12岁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高智商儿童非智力因素的比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6)。

[4]刘爱书,陈力。儿童P300与行为问题和智力不平衡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27)。

[5]蒋航英。学业优秀者和学业不良者的倒摄抑制比较——从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角度[J]。心理科学.2011(34)。

[6]谷长芬,王雁,曹雁。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J]。国内特殊教育.2009(104)。

[7]刘颂,刘全礼。学业不良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研究[J]。国内特殊教育.2007(84)。

[8]葛娟。学业不良儿童与普通儿童社会支持的对比研究。毕节学院学报.2011(29)。

[9]刘小天。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障碍与教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6(11)。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逃学儿童;母子关系;冲突;焦虑

一、案例概况

1、初步诊断

小孩聪明、有注意力缺陷,夫妻离异给孩子的教育造成一定影响。母亲对孩子期望很高,是个凡事很认真的人,有一定的焦虑情绪。

2、辅导措施

为缓解患儿的“多动”倾向,建议以运动为主调解减轻,辅以食物。更主要的问题是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让母亲意识到:要想儿子得到改变,首先自己要有所改变。让母亲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抚养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3、辅导作业

(1)要求母亲天天坚持与孩子一起做一项孩子喜欢的运动,一是缓解母亲和儿子的焦虑情绪,二是让孩子在运动中训练自身的平衡能力。

(2)要求母亲写出自身哪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让母亲意识到:要想改变孩子,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为了打开和孩子谈话的僵局,笔者在纸上画了三个气球,在一个气球上写了一个词:“感动”,随即简单讲了一个学生的故事。他对我的故事不感兴趣,听到我说照样子画气球时,却明显来了点精神。他很快画了三个红色的气球,线条很流畅,写了三个字“去死吧”。写完以后就低着头用牙齿咬手,随后看了看母亲的眼色,发觉母亲好像不高兴,就用手打脸。

在随后的交谈中,我发觉他认识上很有问题,如:为什么我就不如别人呢?为什么我就要比别人笨?在任何比赛中,没得名次就很自责。笔者当即与他进行了“辩论”,其实也是在进行初步的认知疏导。他在与我对话时,不时看看母亲的眼神,生怕引起母亲的不满。

1、诊断

(1)认知上存在许多问题,追求完美,自我概念不清,全凭大人的评价。由于这样,常自责,行为有些与年龄不符的严谨,抑郁、冲突情绪多,画树和气球都使用红色,与其愤怒情绪有关,情绪化倾向严重。

(2)与母亲关系“纠缠”。代表母爱,潜意识里有种对爱的渴望,存在一定的“恋母情结”(性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心理上非常依赖母亲,与人的距离感还没有分寸,做事要看母亲的眼色行事。

(3)树木人格图上说明:树很大,占据了整张纸,说明他的攻击性、内心压力、外在防御机制、躁动倾向;树冠大,说明他成就动机强;用笔快,说明他思维敏捷;树冠上有断的线条,说明他对母亲的依赖,在母亲面前依赖和情绪化并存;树叶少,说明生命力不足、活力不够;树上的果实代表他已有的成绩和追求;树干在底部生长,有一定的退缩性,情绪低落,对生活失望。

2、辅导措施

这是个问题较多的家庭:夫妻离异给妻子心理造成了伤害或“扭曲”,母亲认知上的完美直接传达给儿子,看到儿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越发焦虑,问题发展又引发抑郁情绪。而儿子为减轻母亲的焦虑,只有用“自残”造成自我的痛苦,来满足母亲。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父母爱孩子从来都不是问题,但易患的问题是跟孩子距离过近,给了孩子过多地关注,尤其是单亲家庭的教养,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实成长中孩子的独立性是很强的,关系的纠缠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纠缠的关系”会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对孩子的控制,爱得越深,控制也会越强。这样,孩子的成长就大打折扣了。

3、辅导作业

(1)孩子针刺手时不予过度焦急,要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告知母亲的焦虑会不由自主地传输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

(2)要求母亲不能无原则地满足孩子。

1、辅导措施

每次做放松练习,采用认知疗法,与母亲辩谈,纠正认知上的完美倾向。

2、辅导作业

多走进朋友、亲戚家庭,不要把自己与外界封闭起来,除了孩子还要有自己的生活。观察生活中别人家的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并写生活日记,反思自己与儿子的关系。

(四)两个月后

母亲述说:孩子在很多方面有了起色,没有了针刺手现象,能上学读书,但和同学时常闹点矛盾。

在述说中,感觉母亲控制孩子的行为还是非常多。小孩情绪化仍很严重,与母亲的关系很糟,满嘴都是对母亲的责怪和抱怨。母亲觉得很委屈,说自己把整个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尽管母亲在我面前对儿子强装笑脸,两人冲突一直进行着。

为了更准确、形象地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以下的三幅图,让他们选择:

1、诊断

两人的关系“纠缠不清”:儿子显然要控制母亲,母亲随时在监控着儿子,两人时时处在冲突之中,形成“冲突依恋冲突”纠缠不清的关系,遗憾的是母亲仍没意识到。从母亲与儿子的对话中,感觉母子说话的模式、交往的方式都存在缺陷,在交往方面还需进行辅导。

2、辅导措施

该案例中母子的关系是紊乱的。虽说所有孩子的发展与父母的教养态度非常有关,但母亲对儿子的态度过于敏感,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适。

为进一步改善母子之间的关系,减少母子之间互相控制的局面,给母亲做了行为方面的指导,用具体的实例做指正,并进一步澄清母亲的错误认知,告知她:爱依赖的孩子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父母爱孩子从来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父母怎样爱?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父母亲给孩子适度的个人空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情,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反而会在孩子的身上形成负面效应。做父母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求母亲与孩子一起成长。

3、辅导作业

(1)母子两人在家有事好商量,笑着说话,比一比,看谁笑脸多。

(2)母亲要有自己的生活,试着放手让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控制太多。

(3)要求母亲看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思考:儿子的问题哪些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留意别人与孩子的对话方式。

四、案例启示

孩子的问题,经常与家庭关系问题有关。现代心理学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就是谁为谁承受焦虑。案例中母亲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经常处于自责之中,所以用逃学、自残行为来缓解焦虑。案例中母亲单纯地希望孩子改变,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极其困难的,只有家庭模式的改变,只有关系中的所有人都发生了改变,这样的改变才是有效的、持久的。对某些家长来说,溺爱孩子是他(她)们潜意识里希望孩子不要长大的表现。好似孩子需要成人的呵护,其实成人需要的是自己需要的满足,特别在单亲家庭中表现更是如此。

点 评

很多行为问题的诊断往往易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该案例辅导能从行为问题的本质上寻找突破口,抓住“改善家庭成员关系”这一关键点,打破母子之间的依赖关系,疏导个案中母亲的“焦虑情绪”,让孩子回到正常成长的轨道。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健康;西北地区

一、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红旗乡位于甘肃省定西临洮县北部,距县城60公里,人口约14人。该地区经济产业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是西部一个较为贫困的乡镇。总人口中留守儿童超过两千人。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载体,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开展,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的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文中运用SPSS Statastics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由表1可知,红旗乡留守儿童家庭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父母离家外出打工,其次是务农。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接近60%的人都没有上过学,文化程度较低,很少能起到督促孩子学习的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的孩子们大多都渴望获得学校和父母的关怀,并且希望能有很多一起快乐的朋友。此外,他们都希望尽快自立、长大,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们也很挂念自己的父母,希望父母平安、早回家。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由表2可知,红旗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总体良好,但是亚健康心理也有相当大的比例。父母外出打工时,与孩子的沟通非常少。当有心事时,绝大多数留守儿童都希望能与父母交流,但出于现实考虑,只能选择向自己的爷爷奶奶、老师或朋友倾诉。隔代抚养的老人和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价值观、思想观念上存在巨大差距,而老师和朋友根本上也无法取代父母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必然造成心理障碍。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及教育状况

由表3可知,虽然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但是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十分端正,80%以上的孩子都喜欢学习。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管也相对较为严格。但是学习方面,留守儿童缺少家人的教育与辅导;另一方面,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有超过40%的孩子反映家长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不能从根本上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在父母未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孩子们认为学习上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

(一)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严重

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同时也面临许多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需要父母的陪伴帮助。但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经常在外地,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回家一次,因此很难满足孩子对父母亲情的需要 。

(二)留守儿童多数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也是父母外出打工对于孩子学习环境影响的表现。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很少有人督促,更谈不上能够有效地辅导,这是留守儿童所处的教育学习环境薄弱落后的表现。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父母外出时,爷爷奶奶、亲戚朋友等监护人常常较少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远离身边,很难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而监护人由于诸多原因又较少能照顾到孩子的情感世界,因此留守儿童是心理问题爆发的高危人群。

(四)监护人文化素质较低,监护职责缺失

主要是爷爷奶奶,而他们接近60%的人都没有上过学,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极少。他们无法在学习上给孩子足够的辅导,不能从更深的心理面与孩子交流,无法走近孩子的情感世界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关爱,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较大困难。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青少年更重要的成长环境。现今多数农民家长普遍文化次较低,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偏差较大。家长应积极主动承担起子女的教育责任,给予孩子经常性的沟通和关爱。同时家长还应常跟学校老师和监护人保持联系,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家庭以外更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可建立专门的档案,全方位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同时要保持与学生家长经常性的沟通。此外,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也让他们有展现才华的机会。

(三)社会方面

社会大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当前社会,网吧、酒吧等吸引儿童的场所较多,易使儿童误入歧途。而且在一些偏僻和落后的乡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落后。因此,我们应该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吧等游乐场所的监管,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国内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新华网.、

[2]肖安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01)。

[3]丘林,陈桂基等。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以广西兴业县高峰镇新李村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5)。

[4]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04)。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9

全国留守儿童2300万,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根据某调研结果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主要表现如下:

一、 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 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 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三、寂寞无聊心理。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 感到空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 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 格。

五、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

一、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情况。调查显示,父母外出务工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32.7%和61.7%,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5.7%。38.3%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比例占32.7%,与父亲一起生活的仅占5.6%。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农村留守儿童在更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31.3%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父母探家情况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3、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来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有的学校老师很少对孩子进行家访,没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真实情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老师,在家里又蒙监护人,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发展。

4、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各级妇联、教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建议对策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公办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农村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委托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并将班及授课老师的联系电话交给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学校和监护人共同努力,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辅导篇10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有的由爷爷奶奶照看;有的是外公外婆照顾;还有的寄养在亲戚家中。这样的家庭状况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问题。为了贯彻我校的办学宗旨: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进步,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就成了我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成立关爱领导小组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杨家余校长为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制定了关爱措施,完善了关爱制度,明确了各项职责。

二、摸清情况,建立健全档案

由德育部门具体负责,摸清留守儿童情况,完善留守儿童档案。清楚地了解每一名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再根据不同的情况,给留守儿童分类。一般分为两类:一般留守儿童、特殊留守儿童。

一般的留守儿童,家庭状况都比较好,家庭和睦,与父母联系密切,性格开朗。针对这样的孩子,关爱的力度可以适当减轻,除了班级留守儿童活动外,只组织参加少量的学校关爱活动。

特殊的留守儿童包括单亲留守儿童、家庭贫困留守儿童和身体残疾留守儿童。这一类孩子,有明显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表现出来的问题更加突出,更加需要我们的关心,所以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重心一般都放在这些孩子身上。

二、特殊孩子的关爱

给特殊的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家庭和生活状况,不定期的向跟班老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利用心理调查问卷和心理辅导老师的谈话,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抚慰。

为了更及时掌握留守儿童异常情况,我们制定了情况报告制度,要求班老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动向,及时向学校反映。

(2.1班班对残疾留守学生杨雯雯生活上照顾,学习上辅导)

四、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快乐成长

1、班级活动

班的工作安排中明确规定,以留守儿童为先的活动每月开展至少一次。检查情况显示,每个班都在班会活动时间,以留守儿童为先,积极地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

班老师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还积极撰写特殊留守儿童个案,在班工作会上积极交流经验,探讨有效的关爱措施。

2、学校活动

为了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感受家庭的温暖,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视频聊天,提前统计安排,集中开展“我想对妈妈(爸爸)说”活动。

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建立了专门的留守儿童书屋,分年级不定期的开展读书活动、折纸活动、联欢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留守儿童感觉到快乐。

为了帮助单亲留守儿童摆脱家庭的阴影,完善情感的缺失,开展“男生”、“女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我们一起过生日”活动……告诉他们学校就是另一个家,同样拥有家庭的温暖。

为了帮助贫困留守儿童,我们总是会在六一儿童节和过年的时候,给他们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尤其是过年的时候,行政领导会一起到特殊留守儿童家里去看望。一方面是继续核实情况,另一方面是去看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切切实实地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回校后,再商量制定出完善的帮扶计划。

五、社会关注,让孩子更加温暖

我们大力宣传,并呼吁老师、学生、家长和整个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六、收获的喜悦

在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下,我校留守儿童将爱心转化为生活的信心,学习的动力,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行为习惯变好了,学习成绩提高了,爱说了,爱笑了,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了……在本期举行的“我的梦 国内梦”征文、演讲及绘画比赛中,部分留守儿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几名爱好舞蹈,却因无钱购买演出服装而黯然神伤的贫困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帮助下,如愿踏上了旌阳区舞蹈节比赛的舞台;寄养在大伯家的骆晓媛同学,父亲去世母亲外出打工的廖智恒同学,父母离异再婚并外出打工的苏静怡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德阳五中,并热情洋溢地主持了学校六一舞蹈汇演。苏静怡同学更以出色的表现获得学校演讲比赛名,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大队长,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

看着那一张张笑脸,看着那一个个积极生活、努力学习的身影,我们很欣慰,很激动……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1篇

我的母亲造就了我。 ——爱迪生

青少年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群体,但他们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中,却总是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对人恐怖、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学习压力或人际交往压力过大等,继而出现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等不良现象。因此,父母应当重视和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现实中,因家庭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少青少年产生了多种心理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1、逆反。表现为一种不分是非、不讲道理的执拗。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做不可,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味道。

2、懒惰。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问题。

3、早恋。青春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同时,性器官也发育起来,从心理和生理对异性有兴趣和欲望是正常的。但此时往往是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容易发生早恋。

4、嫉妒。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优势、荣誉和成绩等十分不满,抱有嫉妒心理,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这一现象常发生在“优生”中。

5、自卑。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失去勇气和信心。学习成绩不好或留过级的学生易产生自卑感,他们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因此而轻视自己。若受到过分刺激,还可能产生极端行为。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家庭根源

孩子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许多是由家庭教育不当所导致的,主要表现有:

1、不良家庭教育环境。

A。父母在外地经商或单亲家庭,孩子长期托管于爷爷奶奶处,得到“过分宽容”的教育,不思进取。

B。父母没有文化,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致使孩子大多生活在“网吧、迪吧、酒吧”等“吧类”场所中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C。父母“战争”不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会由恐惧走向厌烦,甚至怨恨。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无心向上。

2、偏激的家庭教育观念。

A。娇宠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少家长习惯娇宠、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只要孩子一闹,家长什么都答应。对孩子的溺爱,往往产生任性、自私、自大等不良心理。

B。压力过大

时下社会竞争激烈,导致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用超越孩子实际能力的过高标准要求孩子。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松弛,就会出现心理异常,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恐惧、神经官能症等心理障碍。个别心理脆弱的孩子,甚至可能选择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来寻求解脱。

C。过度保护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不少家长乐于充当孩子的保姆、保镖和办事员,提供过多的帮助和保护,替他防御一切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困难和失败。这种态度和做法,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他们因缺少磨炼而变得胆怯、娇弱,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易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三、对策

1、情感与理智结合。

在家庭教育中,情感冲击理智的现象太多了:简单的以分数论奖惩;失控地训斥甚至打骂;讽刺挖苦;总说孩子不如别人;溺爱、娇惯、放任;给孩子的学习加码等。

2、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是社会民主精神的一种反映,也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观念。孩子有了自尊,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许多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没有自尊,于是没有了“要强”的动力,自暴自弃就成了必然趋势。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就要让孩子成为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从亲情角度说,是孩子的父母;从教育角度说,是孩子人生的导师;从家庭活动角度说,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参与者;从学习的角度说,是孩子的学友、诤友。有时候,家长要真诚地向孩子学习;从家庭民主角度说,父母与孩子是互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现在,许多家长只做“严师”,总是居高临下,孩子心里不服气,是难以有好的教育效果的。当然,明辨是非、批评缺点错误也是尊重的表现;反之,迁就、放任是不尊重的表现。

3、创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学习气氛,家庭的精神生活。一个充满爱心、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学习气氛浓厚、精神生活充实的家庭,能促进孩子渴望求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应该指出,有的家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有的家庭家长失于规范,甚至丧志,只能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埋下不良的种子。

4、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要舍得让孩子践行自力更生。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对策

所谓心理问题,就是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常态。人的心理活动为此源头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如果心里流动遇到某种阻塞,这就是心理问题。目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开始重新并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的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实践中存在不少误区,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1、青少年心理问题常见的十种表现

1.1抑郁

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默、孤独。这在一般情况下属性格弱点,但严重的则是一种心理问题。患者时常愁眉苦脸、动作迟缓、忧心忡忡、对人冷漠无情、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一般的狭隘只是性格弱点,但严重的狭隘则是一种心理问题。心胸狭隘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过失烦恼苦闷,不能自解。

1.3怯懦

表现为在公开场合畏首畏尾,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要遮盖起来,生怕别人见到了耻笑,没有自信心。

1.4恐惧

由于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心灵刺激较深,产生恐惧心理。有的青少年学生受到不及格分数的困扰,以致一看到分数就恐惧。他们害怕见老师、家长、生人,一见到责备的目光就呆若木鸡,有的被恐惧心理压抑的不能进行正常思维,连责备别人时,也会惴惴不安。

1.5神经过敏

表现为异常敏感又失去自制。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能专注于学习、过分关心人际关系。心理脆弱又无主见,易被引诱,行为坦率,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报复心理。

1.6虚狂

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同时,蛮横任性、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极好表现自己,常与人争吵、打斗,行为不计后果。

1.7过度激动

这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爱发脾气,有时则歇斯底里、不听劝告。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但又想不出恰当的发泄手段,处于一种谁碰到他让谁倒霉的心理状态。

1.8无动于衷

表现为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表现出的一种反常心态,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出,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指责均若无其事。有时故作怪态,使你对他无可奈何。但满不在乎的外表下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楚。

1.9报复情绪

有的青少年犯了错误以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一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任何一点动向都会触动他的神经,连别人看他一眼也觉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无关的行为也视为挑衅,在内心时时升起一种报复情绪,并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1.10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本并非属于心理范畴,但不良积习则是源自后天的下意识动作。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恶意的模仿、说谎、捣乱、抽烟酗酒、小偷小摸等。有时已知不对,就是不改、难改。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2.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种做法更多的是成人的功利需要,轰轰烈烈造势的需要。测验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合格的心理测验专注人员严重缺乏。由于缺少专注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处理方法,随意公开结果,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这些都在有意无意的伤害学生和家长,而且违背了教育原则。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侧重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现有状况,学校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测验,它重在教育。

2.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心理课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3篇

[2] 赖树元。快乐心情 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

[3] 肖龙江。青少年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创新发展研究,2009、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4篇

【关键词】 青少年;亲子冲突;冲突处理策略;心理健康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The ir Mental Health Level。 Wang Zengtao, Xu Xiaodong, Zhang Lixia。 Facultyof Edu 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M ethods 570 subjec ts were tested by \"Adolescent Conflict Resolution Questionnaire\" and \"Symptoms C heck List 90(SCL-90)\"。 Results ①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 nces between types, genders and ages to the resolution, and also there were sign ificant differenc e to the resolu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objects。 ②There was also a high corr elation between kind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resolutionand different kind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onclusion Mentalhealth level isan important factor in influencing adolescents\'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res olution。

【Key words】 Adolescents;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Conflict resolut ion; Mental health

1 引 言

亲子冲突是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研究认为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 诸多不利的影响[1,2],而这种影响是以冲突处理策略为中介变量的[2]。 所谓亲子冲突处 理策略主要是指亲子双方在冲突行为过程中,为控制冲突局势所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它 是冲突问题的核心,主宰着整个冲突过程并影响着冲突结果[3]。本研究主旨在于 探讨青少 年心理健康与其亲子冲突处理策略运用的关系,为有效的处理亲子冲突,改善亲子关系提供 参考。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采用分整群抽样法,从德州、日照两个地区的两所普通中学选取初一、初二 、高 一、高二年级,每

3 结 果

表2显示,从总体上看,青少年在处理与父亲和母亲之间冲突的时候,使用的策略除屈服让 步之外均有显著的差异。配对t检验表明,青少年在处理母子冲突要比处理 父子冲突使用的策略多。但高一高二学生在屈服让步策略上,对父亲高于母亲。

从表3可见,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积极的处理策略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 和消极的反抗攻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的使用和其心理健康 水平有显著的相关。

4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和其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相关,心理健康水 平高者,一般使用积极的策略,反之则使用消极的策略,这就提示我们一定要加强青少年的 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

5 参考文献

[4]何文广。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问卷的编制及其应用(硕士学位论文)。曲阜: 曲阜师范,2005:40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5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理和预防策略。文章首先具体分析了腕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和肩袖损伤等三种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理,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注意强化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损伤知识的学习;重视训练活动的科学开展,切忌出现运动量过大或者是局部负担过重等问题;重视运动员生理和心理水平欠佳问题的干预和调控等三点预防策略,以期对青少年羽毛球训练工作的安全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 羽毛球训练 青少年 运动损伤 致伤原因 防治策略

在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运动损伤一旦出现,不但会给运动员的正常生活和训练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甚至还会给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因此,为了加深对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认识,本文就针对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理和预防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理

通过一系列的资料分析和训练观察发现,现阶段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中,更为常见的几种运动损伤分别为腕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和肩袖损伤,以下就针对这几种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理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是,腕关节损伤。腕关节损伤是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运动损伤类型。之所以腕关节损伤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因为羽毛球运动对于运动员手腕部位的快速伸展有着比较高的技术要求,不论是在做击打动作时,还是在做扣杀动作时,亦或是在做吊、挑、推等技术动作时,都需要通过手腕部位做更基本的外展动作和后伸动作来完成。而且在连续击打的过程中,还需要手腕部位根据技术动作的要求不断做出在不同角度内的外旋动作和屈收动作等等,从而使得腕关节薄弱部位的三角软骨盘经常的处于旋转和拉紧的状态之中,再加上对于年龄较小的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来说,手腕部位的三角软骨盘尤为脆弱,所以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就极易出现运动损伤。

其次是,膝关节损伤。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中,膝关节损伤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类型。人体的膝关节是由股骨下端、股骨上端以及髌骨等三个主要部位构成的,其不但是人体中关节更大、结构更复杂的关节,同时也是更容易受损伤的一个关节。在开展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运动员经常需要进行瞬间启动、瞬间变向以及侧身、起跳和跨步等动作,所以膝关节经常需要不断的承受来自各个角度的压力,一旦膝关节中的某个部位出现运动性疲劳就很容易出现膝关节损伤的问题。

二、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理,特提出了如下几点预防策略:

首先,要注意强化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损伤知识的学习。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问题的出现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很多青少年运动员都不了解常见运动损伤部位的解剖结构,不了解上述常见运动损伤与羽毛球运动的关系,以至于在训练的过程中,没有针对常见运动损伤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运动损伤出现了之后也不能科学的分析损伤出现的机制和原因,从而使得运动损伤问题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训练的效率。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大限度的避免青少年羽毛球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就一定要注意强化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损伤知识的学习,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安全意识。

其次,要重视训练活动的科学开展,切忌出现运动量过大或者是局部负担过重等问题。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人体的解剖学结构和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中很容易出现腕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以及肩袖损伤等常见的运动损伤问题。如果在开展羽毛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再不顾人体解剖学结构的特点和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出现运动量过大或是局部负担过重等问题,那么就会进一步加大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损害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所以,为了预防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问题的出现,一定要重视训练活动的科学化开展。

参考文献: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6篇

[关键词]视野;儿童参与;调查

[中图分类]C912.1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尽管一些研究指出儿童参与不尽令人满意,但儿童参与对其自身的发展很有帮助。参与可以增强儿童的能力,帮助儿童发展辩论、交流、协商、优先考虑和决策的技能,提高和增强自尊,让儿童产生自我效能感等。儿童参与对社会发展也有价值。根据童年社会学的有关研究,作为社会能动成员,儿童完全有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为整个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国内关于儿童参与的研究不多,但开展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例如,200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团中青网和国内社科院新闻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国内儿童表达中心2001年,全国妇联组织召开了以“我们拥有自己的权利”为主题的届国内儿童论坛;2004年,广东省妇联等单位在广州联合举办了“我关注・我参与――粤港澳儿童论坛”;2003年和2005年上海妇联主办的“为了孩子论坛”均举行了儿童主持和参与、儿童和成人互动的专场研讨。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问卷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由班讲清调查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之后,让学生填写,当场收回。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对相关和儿童参与权的了解

1.青少年对相关法规的了解状况

与儿童相关的法规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上海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CRC,分别涉及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知道更多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87,8%)和上海未成年人保护条例(83.9%),其次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59.2%),更少的是CRC(24.4%)。学生对前三项法规的了解程度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对CRC的了解却呈现偏态分布,接近70%的学生不太了解或不了解(见图1)。

2.青少年对儿童参与权的了解状况

(二)青少年在不同领域的参与状况

1.青少年在家庭领域的参与状况

24.6%和25.6%只有1.8%是单独由儿童自己做出决定的。

学生期望参与家庭生活各个领域的热情比较高,从高到低依次为参与个人生活决策(77.6%)、家庭生活决策(62.3%)、教育决策(46.5%)、和家庭重大决策(35.3%)。50.6%的学生对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参与表示满意,而48.4%不满意。

2.青少年在学校领域的参与状况

调查问卷将青少年参与的学校领域分为: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如班级选举)、学校或社团等文娱活动(如乐团)和学校管理(如学生评议、校纪校规的制定)四类。

从现实的参与状况(见图3)来看,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两方面主要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再将活动任务分配给学生.与此相反在班级管理上,教师却赋予了学生很大的参与权和决定权。随着参与度的增加曲线有显著的上升趋势,由学生自己做出决定的情况占到了38.6%;另外在学校或者社团活动上,教师也普遍都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并让学生参与决策。

无论是学校或社团组织的活动(63.5%),还是课堂学习(51.9%)和班级管理(42.7%),学生都非常希望能参与。但是,学生对参与学校管理(28.4%)的兴趣不高。

3.青少年在社区领域的参与状况

调查问卷将社区活动分为公益活动、文娱活动和宣传活动三个领域。图4显示:社区在不同领域的做法极其相似。无论是公益(54.7%)、文娱(51.7%)还是宣传(54.1%)活动,超过50%的社区活动通常都是由社区组织者安排好活动计划之后,再将任务分配给儿童。社区采取第二、三、四种方式的情况很少,根本没有采用第五种方式。

学生对社区组织的各类与儿童有关的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参与兴趣(61.6%),对参与社区里的其他活动(34.5%)和社区管理(23.1%)兴趣不高。对于社区参与的总体评价和满意度与家庭和学校相比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49%的学生对社区参与的总体评价较差,50.3%的学生对该领域的参与状况表示不太满意。

(三)青少年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比较

(五)学生对儿童参与的建议

在1234份有效问卷中,有638份对3道开放式提问做出了回答。青少年学生们对在家庭、学校和社区领域的参与提出了许多建议(见表2):想要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各类活动的迫切愿望;希望能够在这三个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接纳;能够加强与家长、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沟通;在各方面获得更多的自;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能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意见,学校和社区能够组织更多有趣的活动;另外在家庭领域,学生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在学校中同学之间能够更加平等;在社区中宣传儿童参与的活动能够更多。

四、讨论与启示

(一)青少年对CRC和儿童参与权的了解有待深入

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儿童参与权,即使听说过的学生对于该权利的内容也知之甚少;对于问卷中列举的四项与儿童自身相关的,青少年学生们都表示了解一般,特别是对CRC还很不熟悉。另外,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的途径主要是各种媒体,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或者课外活动等方式了解的情况很少。

参与权是赋予给所有有主见能力的儿童,但如果儿童不了解这种权利,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就很难唤醒儿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动。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参与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权利、培养参与意识和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在宣传、培训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的兴趣,帮助儿童了解到赋予他们的权利,教育他们合理正确地使用儿童参与权。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继续大力开展以CRC和儿童参与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除了继续利用各种媒体,如报纸、杂志或电视、广播和网络进行滚动式地宣传以外,还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堂学习或者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儿童参与理念的培训以及人权和积极公民的教育;加强儿童参与意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可以利用社区和社会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和广度。

(二)青少年的个别差异与参与能力

当然,青少年的年龄和参与兴趣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提示我们,儿童有权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意味着,如果儿童不愿意,成人不能强迫儿童参与;如果儿童希望中途退出某项活动,成人也不能强行阻止。所有的儿童参与活动都要建立在儿童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但是,他们有参与的权利,也要相应的义务。这种义务包括儿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承担个人决策产生的后果等。

儿童的发展本身存在个别差异,在儿童参与的过程也必然存在差异。为了推动青少年的参与,成人和社会需要作出以下努力:,相信儿童有能力发表意见,不要以代劳的方式剥夺了儿童

(三)青少年参与不同领域的状况与改进

1.青少年参与家庭领域的状况和改进

在家庭领域的参与中,青少年倾向于在许多直接涉及自身的问题上,比如选择参加何种课外活动,购买怎样的食品或学习用品时拥有更高的自,但在家庭重大问题,如搬迁、购房等方面参与决策的权利却很小。青少年希望在家庭中获得父母更多的尊重与接纳,能够更好地与父母进行沟通。

为了改善儿童参与家庭生活的状况,必须对父母进行儿童参与理念的培训与教育。除了各类媒体之外,还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和社区宣传的方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另外,要注意继续完善以社区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改善家长教养方式。通过社区的力量,推动家长与儿童之间的良好沟通,帮助建立更和谐的家庭关系。

2.青少年参与学校领域的状况和改进

虽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人人都认同,他们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但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明显较差。与此相反,学生在班级管理、学校或社团组织的文娱活动等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进行自主选择的权利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们也热切希望能更多地参与到这两方面的各项活动之中。与家庭领域的重大决策相似,青少年对于参与学校管理的重大活动也兴趣欠缺。

要提高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参与程度,现在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单独推广儿童参与相比,在教改中融入儿童参与的理念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组织更多形式的活动,兼顾每个学生的平等参与也同样重要。

3.青少年参与社区领域的状况和改进

对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的总体比较显示,家庭参与更优,而社区参与的情况更差,所有活动仍然主要是由社区成人进行组织和决策。

在继续保持良好的家庭参与氛围的同时,应该努力为儿童创造参与社区活动的环境和机会。特别是所有与儿童有关的活动。社区参与关键在对社区进行参与培训,改变工作方式,在已有的工作和活动中融入儿童参与。同时,社区也应该组织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儿童参加。加强社区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也将有助于促进社区参与的发展。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7篇

政策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它不仅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策略价值,而且对实际工作有着权威的直接指导作用,历来受到各国关注。青少年犯罪政策是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政策“试验田”和“先驱者”的基础作用。青少年犯罪政策以青少年为本位,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只不过是这一政策的初目的而非更终目标,青少年犯罪政策的更终目标是保障个体和群体的青少年实现正常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进而从根本上降低整个社会的犯罪发生几率。从这一意义上看,青少年犯罪政策与普通政策相比,实际上又具有二元分立的特点,它是一种特别的政策。我国大陆理论界和隐私实务界关注政策问题由来已久,对青少年犯罪政策的研讨近年来也开始活跃,但关于这一特别政策的系统、专门阐述,却并不多见。

作为近年来我国大陆隐私机关唯一一部专门、系统研究青少年犯罪政策的著作,未成年人犯罪政策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不止一二,颇可圈点:

从研究方法上看,本书的特色与建树主要体现在它除了运用历史、比较、实证等常规方法之外,还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人口学等视角出发,借鉴吸收了“文化冲突理论”、“社会紧张理论”、“社会生态学”、“社会排斥理论”、“亚文化理论”等犯罪学研究方法和功能、控制等法社会学研究径,用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根源与演变机理(比较典型的是本书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政策”一部分的分析阐述),并提出宏观与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犯罪治理策略,令读者不禁眼睛一亮。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亲子关系改善策略(让你的家庭更加和谐和幸福)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二、亲子关系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厌学;心理辅导;微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671-2684(2012)24-0007-04

学生厌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难题。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在坚持不懈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影响厌学学生心理成长的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入手,探讨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

一、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的周围环境虽不会更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既可能成为资源,也可能成为冲突和压力的来源。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是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积极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和谐组织系统,从而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减少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笔者结合厌学学生的实际,认为辅导操作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辅导教师,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络被许多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但有许多学校的这个机制仍处于形式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的话题。这样,势必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因碍于面子,主动放弃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应学会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也许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闪光点。其次,教师应利用家校沟通平台,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也关注其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既有家校之间关于青少年情况的交流,也有亲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

(二)辅导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亲师关系

青少年儿童讨厌学习,产生厌学行为,这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厌学儿童基本都是在专制型、忽视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决定儿童主要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儿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者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七个维度调查440名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母亲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得分较高,在“民主”和“忽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达较高程度;过分关心孩子,迁就依从孩子过分要求的溺爱倾向较为突出。儿童年龄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响,母亲对儿童的惩罚与成就要求随儿童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必须纠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转变自身的不良教养方式。不管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加强情感交流。权威型养育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更费时费力的方式,但是也是更有效的养育方式。

(三)辅导同伴,形成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

(四)辅导学生本人,进行矫正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厌学学生的辅导更终还得落实到当事人身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辅导心理,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2、 补习功课,教会学习方法,缩小学习差距

在学校情境中,厌学群体中大多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厌学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因为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所以说厌学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可以矫正的。其中,补习落下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更适宜的方式,是把学习辅导的重点放在认知而非动机方面,依靠优良的学业成就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厌学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逐推进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包括学习计划与步骤的制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知识记忆的方法、辞典与参考书籍的利用方式、复习预习的方法、考试和答题的对策等。根据笔者与合作者的长期调研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让他们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习成绩才会稳步提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缩小了,厌学学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情绪才会逐步缓解。

3、训练自信,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

学校心理学家德夏姆(Decharms,R。)认为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为和自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长有所认知。厌学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产生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是他们在学校里多次遭受失败体验后,为了自尊心免遭进一步威胁的具体表现。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来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必须训练自信,以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对于厌学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首先可以运用埃里斯(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在教师、家长、同伴等共同营造的和谐微生态环境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维持在合理恰当的水平上。

二、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一)能发挥心理辅导者熟悉微系统环境的优势

(二)能发挥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优势

(三)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以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个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关注辅导系统中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来讨论系统中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不仅仅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既将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导背景,也将其作为辅导的对象。学校心理辅导者让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和教师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构成一个辅导的系统,共同为辅导过程提供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儿童问题的解决。辅导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合作不仅局限于辅导者与学生之间,还涉及辅导者与父母、辅导者与教师、父母与教师之间,并力图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辅导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趋势,本文提出的辅导模式符合这一趋势,能推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与沟通,会让家长使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会花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教师也能从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辅导活动中获益,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会心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3,303、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 情绪调节 团体辅导

随着生恋爱现象的低龄化和普遍性,恋爱问题已成为许多生困扰之一,有的生因为恋爱问题而陷入痛苦之中,因而荒废学业,个别学生甚至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本研究整合恋爱关系的相关理论,结合生恋爱心理特点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以期培养生正确的两性关系,提高其异往能力,提高恋爱信心以及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

依据马斯洛需要次理论、恋爱心理学理论、罗杰斯人际关系理论和坎布贝尔爱情发展阶段理论设计,从认知、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心理发展过程,设计出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依次包括“知己知彼”、“爱的艺术”、“相处之道”、和“爱的成长”组成的生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

一、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一)方案实施的设计

3、工具

(1)自编团体辅导手册。昆明理工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与云南师范心理系部分研究生组成研究小组,设计了以调节两性关系为主的系列团体辅导方案,共4次方案。建立了“玫瑰之旅――爱的正能量”工作坊。

(2)自编团体辅导活动评估表。由研究小组讨论共同设计和编制了对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估表,包括客观评分部分和主观评价部分。问题主要涉及对该次团体辅导的满意程度,自己的参与程度,在辅导中的收获,关注点,自己的发展等方面。评估在每次团体辅导后进行。

(3)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Fraley等编制了包含焦虑(担心自己被拒绝和被抛弃-自我模型)和回避(不喜欢与他人亲密,不喜欢依赖他人-他人模型)两个分量表的ECR-R。问卷采用7级评分,取项目的平均分。

二、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效果

1、被试前测总体情况

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所有被试进行了前测,使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QR对被试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下表是被试在EQR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到,被试的前后测得分,不仅在总分上达到了显著的差异水平,在各分量表上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水平。这说明被试在参与团体辅导之前和之后两性关系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两性关系的消极方面如惧怕维度和冷淡维度上被试的分数都有所降低,可以初步推测本研究的团体辅导对被试的情绪调节是有效的。

三、讨论

参考文献: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四级关爱体系

[中图分类]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1009 ― 2234(2016)06 ― 0022 ― 02

一、留守儿童状况

(一)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

从上述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目较大,县()外出务工的人员比例比区高,以讷河、克山、依安、龙江外出务工人员居多,城区中外出务工的人员比例较少。所以,我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教育工作任务比较艰巨,迫切需要政策职能部门和爱心人士行动起来,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做好。

(二)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

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积极向上,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如果条件允许还是想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7647人,占留守儿童的46.5%。由于外出打工人员的婚姻情况较为复杂,长期在外,无法与配偶及子女生活在一起,极易引起婚变,离异与单亲家庭随之增多,家庭中的亲子教育缺失的现象就比较突出,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十分不利,甚至给子女造成身心健康的伤害。

二、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由于亲情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乏倾诉和帮助,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在心理、性格上出现偏激,行为上极易走向极端。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如有的孩子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往,在班级与家之间两点一线。缺少自信,无论学习还是活动,都不主动。

2、自尊心过强,内心比较敏感,对老师及亲友等的教育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人际关系过于敏感,老是怀疑别人瞧不起自己,甚至议论自己,所以不合群。

3、亲情缺失,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只是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有的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所以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亲情关系出现了一定的障碍。

4、缺乏父母关爱,存在性格缺陷问题。如有的孩子过于自卑、懒惰、冲动、优柔寡断等等,严重的影响了其健康成长。

三、辅导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理念,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的宣传力度。宣传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任务,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发家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宣传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典型事迹以及各地留守儿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外出打工的父母转变观念,使他们明白,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强化政策统筹和重视,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并重点强调要加强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强化政策职能作用,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笔者认为,并一直在呼吁建立以县乡政策为主导,出台相关政,强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策,加大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更新其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对儿童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县乡政策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教育辅导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力争建立县乡村四级关爱体系,级政策部门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基地,定期进行培训,满足县乡村师资的需要。县级政策部门要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心,乡级政策部门要设立农村守儿童心理辅导站,自然村要设立心理辅导,以保证把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落到实处。做到县县都有心理辅导中心,乡乡都有心理辅导站,村村都有心理。

(三)建立长效关爱机制,把关心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设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示范校,真正发挥学校在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作用,根据各学校留守儿童数量情况,建立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其进行重点辅导,生活上特殊关心,有的还特别为留守儿童安排小食堂、午休,免除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设立专门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和教师,按照工作计划定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负责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县乡政策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如有爱心的心理、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把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工作做到位。

(四)大胆创新,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辅导机制

1、充分发挥家庭监护作用。家庭是留守儿童的责任主体。监护人一定要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在孩子的身心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疏导。留守儿童家长需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多向孩子的班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加强与孩子的亲情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2、加强学校教育管理。一是学校要全面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班老师要做好详细的调查工作,把留守儿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留守儿童家长互通孩子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合力。二是教师要根据对留守儿童建档的情况因材施教,并建立“家长”志愿者队伍,及时面对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问题,教育关爱和心理辅导有机结合。三是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成立心理辅导,开设心理信箱,设立心理热线,使用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等方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四是加强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完善体育设施,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培养其兴趣和爱好,使其身心得到陶冶。

3、社会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一是新闻媒体要对社会爱心人士开展的各种帮扶行为进行大力宣传,让全社会形成关爱和帮助留守儿童的氛围。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留守儿童送温暖,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留守儿童辅导站、“留守儿童之家”、“爱心书屋”等,为其提供精神、物质等方面的食粮。三是充分发挥民政局和妇联等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招募志愿者心妈妈、爱心爸爸,让留守儿童享受人文关怀。四是有爱心的心理走向乡村,在乡村学校、乡村指导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心理辅导站,为其进行有效的指导。

〔参 考 文 献〕

〔1〕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05)。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心理;调适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而其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面对这样新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如若不加以有效的手段,其中一些人或许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及观察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调适谈一些看法。

一、要正确理解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理解是:未满十八周岁的人群称之为儿童)。他们一般都是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理解,我们应从四个要点来把握:父母或一方外出、外出时间、儿童居住地和儿童年龄。对于父母外出的时间,我们可能界定为半年以上,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很少,甚至没有与孩子进行相应的必要的交流,只是在生活费或其它费用上有一定的给予,除此之外,基本上没有沟通。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在这个群体之中比较明显的有两类人。类与大多数孩子无异,甚至在思想上要高于一般孩子,他们乐观坚强,懂事坦荡。知道关心家人,关爱他人。生活虽苦,但他们苦中作乐,坚强与勇敢让他们永远保持着微笑,这些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但常常被我们所忽视;

第二类就是心理自我疏导不够的孩子,正像我们了解的那样,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本质上他们也是向往童年的任性,天真烂漫,只不过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罢了。

在社会中,我们更多了解的是第二类留守儿童,他们的悲苦通常会引起全社会的同情。但是,类留守儿童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坚强与乐观,值得所有人尊重。所谓授人以鱼更以渔,正能量的传递需要这些。

二、要了解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管和相应情感上的呵护和满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

1、“留守儿童”容易违纪,叛逆心理苗头出现

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留守儿童”普遍厌学,自卑心理十分严重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生活无聊而空虚。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75G以上;高年级“留守儿童”中,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

3、“留守儿童”缺乏沟通,性格内向孤僻

由于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许多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代管监护人”的缺位沟通使他们长期看电视,并模仿局中人,自言自语或与小狗小猫说话。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人际交往敏感,口头交际能力减弱;长期的自我封闭,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内向孤僻冷谈。

三、应正确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调查结果表明,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爱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5%留守儿童是由亲戚做监护,还有3%的是由朋友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由于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3)学习的压力大。“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学习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

(4)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力差。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常常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更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①教师不当学生观,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是一点机会都不给,或者是给予很少的机会。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于是就会抑郁悲观,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

(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

(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农闲时节,“闲人”太多,致使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许多“留守儿童”的代管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四、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调适

1、学习辅导

学习辅导是学习心理辅导的简称,是指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有关心理问题进行辅导,从而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成效。

学习辅导主要是从学习的本质、自身学习的潜能、学习动机和知识的本质及作用等进行辅导,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动机的辅导,主要是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解决“要我学”还是“我要学”的问题。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辅导。

(2)学习策略的辅导,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注重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检验的方法,掌握集中注意的策略、理解和记忆的策略(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策略)、思维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和策略。

(3)学习习惯的辅导,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辅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习困难的辅导,即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的辅导,包括阅读障碍的辅导等。

(5)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以便在学习中扬长补短,并且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6)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指帮助学生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志向水平,志向水平定得恰当,可以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

(7)学习计划和监控的辅导,包括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分清学习任务的主次、科学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并且培养监控计划执行的能力等。

(8)考试心理辅导,包括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及应试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做好考前的心理自我调节,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轻松地面对考试,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

(9)学习能力的辅导,即学习智慧的辅导。包括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慧。

(10)学习情绪的辅导,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情绪问题,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一般来说,如果教育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的环境,让学生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此外,学习风格辅导、学习成败归因辅导、协助个人充实学习内涵的辅导、有效运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辅导等都属于学习辅导的范围。

2、生活辅导

它主要是情绪情感辅导、社交辅导、休闲辅导、消费辅导等,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2)社交,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是他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社会交往对于儿童来说,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与社会的接触越多,他们的社会经验,社会规范、和角色行为就越丰富、越容易掌握;甚至在自我认识方面就越深刻和容易定位。所以我们对儿童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增强儿童的社交能力、自觉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社会规范并自觉的遵守。自觉抵制不良现象和角色行为的影响。

(3)休闲是指人们在完成和满足工作、学习要求之后,由其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即是我们常说的“休息”。休息是为更好的工作、学习而作充分的准备。休息也是松弛身心、满足爱好、调节情绪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关键是休闲内容,方式的选择。

(4)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完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就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引导如何正确的消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也是必须的。总的说来,由于社会不良消费方式及观念的影响,导致儿童盲从、攀比、浪费等不良消费心理的产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3、自我意识辅导

所谓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自己本身和自己与他人以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在自我意识中,人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知的对象,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意味着一个人能客观地认识、愉快地接纳自己和积极完善自己。

对于自我意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生理条件的自我认识和评价。(2)心理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心理品质的自我认识和评价。(3)品德方面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遵守道德行为规范、遵守法纪、思想政治品质、生活和思想作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评价。(4)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主要是指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角色行为、经济地位、人际关系等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系统论;辅导策略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更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注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更后,我让母亲意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更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案例4:陈某,女,高三学生。有一次在家洗澡时,她母亲从下看到她映在卫生间玻璃窗上的身影,于是上告诉了女儿。母亲的话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内向的陈某触动很大。正巧当天傍晚她看到住在对面房里的两个青年一边谈论着什么,一边朝自己这边笑。从那以后,她洗澡时总怀疑那两个青年在偷看自己,在上学上跟踪她,甚至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相貌。当她告诉母亲时,母亲起先认为女儿在开玩笑,后来也将信将疑,当女儿回家时都要往下巡视一番。父亲更加着急,用三合板封死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将家里所有的窗帘都放下来,女儿上学时他悄悄跟踪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们虽安慰女儿:“哪有什么说话声音?”“窗户都封起来了,谁也看不到了。”但没有效果。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肯配合学校的辅导工作。当辅导教师指出其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可能碍于面子,心里不愿承认,也不愿为此努力。由于家长的观念难以扭转,学校心理辅导便得不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与社会可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进行宣教,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注过多;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2)

一、家长更需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高中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心理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归结起来主要是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情感、家庭等几大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心理面的问题,其形成与发展同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现在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冲击,不少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心理失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再如,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转移给子女,为子女设计过高的学习目标,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无法喘息,长期积累容易出现早期抑郁症状。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识到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这一强大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势单力薄的不足,建立有效的家庭心理教育机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指导家长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通过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这些措施为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家长提供了家庭心理教育的思和方法。

学校在每年高考前夕聘请心理学博士、福建省教育学院的程灵老师为高三学生及其部分家长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在考前要注意营养、睡眠,调整好考试状态;在考中父母要积极配合考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比如考完一门科目不要询问考试的情况、注意做好后勤工作等;在考后家长要及时做好对考生的保障工作,如对于考后感觉不太好的考生要多加注意,防止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等等。在大约两小时的报告中,学生及家长都聚精会神地聆听。会后从班反馈来的信息显示,学生及家长都感到受益匪浅。

心理辅导通过校园心理小报心桥和心理健康专栏心育专门出版家长专刊,作为家长获得教子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阵地。小报设计了“校园心闻”“理论园地”“学生天地”和“家校互动”。“校园心闻”主要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动向;“理论园地”主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高中学习生活的特点等;“学生天地”主要刊登学生的一些心语,报道学生课内课外的风采等;“家校互动”为家长和学校沟通提供一个平台,主要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学校给家长的建议以及亲子的沟通与交流等。心桥和心育作为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发刊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二、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辅导接待前来心理求助的学生,倾听他们的描述,分析判断他们的负面情绪来源,其中由于家长不理解引发的心理伤痛占据很大的比例。根据辅导工作的具体进展,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家长走进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加强亲子沟通,让家长在较为民主平和的气氛中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有时让家长旁听心理辅导的过程,辅导结束后请家长发表感想。根据来访家长的要求和家长的特点,有时也请家长一起参与辅导。通过角色互换、改变认知评价、亲情沟通等方法,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思维定势,增进双方的了解,以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

2009年9月,我校举行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的心理现象写成剧本,倡导自编、自导、自演,更后达到心理自助的效果。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共创作了四十余篇心理剧本,写出了学生更关心、更焦虑、更痛苦的事,也写出了他们如何借助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困境,感人至深的剧情反映的都是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多情节家长是想象不到的,所以,决赛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分家长来观看演出。剧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家长和学生观众一起为台上的困扰而揪心,看到台上的母女和解、父子释怀,台下的家长也都喜极而泣。高二一班演出的木棉花下描写一位单亲家庭母亲辛苦劳作只盼女儿成才,不料发现女儿“早恋”,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导致女儿出走。迷茫中在所谓的“男友”开导下,劝回出走的女儿,还澄清了他们的关系,其实他们只是学习互助组合。真相大白,母亲后悔不已……剧情很简洁,家长反映说,这个剧就像写自己家的孩子,原来生交往,并不一定都是早恋啊!

三、家长也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生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虽然提出要培养人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现实的衡量标准却是能否考上,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被高考的强大压力所掩盖,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灌输一个观念――进入,万事轻松。学生进入后发现有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以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此时,我们发现,生群体中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意外事件远高于中学生。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高校辅导员如何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初步的心理干预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原因探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持续性的、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是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父母与子女构成的家庭是社会更基本的单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是“面对面”的交往群体,家庭给予个体的非正式教育比正式教育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在个体社会化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亲子互动方式、内容不同,导致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作为基础性教育,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会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家庭教养方式正确与否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且基础性原因。

二、应对措施探究

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偏差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很难弥补或剔除,当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学生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本着“关爱为主,挽救学生”的原则处理此类问题。具体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信息,与社会支持力量建立联系

辅导员是生在校接触更多的教育者,对于心理危机学生,辅导员应快速、详尽的收集该学生的信息。入学前特殊的学习、生活与家庭教育状况,是造成该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所以全面了解其入学前的状况至关重要。主要途径有:查看学生学籍档案;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双方配合,但向学生本人保密;从其他学生中侧面了解等等方式,以了解该生过往的生活以及教育经历。如果有学生心理普查的相关资料,辅导员应详细查看该生心理普查中各项数据,与心理联系,以做到精确掌握学生心理基本情况。掌握该类学生基本信息,以保证之后的谈话有的放矢。

2、接触与交流

3、控制与稳定

课堂、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每个辅导员带的学生众多,且不可能随时随地关注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就要求辅导员安排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其舍友关注学生动向。此项工作应注意:⑴以合适、恰当的理由告知他们关注该生的理由,不应将全部实情告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⑵这种关注不能让心理危机学生知道,以免对其造成心理压力。

4、对需求提供支持帮助

通过前期关注与沟通,如果心理危机学生对辅导员明确表示信任,且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此时辅导员应通过加强即时的和延续性的安全保障,提供生理和情绪上的安慰与帮助。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与心理动向。

5、与其他援助服务建立联系

引文注释

①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1)。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4)

近年来,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辅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个月我参加某校的心理活动课教研活动,教师们推出了雨滴声与拍手相呼应以释放压抑情绪的“雨点变奏曲”游戏、感受团队协作精神的“齐眉轩”游戏以及“用身体写字”“松鼠和大树”“解开千千结”“一条龙”“大风车”等游戏。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调适自己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团队意识。但与此同时,游戏辅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游戏辅导理论简介

游戏辅导是由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游戏辅导是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当事人在玩耍中发生改变的教育活动。更早研究和整理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其辅导的步骤首先是通过游戏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借助游戏帮助儿童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进而分析潜意识。

游戏辅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娃芝娜·爱丝林(Virginia Axline),其主张把当事人中心学说应用到孩子身上,创造了儿童中心的游戏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游戏辅导理论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温暖、接纳、兴趣、关怀、理解、真诚以及同感时,便能自我改变;若能够改变原有的价值条件,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性化关系,就会带来儿童的改变与成长。治疗方法是通过建立无条件尊重、同感、真诚三个条件的辅导关系以实现儿童的改变。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与孩子热情友好相处的原则,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包容、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原则,感受反馈和自我领悟的原则,尊重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孩子有作出选择和着手改变自己的原则,循序渐进和限定性的原则。爱丝林提出的游戏辅导的原则在当前的学校辅导中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直接将父母纳入游戏过程的治疗方法,是父母在受过训练的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协助其情绪或行为有困扰的孩子进行改变的直接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引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展心理游戏辅导时,可以借助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把家长变成协助孩子改变过程中的一环。学校辅导教师要培训家长掌握游戏治疗的技巧,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活动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并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通过亲子游戏进行调适。我区的笔架山小学就是请家长到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加亲子教育和亲子游戏活动,将家与校、师与生、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孩子们积累了感觉印象,减少了问题行为,增进了与父母间正向的亲密关系。同时,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思想,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同伴经验,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注意:

1、游戏辅导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儿童游戏很多,有机能性游戏、体验性游戏、获得性游戏、创造性游戏,也有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游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合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游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2、游戏辅导环境的设置要适宜。游戏辅导的面积要在3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不打扰其他个案和同事的地方。内应该提供视觉上的隐秘性,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游戏辅导中更好有水槽、沙盘、玩具、绘画工具、桌椅等。

3、游戏辅导程序的设计要合理。每一次辅导中进行什么游戏,每个游戏进行到什么程度,辅导教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制订详细的游戏辅导方案,包括:目的、时间、人数、场地、玩具、游戏方法、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

4、游戏辅导过程的观察要细致。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玩具使用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要作好记录。

5、游戏辅导教师的指导要规范。游戏辅导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不排斥、不说教、不单方面终止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5)

一、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以下认识,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知方面

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持久,观察问题不仔细;记忆力差,表现为记得慢而忘得快,尤其思考问题容易受情境影响,思考缺乏广度和深度,反应迟缓,不能变通。

2、人格方面

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较低、不敢与他人交往、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这些孩子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集体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因家庭的变化,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还出现思想、行为固执,不愿听别人的劝说,对人不信任,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对批评拒绝过分敏感,对侮辱、伤害耿耿于怀,反映出强烈持久的偏执倾向。

他们自感不如人,害怕别人谈及此事,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许多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有自卑心理。

有些离异家庭孩子心理成熟比较早,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失落感,自卑、自怜、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在他们身上,滋事、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3、情绪方面

主要表现为抑郁、敌对和恐惧。因为父母的离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时时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感觉,除了经济缺乏保障、住房问题和受人歧视、欺负外,众多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一种恐惧感。当这种强烈的恐惧感无法得到缓解和调节时,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等心理,这样久而久之,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师生更加关心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各种现状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们特别是班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到了很多心理健康的知识、技巧,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对策研究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同他们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态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研究与探讨了适合我校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矫正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应建立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管理和保护

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时,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得到消除。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离异家庭中的中小学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是学校工作的结果。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在此提几点建议:

(1)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学校上至校长、,下至班和教师,都要关注和研究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的教育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启迪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他们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3、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补偿教育

要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损带来的不良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心理补偿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心理补偿教育主要有:

(1)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教育;针对学生的敌对逆反心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消除敌对情绪;针对学生孤僻、抑郁的心理进行集体教育,使他们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伙伴关系;针对厌学现象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

(3)补爱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倍爱护离异家庭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补好他们的功课,关心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品德的提高。只要教师倾注真挚的爱心,不但能够弥补学生缺少的父母的爱,而且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教育的期望。

(4)集体凝聚力教育。通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关怀教育、爱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帮助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做真心朋友。开展我的“家”主题班会活动,在和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关怀,消除了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让班集体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5)亲子关系教育。调查表明,亲情是人心灵的港湾。对离异家庭学生,要培养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利用心理换位效应,要求他们站在父母的位置上看待父母的行为。只有当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们离异父母的处境时,才可能消除责难、埋怨甚至怪罪父母的消极情绪。同时要紧紧抓住家长心中对孩子永不磨灭的“爱”,对家长进行“爱”的正确引导,经常与他们沟通,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身为父母,无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应对子女负责,离婚决不能伤害子女。亲子关系教育不仅可以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人际沟通。与人相处的技巧是成功交往的渠道,高超的交往技巧可以唤起别人与你友好相处的热情,打通与人接近和沟通的渠道,密切双方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离异家庭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懂得交往技巧。加强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锻炼,首先要教会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坦然走向人群;其次,待人应主动热情,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再次,在交往中,也要尊重对方,使对方感受到自我尊严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有利于增强人际吸引;更后,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把握分寸,善于倾听他人的心声。

4、学校要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并举

首先,要针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和离异家庭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因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以接待多人,所以比个别心理辅导更加节省时间、更加经济;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能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当事人行为的更大改变。团体辅导为当事人提供了比个别心理辅导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历的相似性可以使小组内成员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辅导,接受他人的帮助,寻求更多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增强抗挫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榜样作用于模仿学习更有利于当事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们能通过感情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性的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品质,更终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5、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教育和劝说结合起来,家校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6)

近几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日益规范与普及,其中也开始广泛地应用游戏辅导技术。所谓 “游戏辅导”即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借助于游戏的内容,充分掌握个体的情绪、内心需求等,推动个人进行内省与表达,而且借助游戏的操练作用,帮助学生练习成长或者获得成长的一类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游戏辅导,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借助游戏活动将个人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调节个人的紧张情绪,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团队意识。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1、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亲子游戏治疗是指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融入孩子与家长的治疗方法,在专注的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家长协助自己具有行为或者情绪问题的孩子,使其逐渐发生转变的过程。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家校合作逐渐变成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亲子游戏中,学校的辅导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活动,同时借助游戏过程帮助孩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可以使孩子增加感觉印象,解决其问题行为,并增加其与家长的亲密关系。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能体验生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与有效地处理问题。

2、借助心理游戏实施心理教学。在团体中,心理游戏可以提供心理学面上的指导。其借助于团体当中人际的交互作用,使得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学习与观察,从而不断地认识、探讨与接纳自我,有效地协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心理游戏具有多种形式,在很多书籍中都有介绍游戏活动的内容。例如,在由徐光兴编著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这一本书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游戏活动。同时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把诸多游戏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在上课之前借助心理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心理游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结束时借助心理游戏丰富学生的情感。有效的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情绪,实现其自我发展,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科学的心理游戏辅导的作用下,学生能够在更加平等、和谐以及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同时可以借助游戏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导,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个性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3、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所谓沙盘游戏即为借助玩具以及白沙开展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基于治疗师的全程陪伴,来访者会处于一个受保护以及自由的空间内,借助于塑料沙盘内放置的沙子以及内设置的缩微模具,按照个体的本身状态创建出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在保护与自由、发展与治愈、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访者能够不断地成长与康复。欧美地区已经广泛地运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治疗。现在国内的很多小学也开始运用此项技术,同时学生都非常喜欢此技术。根据校园实践表明,沙盘游戏不但能够有效地应用在个人辅导当中的成长发展、创伤治愈和修复以及学习困难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运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提升自信心、班级建设以及交流等方面。此项技术的基本理念为:在沙子自指缝间逐渐滑落的过程中,游戏者内心易于出现异动,沙子凭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动性,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克服语言表达障碍,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与性格习惯,提高其自信心。

三、开展游戏辅导的注意事项

2、围绕辅导目标,注重实效。辅导的实效是重视情趣以及动感的基础。游戏主要是服务于辅导目标,所以游戏的设计过程必须要紧紧地围绕辅导目标进行。在充满动感以及趣味的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是要充分围绕辅导目标去选编游戏,同时也不能在游戏辅导中受制于学生的“热闹”,而是要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

一、高校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和学生联系更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生进入校园的位老师,与学生联系更密切,学生愿意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倾诉,学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辅导员会陪伴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与生接近,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辅导员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

3、年龄方面的独特优势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学历次为硕士的年轻教师,他们求学期间大部分是学生干部,积累了不少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当角色转变为教师时,更能理解学生在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生的困扰,跟学生比较容易沟通,擅长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流,工作更具亲和力,可使工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1、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3]

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心理调查,建立个人心理及健康档案,及时存档,时刻关注生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并对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帮助。新生入学后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调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适应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考上后,失去求学动力、目标未定,另外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督促,有些新生可能会放纵自己。不适应的学习方法、方式,很多新生进入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辅导员应帮助他们缩短转变过程、消除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生活。另外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来更新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2、关注贫困生

贫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30%,特困生约占学生人数的10%,因此关注贫困生应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在校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它的一些开支,一年每个生花费约一万,完成学业近四万,在一些发达的城,学费及消费标准更高,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目前来自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不止一个学生在校就读,高额的学费让这些家庭不堪负重,党和政策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高校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目前,贫困生一般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贫困生学费得到解决后,还有生活问题,由于贫困,不少贫困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和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外人很难想像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拿奖学金,为此,他们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出现了障碍。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

辅导员和学生关系更密切,针对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教育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使同学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用双手改变家庭现状回报父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受资助的同学,教育他们要有感恩之心,有能力时回报社会。

3、关心残疾学生

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一方面,由于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困难,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外界刺激敏感,若受到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很容易产生无助、无用、自卑等心理,他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又缺乏主动接近别人的勇气,甚至回避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轻生。尤其是当残疾者在坐、立、行走、穿衣、等方面困难较大,更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身体残疾的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封闭、自卑等,容易心理失衡,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辅导员应关注他们的进步,发动班级学生多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相互尊重的意识,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其陷入自我封闭的圈子。以榜样的奋斗历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与困难抗争,更终取得成功。

4、关注家庭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

生在校四年期间,有个别学生家庭会发生突发事件,如父母一方自然死亡、意外事故或学生之间比较亲密的人去世,都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会造成不良影响。辅导员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尽快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另外,由于社会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逐年增高,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面临着教养失衡问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孩子心理出现异常,这些孩子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他们的身心健康受不同程度的家庭环境影响。辅导员应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单亲家庭的事实,平衡他们的心理,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辅导员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给这些学生关爱,尽量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创伤,消除心理异常。对他们做的对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对的地方给予指正,克服敏感心理。只要科学的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样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5、关注沉迷网络学生

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天下事,工作之余可以上网娱乐、网上购物等,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诱惑力,网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广大的学生,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多门课亮“红灯”,甚至退学,很多学生玩后感到极度空虚,充满负罪感,长时间如此会形成抑郁症,严重的甚至造成悲剧。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多种,青年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部分人被肯定,网络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能够提供他们所想要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逃避现实,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辅导员应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应对网络,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及时说服、教育,关注其到课率,跟进追踪直至正常。

6、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生心理问题跟社会、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等有关。一般都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如单亲家庭等。辅导员应取得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家长比较了解学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他们比较清楚,这样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做学生工作就容易的多。另外有些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外面上学,和家长沟通较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的症状后,可以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7、充分依靠班委,及时处理学生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学生干部,建立一支能力强的班委。班级干部,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他们分布在班级里各个宿舍,生活在同学们之中,对同学们的情况更了解。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为贫困生认定作为参考依据。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及突发事件,班委能及时向辅导员报告,得到快速解决,使问题更小化。应对好突发事件,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开阔的胸襟等人格品质以外,在个人能力要求上还需要具备统揽全局力、快速反应力、良好的心理稳定力、敏锐判断力、科学决策力、果敢执行力和善后处理力[4]。

8、多种渠道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不仅要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部分学生思想问题发生的规律性阶段,如:大一时会出现不适应生活和跟同学相处不融洽的问题;大二容易出现学习与工作、情感与恋爱问题;到大三大四时就会出现就业问题。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储备是高校辅导员做好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5],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2]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9 年 06 月169 期:51-54、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9期:76-79、

部分疫情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概述标题:疫情下的社会心理影响

首先,疫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一项由英国国家统计局进行的研究发现,在疫情封锁期间,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感到焦虑或抑郁。这主要是由于不确定性、社交隔离以及生活节奏的变化所导致的。此外,一些研究还显示,那些经历过疫情的人都可能会发展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

再者,疫情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例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办公,这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生活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显示,尽管这种新的工作模式有助于保持社会距离,但也可能增加孤独感和抑郁症状。

此外,疫情还对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一些研究发现,人们对疫情的理解和应对方式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和行为。例如,那些过度担忧疫情的人可能会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更后,疫情也影响了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一些宗教团体因为禁止聚集活动而受到限制,这可能导致信徒们的信仰活动减少,甚至有些人可能会因此质疑自己的信仰。此外,疫情也可能使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是一种由威胁或压力引发的心理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悲伤等情绪。它可以引起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如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睡眠障碍等。

心理应激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社区问题的加剧。例如,由于恐惧和焦虑,一些人可能会避免与他人接触,从而导致社会隔离和孤立感。另一些人可能会因为失去工作或其他收入来源而感到绝望,进而增加犯罪和社会不安定的风险。

对于个人来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应对心理应激。首先,保持积极的心态非常重要。研究表明,乐观的态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其次,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可以帮助缓解心理应激。例如,定期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均衡都可以提高身心健康。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不仅对人们的生理健康产生了直接影响,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其中,家庭关系的变化尤为引人关注。

一、疫情下家庭关系的变化

1、远程办公成为常态

2、亲子关系的紧张

由于长时间的居家隔离,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面临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他们需要兼顾工作和家庭,可能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支持;另一方面,孩子的学习和娱乐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引发情绪问题。

3、婚姻关系的考验

疫情之下,婚姻关系也面临着新的考验。由于长时间的隔离,夫妻双方需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压力,这可能会导致婚姻关系的紧张。此外,疫情也可能暴露一些婚姻中的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压力、生活习惯不合等。

二、疫情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1、提高家庭成员间的互动频率

虽然疫情带来了诸多不便,但它也促使家庭成员之间增加了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例如,很多家庭开始进行线上团聚,共享生活的点点滴滴。

2、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疫情期间,家长们更加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开始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疫情,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3、促进家庭和谐与凝聚力

尽管疫情给家庭带来了压力和困扰,但这也使得家庭成员更加珍惜彼此的存在,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他们开始学会更好地处理矛盾和冲突,以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三、应对策略

1、强化家庭支持系统

家庭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我们需要加强家庭的支持系统,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通过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疫情,帮助家人缓解压力和焦虑。

2、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家庭是孩子的所学校,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对待疫情,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总的来说,疫情下的家庭第四部分社会隔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一、引言

二、社会隔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压力反应和应对策略

在面对社会隔离时,个体可能会产生压力反应,如焦虑、抑郁、孤独感等。同时,个体也可能会采取各种应对策略来缓解压力,例如参加线上活动、保持与他人的联系、参与志愿者活动等。

四、如何改善个体的心理状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线上活动,以保持社交关系。一项研究发现,线上社交活动可以有效缓解个体的孤独感和抑郁症状。

更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这些都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社会隔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个体应对这种情况,从而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此外,我们也需要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便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社会隔离;个体心理健康;压力反应;应对策略第五部分网络社交与疫情传播的心理学分析标题:网络社交与疫情传播的心理学分析

一、引言

二、网络社交与疫情传播的关系

网络社交是一种通过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实现的人际互动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实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在疫情背景下,人们通过网络社交进行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网络社交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其次,网络社交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在疫情时期,社区是人们生活的更主要场所。然而,由于人员流动受限,传统的社区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网络社交则可以通过在线社区活动等方式,弥补这一空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再次,网络社交可以缓解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疫情期间,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大干扰,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而通过网络社交,人们可以找到情感支持,减轻心理压力。

总的来说,网络社交在疫情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增强社区凝聚力,还可以缓解疫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未来的防疫工作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其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3]第六部分疫情下的恐慌与焦虑心理解析标题:疫情下的恐慌与焦虑心理解析

一、理论分析

其次,我们还需要了解恐慌和焦虑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恐慌和焦虑主要由大脑中的杏仁核负责调控。当人们感到压力时,杏仁核会释放一种叫做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递质,从而引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反应使人们能够快速应对威胁,但过度的恐慌和焦虑则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理解疫情下的恐慌与焦虑心理,研究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大部分人的恐慌和焦虑程度明显提高。

总的来说,疫情下的恐慌与焦虑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第七部分媒体报道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探讨标题:媒体报道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探讨

一、媒体对公众心理的影响

二、媒体报道与公众心理的关系

首先,媒体可以增强公众的正面情绪。通过报道那些成功控制疫情的地区或机构,以及为前线和志愿者所做的事情,媒体可以帮助公众建立积极的情绪和信念。例如,一项由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会进行的研究发现,积极的媒体报道可以降低公众的恐惧感和焦虑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

三、媒体应如何报道以减轻公众心理负担

媒体在疫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还可以影响公众的心理状态。因此,媒体应当更加关注公众的心理需求,采取合适的报道策略,以减轻公众的心理负担。同时,公众也应该学会正确看待媒体的报道,保持冷静和理性,以便更好地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第八部分职场压力与疫情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标题:疫情下的职场压力与工作效率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疫情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根据一项由哈佛商学院进行的研究(HarvardBusinessReview,2020),由于疫情的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普遍下降了约30%。这主要是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导致的。在家工作使得员工难以保持专注,同时缺乏必要的社交互动也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此外,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员工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也在增加,这也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其次,职场压力与疫情的关系也不容忽视。面对疫情,员工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对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对工作量增加的恐惧。这些压力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效率。一项由美国心理学会进行的研究(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2020)显示,超过60%的员工表示他们在疫情开始后感到的压力水平明显上升。这种压力可能导致员工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更后,我们需要认识到,虽然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但这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目标和期望,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节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特殊时期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学校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一些学校已经推出了基于VR技术的教学项目,让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和探索,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减少他们对疫情的担忧。

再次,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的活动和比赛,来增强学生的社交互动和团队合作能力。虽然疫情限制了学生之间的直接交往,但通过在线的游戏、讨论和竞赛,学生仍然可

篇:生心理健康家庭

重组家庭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工作报告

南充江东实验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概述

“重组家庭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并且有着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研究的内容范围包括本班重组家庭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及在校表现以及重组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需求及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进行分析,干预,纠治,等等。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研究的步骤有条不紊,研究的过程做到每一个环节都细化,更终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一)主要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重组家庭小学生异常心理现状及成因。

2、探索促进重组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途径。

3、探讨家校共育对重组家庭学生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进行综合干预的有效办法。

24

(二)研究机制、途径、方法和原则

1、研究机制

(1)、建立研究网络,促进全员参与。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共同制定课题研究的制度,计划措施。围绕课题,规定每周一次的交流活动,提高教研质量,促进思想认识。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教师要了解和帮助学生矫正异常心理,必须重新认识并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地位,使自己由一个简单的行为判断者,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生活的参与者,需要一定的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巧,才有可能帮助学生矫正异常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2、研究途径

(1)、从家长教育入手

(2)、以学校教育为抓手,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 (3)、以社区教育为帮手

3、研究中采用的教育方法 (1)、互爱教育法 (2)、活动教育法 (3)、兴趣促进法 (4)、直面现实法 (5)、注意转移法 (6)、教学渗透法

4、研究原则

25 (1)、理论联系实际 (2)、适度性 (3)、针对性原则 (4)、实用性原则

5、研究人员组成

唐明:区教研,课题专家顾问。 组长:吴长英 主研人员:

袁甫:小学高级教师,参加过多项课题研究,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毛清泉:副校长,联系学校德育工作。 苏于:保卫科长。

侯春丽: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文博:小学一级教师,班。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学校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填写课题申请审批表,报送上级科研部门,审批后,召开开题会,落实课题研究计划,成立课题领导研究小组,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落实课题各阶段研究任务及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开题报告、研究方

26 案。

针对于重组家庭的学生,我对学校重组家庭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调查了重组家庭学生基本情况:

1、重组父母情况

2、重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情况

3、重组家庭学生基本概况

调查的结果分析:

1、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跟重组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重组家庭背景下的小学生,对异父或异母缺少信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信任危机,人际交往有自卑心理,导致其身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不仅在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出现很多问题,而且也会导致精神异常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2、重组家庭背景下的小学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障碍,在学习生活中经常感到不塌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注意力严重涣散;很多学生在没有家庭变故时非常优秀的同学,由于家庭的变故,变得不遵守规章制度、做事敷衍,经常溜出去上网,上课时魂不守舍,成绩直线下降。

明确分工,进行实验,通过结对子、交朋友、走访,谈心,活动

27 等多种形式,探索重组家庭学生心理疏导的策略。

1、家校合作,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重组家庭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彼此尊重。我们知道,班从家长的尊重中激起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责任心,反过来,很多家长又能从班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技能并为班的师德精神所感动。这样,家长与班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共同完成把孩子教育成才的重任。

二是彼此信任。双方都要注意消除各种诱发心理障碍的因素,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才能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和融洽,友好交流沟通才能顺利进行。

三是教育指导。我们定期对重组家庭的家长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做父母,指导他们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接纳孩子的优点与缺点;如何带动孩子参与家庭事物等。让父母学会接纳,宽容,理解和倾听,提高他们自身素质,让他们学会采用积极的、理性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即关心爱护孩子,又严格要求孩子,即理解尊重他们,又要对其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进行严厉批评,既要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又敢于拒绝她们不正当的要求,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2:真心交流,化解学生内心的阴霾。

重组家庭孩子大多伴有对新家庭的迷惘、顾虑和担忧,甚至拒绝

28 与回避;作为长辈和老师要做倾听者和化解员。采用多形式的交流方式:如文字交流、活动交流、电话交流、讨论交流、家访交流等;特别是对于重组家庭孩子还要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氛围;还要讲究语言艺术。对话是以语言交流为工具的双向沟通,要想通过对话使学生得到心理的调适、心灵的感染和理性的感悟。

策略三:整体规划,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及时了解孩子跟父母的真正关系,解决孩子跟父母之间存在的矛盾,让互相之间真正有所了解。我们要求家庭成员之间每周必须有三次以上进行沟通活动,我们把它叫做敞开心扉家庭活动,同时每月进行一次亲子活动,增进彼此的感情。

3、我们有意识的培养他们“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围绕这一原则,在班配合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开展各种集体游戏活动,让他们体验集体生活的温情和快乐,陶冶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操。开展“畅想人生”活动帮助他们建立生活目标,挖掘他们的特长增强他们自信心,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监督中培养自律的能力。

4、树立信心,对于这些同学取得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和赞扬,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对他们给与积极的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9

三、课题研究的成绩

(一)重组家庭背景下的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有一定的好转。

通过对父母和班的调查我们发现列入课题研究对象的同学,生活、学习习惯有所明显好转。

1、能够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和决策,对继父或继母的态度明显有所好转,开始接纳他们,并与他们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能够积极参与到家庭游玩当中,体验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3、在卫生,上网、乱用零用钱等方面都有所好转,能够体谅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自己的艰苦。

4、通过各科老师的反映,这些学生迟到逃课现象基本杜绝,从作业和考试成绩来看,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课堂纪律和人际交往基本正常。

(二)重组家庭背景下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进步 。 经过课题组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重组家庭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进步:他们的厌学心理得到一定的控制;持逆反

30 心理的学生人数有所减少;学生在强迫症状、恐怖害怕、人家敏感、偏执、敌对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三)重组家庭背景下的小学生的不良性格、行为得到了有效矫正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年来的研究教育转化,在我们所跟踪的研究个案,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散漫、行为偏差、厌学、偏执、冲动、逆反等不良性格得到了一定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有所增强,在学校能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展现自己特长的一面,与家长、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亲密了,能理解父母、老师和同学,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懒惰、自由散漫、厌学逃学、打架斗殴等等,得到了一定的扼制。

(四)、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得到发展

1、家长首先受教育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家长改变了教育理念,自觉的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2、采用民主理解式的教育方式

课题研究出示家庭教育方式发生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上是民主理解式的。

3、教育孩子“先做人”

父母教育孩子做正直的人。家长对子女做人教育严格要求,而且

31 大都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教育孩子要做正直的人、无私的人。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着孩子,使孩子学习动力比较明确,学习后劲很足。

4、与孩子交朋友

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就要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情感、他的意愿、他的选择甚至他的隐私。

四、课题研究的差距与改进建议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在班培训及班级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2、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我校要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将对家长的培训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管齐下、步调一致、有机结合。

现在,课题研究即将结题、验收,但对重组家庭子女教育工作仍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32

33

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之八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中心 杨忠健

我的孩子小玲写了一篇作文:

3、艰苦奋斗过时了吗?

我们过去生活条件比较差,现在孩子赶上了好时代。所以,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对一些学校搞的什么挫折教育很有意见。博士先生,您的意见呢?

分析原因,成人社会给了孩子不良的影响和引导。拜金主义、不劳而获代替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不值得家长深思吗?

安康民族在数千年的实践中,有丰富的精神遗产,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放射出璀璨的光芒。21世纪的少年儿童既要批判和抛弃其中封建的内容,也要对其中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借鉴,并加入时代要求的新内容,使其发扬光大。安康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这个传统保证了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孩子的学校布置孩子做一个风筝,我又帮助他画,又帮助他扎,风筝做得挺好,受到老师表扬。博士先生,您看,我对孩子还是挺负责的。

:探讨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提供依据。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分析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改善家庭环境可能增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充分体现了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家庭 措施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现在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而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家庭因素及其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给子女所提供的教养、教育条件,父母亲的教育思想,教育,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心理气氛等等均会影响个体,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方向级水平。发展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在家庭中实施的早期教育及个体获得的早期经验队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因素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 1 页 1、家庭环境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石

2、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3、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二、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即指家庭的环境气氛和情调。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小学生活泼、开朗、诚实、谦逊、合群、求知欲及好奇心强;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孩子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

(二)亲子关系

据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如充满爱,能给予信任、鼓励和支持则容易使个体在与人初次接触时产生信任感安全感。,相反缺乏父母的疼爱、关怀与照顾,信任、鼓励与支持,不仅会在儿童智力方面,造成一些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还会使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导致难于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亲子关系对小学生的影响不仅在双亲关系,还体现在父母双亡或父母离异或单亲死亡等环境。生活中父母如果双亡或离异父母不和等家庭环境中的中小学生比生活在健全家庭环境中的小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更多的麻烦如比较多出现对未来担心被遗弃感,易激怒,孤独悲伤等消极的性格特征,还常常表现出对学习对社会不感兴趣等。[ 2 ]

(三)教养方式

父母养育子女是一种社会责任。父母应该有正确的教养思想,采取正确的教养态度及方式,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同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也不同,一些父母对子女缺少爱心、理解、支持与关注,忽视子女精神需要的满足及独立性。甚至个人的设想强加给子女。父母的冷漠、忽视常常使子女产生无价值感、自卑感不信任感与不安全感,并在其以后与人交往中表现出紧张、彷徨、犹疑或者退却。一些父母对子女持有一种专制态度。专制的父母常常运用自己的权威,而无视子女的权利与自尊。这种专制教养态度和方式常常会造就顺从型的子女,而顺从型子女有的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被动、自卑,独立性差,过分小心谨慎等消极的性格品质。

大量的研究与调查表明,在民主的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环境下成长的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善于与人相处并能取悦于人,其情绪、情感是健康的,个性发展也是较全面、正常的。[ 2 ]

(四)家长的榜样

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通过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身教”,即通过儿童模仿的心理机制发生作用。模仿是小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 3 页 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正是按照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实验证明[6] ,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儿童更倾向于注意成人做什么而不注意成人在说什么。作为家庭中权威人物的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榜样,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

(五)家长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个人的兴趣、爱好对子女的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若父母的文化素养高,会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王玉凤等

[5 ]

对2 432 名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父母文化水平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愈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愈低,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愈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高。就心理素质而言,父母对孩子影响更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灵,很难说心理不健康的父母会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个性健康的父母能给子女以正确的模仿榜样,并能创造出一个和谐家庭气氛,从而有利于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情绪稳定,尤其是对子女怀有深厚的稳定教育情感,处理问题耐心、细致性格开朗大方;与人交往充满自信等等,这些积极的个性品质均能给子女以正向的潜移默化影响。[ 2 ]

(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气氛的影响

第 4 页 融洽的家庭氛围以供孩子更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家庭的经济生活有保障,家庭成员遵循一定的生活原则这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健康的家庭即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又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气氛。

三、创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措施

(一) 创造良好的家庭结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父母双方。许多家庭破裂或重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对子女的心理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换位思考解决问题,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不要急躁、粗暴,尽可能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此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结构环境和家庭氛围。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王键慧说“孩子虽小,但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四肢健全的人”[7]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个性和思想。了解孩子内心的发展及需求,与孩子活动和交流要表现出真实的兴趣;能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给他们期望与鼓励,单亲或重组家庭更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不仅要向孩子提供物质上的需要,还要提供行动上和精神上的强大支持,让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得快乐。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四)提供良好的行为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

第 5 页 中扮演的角色更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因而父母时刻要意识到身旁有一双天真无暇的眼睛在瞅着自己,所以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

(五)提高文化修养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父母乐观、镇定、愉快的情趣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馨安全的。父母应该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文化修养,知识积累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所以父母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六)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

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要和谐相处,父母要友爱包容。 许多父母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发生争吵,严者则会改变家庭结构,对子女造成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所谓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的小吵小闹,或者和谐互助对子女的影响是相反的。和谐民主的家庭能带来正能量,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所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必要的。

通过对影响小学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想信大家能充分了解到家庭因素多小学生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的因素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只有处理好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结构和气氛,给小学生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并且家长要做好正面的示范、榜样作用,正面的榜样作用和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使小学生心理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还要运用良好健康的教养、教育方式,使小学生在正确的教育方式下成长。家长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增强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以便于更好的以身作则,做一个子女心中的好榜样。想要小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就应该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由此来更好的培养健康的小学生心理,让她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 7 页

第四篇:对一个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禹越中学 卢丽群

一、个案基本情况

二、主要问题剖析

该生在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家不尊重奶奶和姐姐,很挑食,也不会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放学后总是很晚才回家,经常要求晚上到同学家住宿。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恒心,成绩在班上排名倒数第十名。在性格方面存在的问题:沉默寡言、孤僻怯懦、敏感多疑、任性、冷漠、自卑。下面透过种种问题剖析一下原因。

继父与她缺乏情感交流:继父一般很少像亲生父亲一样亲吻、搂抱孩子,而肌肤之亲是孩子体验父母爱和关心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物质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孩子需要充分的情感交流,如果这一点不能满足,孩子幼小的心灵会缺乏安全感,会变得胆小多疑、无助。又因为继父和母亲忙于自身的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变得任性与孤僻,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孩子和父母缺少情感沟通,孩子

心理上的迷惘和疑惑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指点,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进而形成沉默寡言、孤僻怯懦、敏感多疑、自卑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孩子自我控制能力不足,还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

三、辅导策略和实施

(一)、我与她的家人密切联系,经常沟通,告之孩子在校的近况。并且向继父和母亲委婉提出三条建议:

1、要有自信心,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就准备打持久战,要树立一定能把她教育好的信心。一个人的缺点往往会出现反复的,这个问题上没犯,在另一个问题上又犯了,这种反反复复的出现,就要反反复复地教育下去,更终她会进步,成为一个好孩子的。

2、要有责任心。不管大小问题只要对她有害的就禁止,对她本人各方面有益的地方就让她去做。主要目的是对这株弱苗扶植成长。

3、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孩子身上有这种或那种缺点,孩子因此对自己也不抱有信心,经常自抱自弃,有很深的自卑感,要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孩子树立自信心。

4、调动孩子的上进心、积极性,在生活上关心,全方位促进孩子的成长。对于她这样的孩子,不但需要在功课上努力教育,家长更要积极配合学校,在心理方面对这些孩子倾注更多的爱心,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并从各方面调动孩子的上进心、积极性,注意孩子性格的培养,使孩子在身、心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还对她多鼓励,多表扬,使她对学习产生乐趣。一天她跑来告诉我说她上英语课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于是我和她一起找原因,有一天她还买了一袋零食,跑到我身旁来喂给我吃,惊讶的是一个周六的上午,她单独一人找到我家来,并告诉我她的烦恼,和她从小的梦想,我留她到我家吃了中饭,发现她吃饭太少,还很挑食,不爱吃荤菜,家里人也向我反映过她平时在家很挑食,于是我教育她不要挑食,因为现在是长身体的时候,缺少营养要影响身体发育的,她告诉我她实在没食欲,平时见她的脸色又黑有瘦的,我担心她是身体上出了问题,于是我打电话告诉了她的家人并要求他们带她去做个检查,她的家人也答应了。她的种种表现,都说明她已经对我有了信任和依赖,我终于走近她了。

(三)、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红霞一直以来对同伴爱理不理,致使同伴也不靠近她。为了让她融入群体,在大课间活动的时候,我特地开展了一些有趣的活动,如绑腿前进,鼓励她与别人合作;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体艺2+1活动进行跳绳训练时,让她和同伴相互数跳绳次数,让同伴主动带她双人合跳;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了,她投标枪不错,我鼓励她参加,同伴都为她加油,她也觉得骄傲;集体活动让她渐渐散发出生机和活力,忧郁的心情得到了改善。

(四)、我让她破例参加学校古筝社团的学习,如果按正常的选拔条件她是不能参加的,为了给她提供锻炼的机会,培养她的多种能力,以增强她的自信心,我经常鼓励她在其他同学面前演奏新学的曲子,平时社团里有个什么事情我都是让她去做,我还经常故意在其他同学面前表扬她,增强她的自信心。

四、辅导效果

五、辅导反思

通过以上的多方努力,红霞同学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进步,重拾自信、快乐、礼貌。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在教育的道上注定布满荆棘,只要我们坚信并奉行“爱心教育”,会从中找到真善美的!教育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人是具有情感的,所以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成长导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所以对再婚家庭学生的辅导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关心,爱之深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了解再婚家庭学生情况后,要热情的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身体上等各方面全面关心她,使她信任我,感受到我对她的关爱,以弥补她在家庭中的种种心理缺憾。作为她的成长导师要真正出于爱心,帮助她认清自身弱点,树立信心,克服不良品德和行为习惯。 (2)引导孩子学会交往,融入班级群体

成长导师要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她体会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并融入集体中,利用学生集体的力量,伸出友爱之手,热情关心、接纳再婚家庭的学生,使他们消除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让他感到自己是集体大家庭中的一员。

(3)激励自尊,塑造个性。再婚家庭的孩子他们非常需要受到他人、集体、社会的尊重。由于自尊的驱使,学生会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良好声誉。因此自尊心可以成为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向上,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激励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不断加强自我塑造,形成良好的个性品德。 (4)创造条件,多给他们表现机会,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再婚家庭的学生提供创造和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疏通家庭,优化环境。

通过家访经常与其父母沟通,帮助他们改善家庭关系,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再婚家庭往往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成长导师要经常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并指导、帮助家长改善家庭的不良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

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学生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学生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坦,照亮每一个角 落,融化每一块寒冰。愿每一位教师、家长不光有爱,而且善于爱。

第五篇:寄宿家庭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监督学生安全健康:

寄宿家庭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寄宿家庭学生健康档案管理,是寄宿家庭卫生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寄宿家庭对学生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完善学生在寄宿家庭期间的健康管理工作,消除安全隐患,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寄宿家庭要设立由我公司主管负责的学生健康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学生健康管理工作的细则,指导、协调各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建立相关部门协调管理机制。

二、寄宿家庭学生要严格执行新生入住接种卡、证查验制度,新生(转寄宿家庭生)入住要求收齐预防接种卡,并对其接种项目进行核对。

四、寄宿家庭按规定,对学生进行一次体检表的审核。新生入住后检查体检体检表,如果发现异常的,应当在有效时间内进行复核检查,告知监护人带寄宿学生到指定进行诊断。

六、重视教学卫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本文来自99学术网(.99xueshu。),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青少年;厌学;心理辅导;微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671-2684(2012)24-0007-04

学生厌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难题。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在坚持不懈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影响厌学学生心理成长的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入手,探讨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

一、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的周围环境虽不会更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既可能成为资源,也可能成为冲突和压力的来源。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是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积极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和谐组织系统,从而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减少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笔者结合厌学学生的实际,认为辅导操作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辅导教师,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络被许多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但有许多学校的这个机制仍处于形式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的话题。这样,势必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因碍于面子,主动放弃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应学会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也许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闪光点。其次,教师应利用家校沟通平台,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也关注其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既有家校之间关于青少年情况的交流,也有亲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

(二)辅导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亲师关系

青少年儿童讨厌学习,产生厌学行为,这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厌学儿童基本都是在专制型、忽视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决定儿童主要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儿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者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七个维度调查440名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母亲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得分较高,在“民主”和“忽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达较高程度;过分关心孩子,迁就依从孩子过分要求的溺爱倾向较为突出。儿童年龄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响,母亲对儿童的惩罚与成就要求随儿童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必须纠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转变自身的不良教养方式。不管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加强情感交流。权威型养育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更费时费力的方式,但是也是更有效的养育方式。

(三)辅导同伴,形成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

(四)辅导学生本人,进行矫正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厌学学生的辅导更终还得落实到当事人身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辅导心理,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2、 补习功课,教会学习方法,缩小学习差距

在学校情境中,厌学群体中大多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厌学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因为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所以说厌学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可以矫正的。其中,补习落下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更适宜的方式,是把学习辅导的重点放在认知而非动机方面,依靠优良的学业成就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厌学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逐推进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包括学习计划与步骤的制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知识记忆的方法、辞典与参考书籍的利用方式、复习预习的方法、考试和答题的对策等。根据笔者与合作者的长期调研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让他们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习成绩才会稳步提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缩小了,厌学学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情绪才会逐步缓解。

3、训练自信,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

学校心理学家德夏姆(Decharms,R。)认为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为和自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长有所认知。厌学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产生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是他们在学校里多次遭受失败体验后,为了自尊心免遭进一步威胁的具体表现。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来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必须训练自信,以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对于厌学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首先可以运用埃里斯(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在教师、家长、同伴等共同营造的和谐微生态环境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维持在合理恰当的水平上。

二、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一)能发挥心理辅导者熟悉微系统环境的优势

(二)能发挥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优势

(三)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以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个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关注辅导系统中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来讨论系统中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不仅仅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既将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导背景,也将其作为辅导的对象。学校心理辅导者让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和教师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构成一个辅导的系统,共同为辅导过程提供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儿童问题的解决。辅导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合作不仅局限于辅导者与学生之间,还涉及辅导者与父母、辅导者与教师、父母与教师之间,并力图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辅导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趋势,本文提出的辅导模式符合这一趋势,能推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与沟通,会让家长使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会花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教师也能从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辅导活动中获益,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会心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3,303、

(作者单位:南通教育科学学院,南通,226007)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2

——以团体活动“踩石过河”为例

甘肃省定西安定区巉口中学 谢重新

踩石过河游戏是一项传统的团队接龙比赛项目,对于一个团队的合作意识具有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作用,另外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对于自信心的提升有特别良好的促进作用,

S同学是一位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教师在课堂上把她叫起来,她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连眼睛都不敢看着老师,下课和同学们不敢主动交往,课间一个人坐在凳子上不说话,不走动,在“踩石过河”这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笔者灵活的运用了团队的力量,不断给她勇气和自信,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己,突破自我。

具体做法是:这个班共有30名学生,我按照6名学生一组,分成了5个组,开始的时候我让1组和2组比赛,接下来是3组和4组比赛,这样第5组就落单了,而S同学刚好在第5组,这时教师有意识的让第5组的同学单独进行表演赛,教师观察到5组的同学挨个进行活动了,而S同学却一直往后退缩,总是不愿意参加活动,直到只剩下更后她一个人了,她开始躲到墙角处了,教师果断的又选派了一位5组的学生陪着她开始活动,但她还是不愿意参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语气坚定地说:“我们5组的每一个人都不能掉队,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去克服,我也相信你们5组的每一个同学都是更棒的,这是一个团队项目,如果有一位同学没完成项目,你们团队的成绩就是零”。在老师的鼓动下,S同学终于站在活动的起点线上了,这时我也给陪同她一起进行比赛的同学在耳边悄悄地告诉她说:“你要放慢速度,不要让S同学拉下的太远,甚至你可以让着S同学,让她行走在你前面,这样她就会有信心了”。另外老师还选派了一位同学在旁边保护S同学,以防她在行进的过程中掉下石头来。并且告诉S同学,你可以大胆地踩着石头过河了,旁边有人保护你。S同学试探着、小心翼翼地踩着石头开始行走了,此时全班同学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许是响彻教的掌声,也许是旁边有人保护她、陪伴他她,S同学谨慎、平稳的开始向前移动了,1米、2米、3米、4米、到5米时全班同学再一次为S同学鼓起了热烈的掌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给S同学说:“你做的很好,就这样,坚持!在坚持!”,“踩好砖头,放慢速度,小幅度的移动距离”,“不错,你做的很好,非常棒”,已经5米了,马上要接近目标了,加油,相信你自己!老师给你!”。“向前,继续,加把劲,坚持”,到5米的时候,教师悄悄地让旁边保护的那个同学退出去,不再保护S同学,由于S同学注意力集中也没发现自己旁边没人保护她,终于S同学到达了10米的终点线,全班同学为她鼓起了久久的掌声。

S同学脸上露出了羞涩的微笑,这是一份超越自己的,、突破自我的发自心底的幸福的微笑!

团体辅导解决农村学生学习障碍的益处

(一)团体辅导以活动为本,强调主观体验,学生喜闻乐见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变化期,他们面临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和挑战,其心理能力相对较弱,应对各类问题的经验也较少,其认识、行为和思想,都容易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向更加积极的或消极的方向发展。同时,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管理水平正处于一种混沌期,虽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但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又相对较弱。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时,如果只是单纯地给他们讲道理,说“追星”是不对的,“名牌”要结合自家的经济实力,“玩酷”没有价值等等,又有多少学生能听进去呢?

团体辅导采取以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各种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主动地参与和体验,其游戏性质使得青少年更乐于参与其中,减少了他们对学校和家长“要教育我”的抵触情绪,也降低了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真实问题时所产生的压力,使他们可以更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能力、体会活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体验和认识。

(二)团体辅导满足了相同年龄段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

(三)团体辅导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设了互动的融融氛围

从团体辅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来看,它不应该是一种严肃呆板的说教或居高临下的训导,而应该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一种人际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融融氛围。从人的本性上说,每个人都有“认同的需求,隶属的动机,被爱的欲望”,而团体辅导作为一种互动的过程,在民主、接纳、信任的气氛下进行,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人格尊严,享有同样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权利,可以培养青少年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另外,团体提供给青少年一个现实社会的缩影,使他能将从团体中所获得的洞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连结,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因此,团体辅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安全基地”,是青少年成长上永远难忘的“心灵享宴”。大量的实践经验也表明,当青少年身处班级中接受团体辅导时,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体辅导、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及心理健康理论讲座等其它场合下所无法想象的。

(四)团体辅导为传输丰富的心理健康辅导内涵开辟了专门渠道

从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所涵盖的内容来看,涉及了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发展、学习潜能开发、情感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训练、青春期心理适应、升学就业指导、团体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培养等等。这些辅导内容,绝大部分都可以在个体辅导中体现,但诸如团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样的内容,是个体辅导所不能实现的,而团体辅导为体现这些内容提供了专门的渠道。另外,心理健康辅导必须面向全体青少年,以促进全体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为目标,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紧紧依靠个体辅导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个体辅导是一种“一对一”的方法,通常针对的是已经存在心理困惑或一般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而大多数处于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青少年并不能从中受益,而他们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应对将来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很多青少年同时受益,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成长,为贯彻心理健康辅导的全体性原则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五)专注设计和良好组织的团体辅导,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团体辅导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为主线,其根本目的,是在专注化设计和良好的组织实施的活动中,让青少年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来体会自我、理解他人与社会,从而逐步把握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为真正走向社会,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体奠定坚实基础。可见,有效的团体辅导可以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3

团体辅导新趋势

――神奇的探索(历奇)教育

张德聪

张德聪教授主讲的团体辅导新趋势-神奇的“探索历奇”教育。以工作坊的方式,借助灵活多变的活动内容,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认识。参会人员都被张德聪先生的富厚积累及专注的程度所震撼。

台湾专家张德聪教授(左一)在讲授探索教育课,和学员互动的场景。探索教育又叫历奇教育,意为经历一种崭新的经验的教育。看出两位老师的口型了吗?他们在异口同声地刚得的新经验:“Happy everyday! ”从他们生动的神情当中,我们不经意间领略到了探索教育的美。

心理辅导中“房树人”测验(HTP)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周光昭

中小学校心理辅导策略

吴晓蓓

此次主讲同辈团体的功能、形成、对青少年问题的影响和学校的三级辅导策略。

台湾专家吴晓蓓在北京广渠门中学讲示范课。讲的是“同辈团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与辅导策略。关爱青少年学生,关心他们所受的“同辈压力”,吴晓蓓老师真是善解人意啊!

教师如何掌控心中的气候

韩正雄

此次主讲中小学生情绪【EQ】管理的方式和策略,教师如何掌控心中的气候情绪的自我修炼与应用。不与怄气共舞、要自在又自主。情绪有持续性与感染性,亦有可控制性,情绪掌控的意义,知人之明,人和事通。

台湾专家周光昭在讲“房树人”心理测验。听课的老师们专注认真地听课

谢月英

介绍辅导模式所依循的辅导理念,五种有效心理辅导策略及有效辅导策略检核表。谈了同辈团体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分析同辈压力下的从众行为、团体中的个人行为及相关的因素。

参加本次论坛的两位台湾美女专家。从左到右分别是谢月英老师,吴晓蓓老师。谢月英、吴晓蓓老师共同讲述:中小学心理辅导策略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4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稳定;发展;影响因素;策略

在国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共表彰了142名优秀会员,有85%来自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由此可见,在数量可观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中,中小学教师是主力,基础教育领域成为国家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开展工作的更大板块,他们为推动我国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科技普及和科技创新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辉煌的荣誉之后,却有不少科技辅导员出现了转型、隐退等消极念头,其中不乏中青年教师,据有的省负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工作的人士反映,每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人员流动近50%,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稳定这支队伍?如何让这支队伍向着专注化的方向发展?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这支队伍在我国课外科技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基于当前现实和未来发展必须深入思考和力争解决的问题。作为标准课题组成员和成员单位,我们采取了调研分析方法,以期以事实为根据,揭示导致该问题主要原因,提出发展的建议。

一、基于问题的调查内容

基于以上问题并根据会议期间代表们研讨和交流中的生成性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5个相关内容设计如下:

问题1、 您的工作单位属于 ①学校 ②科协 ③科技馆 ④社区工作站

问题2、 您主要从事的工作 ①科技教育 ②科技普及 ③科技竞赛 ④科技管理

问题3、 您认为当前科技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①没有职称体系②待遇低③工作繁重④得不到理解。

问题4、 关于科技辅导员问题,您认为当前首要解决的是①从业标准 ②生活待遇 ③专注职称 ④社会理解

问题5、 您认为科技辅导员体系职称制度推行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为①评价体系 ②教育部门认可 ③单位认可 ④社会认可

问卷调查是在河北省11个地的科技辅导员群体中进行。调研工作跨越小学、中学、几个学段,覆盖学校、科协、科技馆、社区工作站等领域,调研对象涉及学校教师、科技场馆人员、科协管理人员和社区科普。

二、调研数据统计与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一)调研数据统计

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10份,经数据统计,问卷中各选项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反映了河北省区域内科技辅导员队伍对上述问题的认识现状、理念特征和愿望取向,为我们进行理性分析和提出有效的实施建议提供了实证性的认识基础。

(二)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问题1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校是目前青少年科技活动更主要的领域,学校教师在科技辅导员队伍中占据了更大的比例,是科技辅导员中的主力军,显示出学校教师在科技辅导员队伍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问题2 调查结果显示,科技辅导员中的多数人是从事科技教育工作,少部分人从事科普、科技竞赛和学校科技管理工作,体现出学校科技工作多方向和多面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体现了学校科技工作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特征,科技工作逐渐成为学校常规性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这部分教师的专注化发展也必伴随着工作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4 针对众多问题,要把握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工作切入点,整体工作应以怎样的程序进行。从调查数据中看出,该问题中“专注职称”呼声更高, “从业标准”、“生活待遇”紧随其后且要求程度相当,“社会理解”次之。

对该问题认识的关键是分清工作重心与工作程序的不同。这里,“专注职称”是重心,是当前我国专注技术人员社会地位和综合待遇的一个标志,是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关键、核心与目标,是热点,也是重点。专注技术职称的落实,能使科技辅导员的专注思想和工作热情得到稳定,生活待遇得到提高,社会理解和承认能够得以实现。但是,作为工作程序,需要持理性态度,热度更高、渴望度更大并不一定是整体工作的起点或切入点。科技辅导员的职称制度不是凭空建立的,它需要前期的建设基础和必要的建设程序,需要经过行业资格认定、职业资格认定、岗位聘任、专注职称几个步骤方能实现。所以,“从业标准”的制定以及从业资格的认定才是眼前我们整体工作的切入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5 调查是推行科技辅导员体系职称制度中可能的制约因素。从结果可以看出,四个选项①评价体系,②教育主管部门认可,③单位认可,④社会认可,选择比例依次为29.9%,52.7%,6.0%,11.4%。从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政策机构改革的进行,虽然许多专注技术工作的评价方法或由政策或由行业协会制定,但更终领导、掌控和执行者还是政策主管部门,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体系的职称制度也不例外。所以“教育部门”对科技辅导员职称制度建立和推行起主要作用既是现实也是共识。另外,职称是专注技术工作发展台阶的社会标志,所以,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也是促使这项工作能够正常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成为大家认为的第二权重因素。至于“单位认可”和“社会认可”是由前两者决定的。

1、学校教师是我国科技辅导员队伍更主要的组成部分。科技辅导员工作体制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应该更多地考虑这部分人员的利益和需求,特别是与专注发展相关的问题,是需要考虑的重点。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是由科技教育工作而延伸出来的,具有新生的特征。搞好这项工作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其体制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要为科技辅导员专注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使其付出、贡献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认可,使他们能专心地、长久地、更好地从事这项工作。

2、科技辅导员工作也是服务于国家未来的一项事业,也是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发展与进步是每个人工作与生活的普遍要求。然而,长期的艰苦付出和承受不应有的社会漠视,是造成这支队伍不稳定的原因,“待遇低”和“没有职称制度”是主要原因。而在当前事业单位职称决定待遇的现实下,职称问题实际上是更主要的问题。

4、 科技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从大概念上划分也属于教育的范畴,所以,该体系的职称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也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的方针:政策推动,全民参与。使之在青辅协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门更大的支持和帮助,使之不仅建立,而且能得到实质上的推行。在职称制度建立后,还必须制定符合本领域特点又能够与现有职称制度接轨的科技辅导员职称评价体系,保证统一性和公正性。

从根本上说,职称制度是强化队伍专注性、建立有序有效的人员结构、促进专注人员建功立业、提高专注人才待遇、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的有效方法和措施,也是我们更终要实现的一项目标。职称问题的解决可使专注技术人员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但科技辅导员行业起步伊始,职称制度不可能一步到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职称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协会与人事部门、劳资部门、立法部门、教育主管等部门的共同合作,比单纯由协会制定标准具有了更大的社会复杂性。所以,我们应做的工作既要力所能及地推进程序的进展,又要让科技辅导员理解这项工程的艰巨性。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循序渐进的规律不能违背。要稳定科技辅导员队伍,职称是核心,也是更重要的标志性工作。但在发展时期,我们要继续强化宣传科技辅导员工作的社会现实意义,更大程度上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推进政策部门、工作单位更对这一新生领域的认同、支持和接受,把科技辅导员的工作纳入到常规的结构性工作中,实行同工同酬,多劳多得,统一奖惩考核;同时,也要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自身的专注化建设,加快从业资格认定、岗位聘任和职称制度等管理规范化的进程,让科技辅导员认识到这一新生行业存在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逐步解决,以此实现队伍稳定,保证可持续的建设发展。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6

青少年时期是每一个个体一生中必经的过渡阶段,以上十种心理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但它们不是犯罪心理的充分条件,只有当个体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某一种或几种心理朝向不健康发展的时候才会成为犯罪的心理因素。

一、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原因探究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缺乏现实性和针对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不一致的情况。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编写重原理轻操作。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大多停留在对理论和原理的梳理和描述而对具体的操作方面说得很少。这使得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操作性不强。(2)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大多只停留在说教上而没有让学生有所实践和体验。这个阶段的学生又特别反感说教,所以,这种方式的教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3)重学习指导轻“心理辅导”。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向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4)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应该体现,教师既要“教书”更应该“育人”。

2、学校的教育重“智商”,轻“德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现行的教育由于有“中考”和“高考”的存在使得教育违背了它的初衷,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对德行的关注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成绩优秀但品德较差。品德不好体现为对社会规范的漠视,做了坏事之后没有自责感与内疚感,道德约束力差,更后会走到极端危险的地步。

4、学校对社区心理辅导不够重视。社区也是青少年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场所,在社区内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关于社区心理卫生,美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发起社区心理卫生运动,60年代就将社区心理卫生纳入范畴。我国的社区心理卫生或心理教育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开展起来,但是发展的范围非常有限、速度非常慢。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现在对青少年的犯罪可以进行社区矫正而不用进监狱或劳教所,但我们更应该着手怎样在社区内预防青少年犯罪。学校只关注在学校里怎样预防其犯罪,没有意识到和社区联手形成综合的预防体系。

二、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常见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要原理与操作并重。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学生学习的蓝本。所以,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具有可读性、通俗性和操作性。教师可以根据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它进行不良心理的自我调适。所以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既要有原理又要具有可操作性。(2)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当前的发展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3)积极开展生涯心理辅导。生涯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之一。生涯心理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生涯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但并非一成不变,人的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而现在又影响到未来。现在的行为与对未来的期望都会影响人的发展,在发展中有时候也可改变过去的错误,生涯心理辅导就落实在协助和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之中。生涯心理辅导使青少年时时有目标、事事有方向。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注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更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国内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国内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青少年心理辅导篇8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家庭作业辅导 辅导教师 web 2.0

[分类]G252

1 美国公共图书馆对青少年服务的重视

1.1 公共图书馆用丰富的免费服务吸引青少年

据调查,美国86%的有小孩的家庭说,免费检索图书、电影和音乐是他们选择图书馆的更重要的原因。当家长被问及更希望公共图书馆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哪两项服务时,很多成人觉得只选择两个太难。事实上,绝大多数认为暑期阅读活动、家庭作业帮助、放学后活动、故事时间、计算机课程、青少年课外活动等都非常切合孩子们的需要。

青少年图书馆辅导服务协会(The YoungLibrary Services Association)在2009年1月发表的白皮书中作了一个严格的提案,即每个公共图书馆和中学图书馆必须有一个专职青少年辅导馆员,以实现对青少年服务质量的严格管理。

然而,普通的图书馆员是无法胜任青少年工作的,因为青少年的大脑和身体不同于儿童和成人,因此,他们的行为、兴趣、信息和社会需求都不同于儿童和成人。只有经过特殊训练的青少年辅导馆员,通过对青少年相关知识的了解,才能切身地理解青少年的行为、兴趣和需求,并因势利导,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构建丰富馆藏,以适应青少年的发展和需要。

1.3 深入细致的服务细节策划促进青少年利用图书馆

2 自成体系的青少年homwork help

在美国公共图书馆开发的众多服务项目中,基于公共图书馆网站的homework help已经成为美国公共图书馆青少年服务的潮流,成为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青少年的集中体现。

从2007年开始,因为经济萧条,很多图书馆的经费被削减了,其中一些图书馆不得不减少开放时间。然而,与此同时,发达的网络在某种程度和方面弥补了这一空白――71%多的公共图书馆加大了在线数字资源的提供。到2009年的时候,为中小学生提供家庭作业资源的公共图书馆就达到了80%,在所调查的832个图书馆中,有664个图书馆下设了青少年栏目,约占79.8%,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青少年主页下都设有homework栏目,homework help已经成为美国公共图书馆为青少年提供的一个成熟的主打服务项目。

2.1服务内容丰富,体系完整

公共图书馆homework help服务内容,针对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和问题,形成一个科目众多分级服务的完整体系架构。笔者发现的典型例子是Timeberland区域图书馆,其homework help体系中,小学科目包括:艺术和手工、外语、健康卫生、语法、数学、科学、社会学科、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竞赛。初中科目包括:辅助课程(包括乐队、象棋、唱诗班、社团俱乐部、荣誉社团、新闻、管弦乐队、服务、喜剧)、英语、艺术、外语、健康卫生、数学、科学、社会学科、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竞赛。高中科目包括:辅助课程、英语、艺术、外语、健康卫生、数学、科学、社会学科、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竞赛。在初中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入学准备和生活技能两个项目。其中生活技能包括服装、烹调、驾驶、就业、营养、个人理财、安全、购物和旅行等。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homework help sites下,提供各学科的辅导,如数学、科学、哲学、英语、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辅导。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只要用户提供该图书馆的读者卡和密码进行登录,便可以获得从数学、自然、英语到社会科学方面的在线帮助口]。对这些辅导课程仔细分析,将会发现美国从小学到高中这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内容,显示了图书馆对青少年全方位的关注和大教育的理念。

2.3服务方式搭配:线上线下并举

为适应青少年不同的需求,homework help采用线上和线下辅导服务并举的方式。多数公共图书馆在提供线上homework help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线下服务。如西雅图公共图书馆、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只要提供用户的图书卡和身份识别码,便可享受一对一的在线辅导服务。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访问式辅导(drop-in tutoring)以及由波士顿教师联盟组成的tutor队伍(Boston Teacher’s Union tutors)提供的

服务,都是一种线下的homework help服务。这种服务一般比较容易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以,它同时向用户提供了波士顿其他几十个分支点,公布了其服务时间和地点,以供用户就近选择。

2.4与时俱进:与web2.0工具相结合

青少年对于信息新技术的接受力是无法想见的,2.0工具已经在青少年中占据了广泛的用户场。在一项调查中,77.7%的图书馆利用2.0工具推动普通图书馆服务,其中56.8%使用2.0工具的图书馆致力于开拓青少年服务项目。即时通信、社会网络和博客成为交流的基础工具。

纽约公共图书馆提供的HomeworkNYC E家庭作业项目之前开展的一项社会调查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HomeworkNYC项目,或许可以成为公共图书馆利用2.031具推行homework help的典范。

2007年开展的这项调查旨在揭秘青少年是如何利用互联网为其家庭作业服务的。调查者发现,学生们通常是以Goode和Wikipedia开始其查询,依赖于老师创建的互联网信息,或者找朋友或者用社交网络完成家庭作业。这些受调查的学生还指出,他们周围的成年人没能很好地意识到年轻人是如何使用科技的,所以在这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纽约图书馆员意识到,他们可以为这些青少年完成家庭作业提供帮助,但很显然,传统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了。除了正成为Goode和Wikipedia的巨大用户群之外,青少年还是热心的web 2.0工具支持者,比如Facebook、MySpace、YouTube等都很受青少年的青睐。于是图书馆员们认为,如果他们能将web 2.0与家庭作业和课外研究结合,便找到了一条帮助学生的成功途径。

2.5服务实施主体的规范

辅导教师(tutor)是对青少年实施homework help的主体,因此直接影响着服务的质量。提供homework help服务的辅导教师虽然有着广泛的来源,但对其资格有着严格的要求:①图书馆员,这是主体,接受常规性的辅导服务,多是作一些资源性指导和建议工作;②自愿者,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部分tutor由公立或私立学校有经验的高年级优秀学生自愿者承担,这既为青少年带来了实惠,也增长了学生自愿者的社会实践经验;③有资质的教师,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由分布于北美的多达l 300名辅导教师从家里或者办公接受学生的辅导申请。辅导教师包括有教师资格的老师、教授和职业家庭教师,所有的辅导教师在所辅导学科方面都有可兹证明的成绩。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则提供了由波士顿教师联盟组成的tutor队伍(Boston Teach―er’s Union tutors)提供的服务。

2.6服务实施过程的控制

网络是一个大杂烩,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提供网络服务的过程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从来都未间断过,这也是对homework help服务实施过程控制的主题。除了不厌其烦地向青少年传播网络安全常识之外,如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向青少年提供了一个safe surfingtips for teenst,还必须在具体的服务实施过程中提供质量控制,从辅导质量和服务安全方面维护青少年的利益。洛杉矶公共图书馆就明文规定:①教师的资格,在线的辅导教师是资质教师(certified teachers)、教授和职业家庭教师,所有的辅导教师在所辅导学科方面都有可兹证明的成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家庭作业辅导的质量;②对辅导教师的政治审查,即所有辅导教师都通过了犯罪调查(passed criminal background checks),服从未成年人上网保护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安全;③进一步对辅导过程的规范。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身份是隐秘的,辅导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年纪、科目和学生的问题,而学生只可以知道老师的名字和姓的头一个字母,辅导教师不允许泄露自己私人的可识别信息。这是对辅导过程的进一步控制,使得辅导教师和学生的这种服务关系只限于家庭服务作业服务,从而进一步保护了青少年的安全和利益。

2.7延伸服务: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塑造

综上,美国公共图书馆homework help服务是对青少年服务的深化和提升,无论从服务内容的架构、服务资源的建立、服务方式的搭配、服务工具的选择,或是服务实施主体的规范、服务实施过程的控制,还是对教育环境的延伸等,都无不渗透着美国公共图书馆及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全方位关注,也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将homework help作为事业经营的理念。

3 美国homework help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启迪

3.1服务意识强化

应细分服务对象,将青少年作为一个独立的服务群体提供针对。

针对成人(adult)、儿童(kids或children)和青少年(teens),美国公共图书馆常常提供差别化服务,如本文所论及的Timberland re百onal library、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等,都从读者的年龄上做出了区分。

而在国内公共图书馆,青少年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常常被忽视,青少年的服务归属常常很尴尬。有的图书馆根本没有年龄的差别化服务,有的常常粗略地将读者分为成人和少儿,而青少年处于两不相干的夹缝。以泰达图书馆为例,体现在网站内容上,在成人世界的一角,开辟出了少儿天地,算是对年龄差别的重视。但实际上,十几岁的青少年很难在童话般的少儿天地里

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对个性化的尊重到人文关怀的表达,美国公共图书馆从三个面构建了切合青少年成长和学习的资源内容体系:①围绕青少年学校学习的核心知识课程聚集资源,比如科学、语言、数学、历史等,体现了对青少年成长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视;②从青少年兴趣爱好等个性特长角度聚集资源内容,包括音乐、艺术、运动、旅游、服饰等,是对青少年个性化的尊重;③从生存和成长角度聚集资源,比如从关于就业、购物、烹饪、犯罪、、性等,是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正视,体现了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

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对存在的东西必须加以正视,这便是美国公共图书馆对青少年服务资源内容体系构建时所体现出的原则。正是这种正面的角度,更能让青少年看清事实的真相。国内教育的死角和盲点,如、犯罪和性,在美国公共图书馆青少年的homework help中都常得到正面的揭示。因此,国内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社会问题提醒我们反省,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社会教育职能使命是否应该促使其在未来的青少年服务中,扩大资源内容建设的外延?

3.3服务方式和手段与时俱进

当网络学习、数字阅读已然成为社会风尚的时候,应抓住青少年对网络的追捧和对先进数字工具的热衷心理,赋予这些新的数字工具以传统的使命。上述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家庭作业服务方式的转变,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

这些数据及反映的问题,对国内公共图书馆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或许还是对过去公共和社会教育职能实践能力的一种怀疑。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内亿万青少年网民还飘落在茫茫网海,国内公共图书馆还没有为国内亿万青少年网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可以信赖的家。

网络和电子阅读已经不可逆转地在国内发展。国内青少年研究学会副会长陆士桢说,“电子阅读越流行,越要引导”。引导,就是因势利导。我国公共图书馆要因网络和电子阅读发展这一个势,综合利用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借鉴美国等国家成功的青少年服务经验,如开辟青少年主页,提供homework help服务,创建青少年blog,利用新的移动图书馆和电子阅读器等,开拓我国青少年服务新模式。

另外,美国公共图书馆在服务过程和质量控制方面是绝对注重实效的,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细节措施保证其服务的正常开展,以保护青少年的权益。比如对服务主体的资质规范和行为约束等,对我们未来开展的基于网络环境的青少年服务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homework help链接:①波士顿公共图书馆(。

[8]Live homework help。[201l-02―28]。省略/ya/homework/live_homework help。php。

[9]Where it’s at for youth。[2011―03一01]。bostony。省略/。

[10]李谦。国内青少年网瘾报告:网瘾少年约2万。[2011―03―01]。http://edu。sina。省略/zhongkao/20lO一02―12/1037236427、shtml。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1篇

我的母亲造就了我。 ——爱迪生

青少年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群体,但他们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中,却总是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对人恐怖、产生性烦恼和性困惑、学习压力或人际交往压力过大等,继而出现见到异性表情不自然、怕跟人目光对视或怕被别人目光注视,自卑、过分注意他人评价、容易受到伤害等不良现象。因此,父母应当重视和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现实中,因家庭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少青少年产生了多种心理问题。

一、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1、逆反。表现为一种不分是非、不讲道理的执拗。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做不可,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味道。

2、懒惰。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问题。

3、早恋。青春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同时,性器官也发育起来,从心理和生理对异性有兴趣和欲望是正常的。但此时往往是心理上的成熟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容易发生早恋。

4、嫉妒。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优势、荣誉和成绩等十分不满,抱有嫉妒心理,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这一现象常发生在“优生”中。

5、自卑。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失去勇气和信心。学习成绩不好或留过级的学生易产生自卑感,他们认为自己无法赶上别人,因此而轻视自己。若受到过分刺激,还可能产生极端行为。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家庭根源

孩子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许多是由家庭教育不当所导致的,主要表现有:

1、不良家庭教育环境。

A。父母在外地经商或单亲家庭,孩子长期托管于爷爷奶奶处,得到“过分宽容”的教育,不思进取。

B。父母没有文化,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致使孩子大多生活在“网吧、迪吧、酒吧”等“吧类”场所中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C。父母“战争”不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会由恐惧走向厌烦,甚至怨恨。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无心向上。

2、偏激的家庭教育观念。

A。娇宠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少家长习惯娇宠、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只要孩子一闹,家长什么都答应。对孩子的溺爱,往往产生任性、自私、自大等不良心理。

B。压力过大

时下社会竞争激烈,导致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用超越孩子实际能力的过高标准要求孩子。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得不到松弛,就会出现心理异常,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恐惧、神经官能症等心理障碍。个别心理脆弱的孩子,甚至可能选择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来寻求解脱。

C。过度保护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不少家长乐于充当孩子的保姆、保镖和办事员,提供过多的帮助和保护,替他防御一切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困难和失败。这种态度和做法,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他们因缺少磨炼而变得胆怯、娇弱,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易产生自卑、孤僻等不良心理。

三、对策

1、情感与理智结合。

在家庭教育中,情感冲击理智的现象太多了:简单的以分数论奖惩;失控地训斥甚至打骂;讽刺挖苦;总说孩子不如别人;溺爱、娇惯、放任;给孩子的学习加码等。

2、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是社会民主精神的一种反映,也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观念。孩子有了自尊,才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许多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没有自尊,于是没有了“要强”的动力,自暴自弃就成了必然趋势。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就要让孩子成为家庭中一个平等的成员。从亲情角度说,是孩子的父母;从教育角度说,是孩子人生的导师;从家庭活动角度说,父母与孩子是平等的参与者;从学习的角度说,是孩子的学友、诤友。有时候,家长要真诚地向孩子学习;从家庭民主角度说,父母与孩子是互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现在,许多家长只做“严师”,总是居高临下,孩子心里不服气,是难以有好的教育效果的。当然,明辨是非、批评缺点错误也是尊重的表现;反之,迁就、放任是不尊重的表现。

3、创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

家庭精神环境,指家庭的心理氛围,家庭的人际关系,家庭的学习气氛,家庭的精神生活。一个充满爱心、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会使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学习气氛浓厚、精神生活充实的家庭,能促进孩子渴望求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应该指出,有的家庭人际关系恶化,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心灵受到创伤,无心向学。有的家庭家长失于规范,甚至丧志,只能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埋下不良的种子。

4、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要舍得让孩子践行自力更生。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误区与对策

所谓心理问题,就是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常态。人的心理活动为此源头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如果心里流动遇到某种阻塞,这就是心理问题。目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开始重新并着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的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实践中存在不少误区,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1、青少年心理问题常见的十种表现

1.1抑郁

表现为郁郁寡欢、沉默、孤独。这在一般情况下属性格弱点,但严重的则是一种心理问题。患者时常愁眉苦脸、动作迟缓、忧心忡忡、对人冷漠无情、对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一般的狭隘只是性格弱点,但严重的狭隘则是一种心理问题。心胸狭隘表现在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过失烦恼苦闷,不能自解。

1.3怯懦

表现为在公开场合畏首畏尾,手足无措,唯恐别人笑话自己,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要遮盖起来,生怕别人见到了耻笑,没有自信心。

1.4恐惧

由于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心灵刺激较深,产生恐惧心理。有的青少年学生受到不及格分数的困扰,以致一看到分数就恐惧。他们害怕见老师、家长、生人,一见到责备的目光就呆若木鸡,有的被恐惧心理压抑的不能进行正常思维,连责备别人时,也会惴惴不安。

1.5神经过敏

表现为异常敏感又失去自制。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能专注于学习、过分关心人际关系。心理脆弱又无主见,易被引诱,行为坦率,一些小刺激也会引起大吵大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报复心理。

1.6虚狂

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同时,蛮横任性、好冒险逞强,追求刺激,极好表现自己,常与人争吵、打斗,行为不计后果。

1.7过度激动

这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产生的一种反常心理。表现为极易激动、举止冲撞、待人态度生硬、爱发脾气,有时则歇斯底里、不听劝告。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厉害,但又想不出恰当的发泄手段,处于一种谁碰到他让谁倒霉的心理状态。

1.8无动于衷

表现为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表现出的一种反常心态,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出,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对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指责均若无其事。有时故作怪态,使你对他无可奈何。但满不在乎的外表下却充满着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痛楚。

1.9报复情绪

有的青少年犯了错误以后,认为周围的人都以轻蔑的态度看待他,在内心激起一种仇恨与对立的情绪,任何一点动向都会触动他的神经,连别人看他一眼也觉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无关的行为也视为挑衅,在内心时时升起一种报复情绪,并用破坏、捣乱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

1.10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本并非属于心理范畴,但不良积习则是源自后天的下意识动作。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恶意的模仿、说谎、捣乱、抽烟酗酒、小偷小摸等。有时已知不对,就是不改、难改。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与对策

2.1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

把开展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了繁多的心理测验,才算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这种做法更多的是成人的功利需要,轰轰烈烈造势的需要。测验了解孩子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合格的心理测验专注人员严重缺乏。由于缺少专注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中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处理方法,随意公开结果,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这些都在有意无意的伤害学生和家长,而且违背了教育原则。心理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与服务,它侧重与描述学生心理发展现有状况,学校应根据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规律、特点及问题,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测验,它重在教育。

2.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开设心理课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3篇

[2] 赖树元。快乐心情 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

[3] 肖龙江。青少年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创新发展研究,2009、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4篇

【关键词】 青少年;亲子冲突;冲突处理策略;心理健康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The ir Mental Health Level。 Wang Zengtao, Xu Xiaodong, Zhang Lixia。 Facultyof Edu 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M ethods 570 subjec ts were tested by \"Adolescent Conflict Resolution Questionnaire\" and \"Symptoms C heck List 90(SCL-90)\"。 Results ①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 nces between types, genders and ages to the resolution, and also there were sign ificant differenc e to the resolu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objects。 ②There was also a high corr elation between kind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resolutionand different kind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onclusion Mentalhealth level isan important factor in influencing adolescents\'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res olution。

【Key words】 Adolescents;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Conflict resolut ion; Mental health

1 引 言

亲子冲突是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研究认为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 诸多不利的影响[1,2],而这种影响是以冲突处理策略为中介变量的[2]。 所谓亲子冲突处 理策略主要是指亲子双方在冲突行为过程中,为控制冲突局势所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式,它 是冲突问题的核心,主宰着整个冲突过程并影响着冲突结果[3]。本研究主旨在于 探讨青少 年心理健康与其亲子冲突处理策略运用的关系,为有效的处理亲子冲突,改善亲子关系提供 参考。

2 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采用分整群抽样法,从德州、日照两个地区的两所普通中学选取初一、初二 、高 一、高二年级,每

3 结 果

表2显示,从总体上看,青少年在处理与父亲和母亲之间冲突的时候,使用的策略除屈服让 步之外均有显著的差异。配对t检验表明,青少年在处理母子冲突要比处理 父子冲突使用的策略多。但高一高二学生在屈服让步策略上,对父亲高于母亲。

从表3可见,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积极的处理策略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 和消极的反抗攻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的使用和其心理健康 水平有显著的相关。

4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和其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相关,心理健康水 平高者,一般使用积极的策略,反之则使用消极的策略,这就提示我们一定要加强青少年的 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

5 参考文献

[4]何文广。青少年亲子冲突处理策略问卷的编制及其应用(硕士学位论文)。曲阜: 曲阜师范,2005:40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5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理和预防策略。文章首先具体分析了腕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和肩袖损伤等三种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理,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注意强化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损伤知识的学习;重视训练活动的科学开展,切忌出现运动量过大或者是局部负担过重等问题;重视运动员生理和心理水平欠佳问题的干预和调控等三点预防策略,以期对青少年羽毛球训练工作的安全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 羽毛球训练 青少年 运动损伤 致伤原因 防治策略

在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运动损伤一旦出现,不但会给运动员的正常生活和训练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甚至还会给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因此,为了加深对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认识,本文就针对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理和预防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理

通过一系列的资料分析和训练观察发现,现阶段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中,更为常见的几种运动损伤分别为腕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和肩袖损伤,以下就针对这几种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理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是,腕关节损伤。腕关节损伤是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运动损伤类型。之所以腕关节损伤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是因为羽毛球运动对于运动员手腕部位的快速伸展有着比较高的技术要求,不论是在做击打动作时,还是在做扣杀动作时,亦或是在做吊、挑、推等技术动作时,都需要通过手腕部位做更基本的外展动作和后伸动作来完成。而且在连续击打的过程中,还需要手腕部位根据技术动作的要求不断做出在不同角度内的外旋动作和屈收动作等等,从而使得腕关节薄弱部位的三角软骨盘经常的处于旋转和拉紧的状态之中,再加上对于年龄较小的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来说,手腕部位的三角软骨盘尤为脆弱,所以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就极易出现运动损伤。

其次是,膝关节损伤。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中,膝关节损伤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类型。人体的膝关节是由股骨下端、股骨上端以及髌骨等三个主要部位构成的,其不但是人体中关节更大、结构更复杂的关节,同时也是更容易受损伤的一个关节。在开展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运动员经常需要进行瞬间启动、瞬间变向以及侧身、起跳和跨步等动作,所以膝关节经常需要不断的承受来自各个角度的压力,一旦膝关节中的某个部位出现运动性疲劳就很容易出现膝关节损伤的问题。

二、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理,特提出了如下几点预防策略:

首先,要注意强化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损伤知识的学习。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问题的出现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很多青少年运动员都不了解常见运动损伤部位的解剖结构,不了解上述常见运动损伤与羽毛球运动的关系,以至于在训练的过程中,没有针对常见运动损伤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运动损伤出现了之后也不能科学的分析损伤出现的机制和原因,从而使得运动损伤问题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训练的效率。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大限度的避免青少年羽毛球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就一定要注意强化教练员和运动员运动损伤知识的学习,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安全意识。

其次,要重视训练活动的科学开展,切忌出现运动量过大或者是局部负担过重等问题。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人体的解剖学结构和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训练中很容易出现腕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以及肩袖损伤等常见的运动损伤问题。如果在开展羽毛球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再不顾人体解剖学结构的特点和羽毛球运动的特点,出现运动量过大或是局部负担过重等问题,那么就会进一步加大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损害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所以,为了预防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问题的出现,一定要重视训练活动的科学化开展。

参考文献: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6篇

[关键词]视野;儿童参与;调查

[中图分类]C912.1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尽管一些研究指出儿童参与不尽令人满意,但儿童参与对其自身的发展很有帮助。参与可以增强儿童的能力,帮助儿童发展辩论、交流、协商、优先考虑和决策的技能,提高和增强自尊,让儿童产生自我效能感等。儿童参与对社会发展也有价值。根据童年社会学的有关研究,作为社会能动成员,儿童完全有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为整个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国内关于儿童参与的研究不多,但开展了许多有价值的实践活动。例如,200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团中青网和国内社科院新闻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国内儿童表达中心2001年,全国妇联组织召开了以“我们拥有自己的权利”为主题的届国内儿童论坛;2004年,广东省妇联等单位在广州联合举办了“我关注・我参与――粤港澳儿童论坛”;2003年和2005年上海妇联主办的“为了孩子论坛”均举行了儿童主持和参与、儿童和成人互动的专场研讨。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问卷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由班讲清调查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之后,让学生填写,当场收回。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对相关和儿童参与权的了解

1.青少年对相关法规的了解状况

与儿童相关的法规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上海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CRC,分别涉及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学生知道更多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87,8%)和上海未成年人保护条例(83.9%),其次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59.2%),更少的是CRC(24.4%)。学生对前三项法规的了解程度基本呈现正态分布,对CRC的了解却呈现偏态分布,接近70%的学生不太了解或不了解(见图1)。

2.青少年对儿童参与权的了解状况

(二)青少年在不同领域的参与状况

1.青少年在家庭领域的参与状况

24.6%和25.6%只有1.8%是单独由儿童自己做出决定的。

学生期望参与家庭生活各个领域的热情比较高,从高到低依次为参与个人生活决策(77.6%)、家庭生活决策(62.3%)、教育决策(46.5%)、和家庭重大决策(35.3%)。50.6%的学生对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参与表示满意,而48.4%不满意。

2.青少年在学校领域的参与状况

调查问卷将青少年参与的学校领域分为: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如班级选举)、学校或社团等文娱活动(如乐团)和学校管理(如学生评议、校纪校规的制定)四类。

从现实的参与状况(见图3)来看,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两方面主要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再将活动任务分配给学生.与此相反在班级管理上,教师却赋予了学生很大的参与权和决定权。随着参与度的增加曲线有显著的上升趋势,由学生自己做出决定的情况占到了38.6%;另外在学校或者社团活动上,教师也普遍都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并让学生参与决策。

无论是学校或社团组织的活动(63.5%),还是课堂学习(51.9%)和班级管理(42.7%),学生都非常希望能参与。但是,学生对参与学校管理(28.4%)的兴趣不高。

3.青少年在社区领域的参与状况

调查问卷将社区活动分为公益活动、文娱活动和宣传活动三个领域。图4显示:社区在不同领域的做法极其相似。无论是公益(54.7%)、文娱(51.7%)还是宣传(54.1%)活动,超过50%的社区活动通常都是由社区组织者安排好活动计划之后,再将任务分配给儿童。社区采取第二、三、四种方式的情况很少,根本没有采用第五种方式。

学生对社区组织的各类与儿童有关的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参与兴趣(61.6%),对参与社区里的其他活动(34.5%)和社区管理(23.1%)兴趣不高。对于社区参与的总体评价和满意度与家庭和学校相比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49%的学生对社区参与的总体评价较差,50.3%的学生对该领域的参与状况表示不太满意。

(三)青少年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比较

(五)学生对儿童参与的建议

在1234份有效问卷中,有638份对3道开放式提问做出了回答。青少年学生们对在家庭、学校和社区领域的参与提出了许多建议(见表2):想要参与家庭、学校和社区各类活动的迫切愿望;希望能够在这三个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接纳;能够加强与家长、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沟通;在各方面获得更多的自;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能有更多的机会发表意见,学校和社区能够组织更多有趣的活动;另外在家庭领域,学生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在学校中同学之间能够更加平等;在社区中宣传儿童参与的活动能够更多。

四、讨论与启示

(一)青少年对CRC和儿童参与权的了解有待深入

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听说过儿童参与权,即使听说过的学生对于该权利的内容也知之甚少;对于问卷中列举的四项与儿童自身相关的,青少年学生们都表示了解一般,特别是对CRC还很不熟悉。另外,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的途径主要是各种媒体,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或者课外活动等方式了解的情况很少。

参与权是赋予给所有有主见能力的儿童,但如果儿童不了解这种权利,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就很难唤醒儿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动。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参与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权利、培养参与意识和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在宣传、培训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的兴趣,帮助儿童了解到赋予他们的权利,教育他们合理正确地使用儿童参与权。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继续大力开展以CRC和儿童参与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除了继续利用各种媒体,如报纸、杂志或电视、广播和网络进行滚动式地宣传以外,还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堂学习或者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儿童参与理念的培训以及人权和积极公民的教育;加强儿童参与意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可以利用社区和社会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和广度。

(二)青少年的个别差异与参与能力

当然,青少年的年龄和参与兴趣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提示我们,儿童有权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意味着,如果儿童不愿意,成人不能强迫儿童参与;如果儿童希望中途退出某项活动,成人也不能强行阻止。所有的儿童参与活动都要建立在儿童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但是,他们有参与的权利,也要相应的义务。这种义务包括儿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完成自己的任务、承担个人决策产生的后果等。

儿童的发展本身存在个别差异,在儿童参与的过程也必然存在差异。为了推动青少年的参与,成人和社会需要作出以下努力:,相信儿童有能力发表意见,不要以代劳的方式剥夺了儿童

(三)青少年参与不同领域的状况与改进

1.青少年参与家庭领域的状况和改进

在家庭领域的参与中,青少年倾向于在许多直接涉及自身的问题上,比如选择参加何种课外活动,购买怎样的食品或学习用品时拥有更高的自,但在家庭重大问题,如搬迁、购房等方面参与决策的权利却很小。青少年希望在家庭中获得父母更多的尊重与接纳,能够更好地与父母进行沟通。

为了改善儿童参与家庭生活的状况,必须对父母进行儿童参与理念的培训与教育。除了各类媒体之外,还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和社区宣传的方式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另外,要注意继续完善以社区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改善家长教养方式。通过社区的力量,推动家长与儿童之间的良好沟通,帮助建立更和谐的家庭关系。

2.青少年参与学校领域的状况和改进

虽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人人都认同,他们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但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明显较差。与此相反,学生在班级管理、学校或社团组织的文娱活动等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进行自主选择的权利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他们也热切希望能更多地参与到这两方面的各项活动之中。与家庭领域的重大决策相似,青少年对于参与学校管理的重大活动也兴趣欠缺。

要提高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参与程度,现在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单独推广儿童参与相比,在教改中融入儿童参与的理念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组织更多形式的活动,兼顾每个学生的平等参与也同样重要。

3.青少年参与社区领域的状况和改进

对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的总体比较显示,家庭参与更优,而社区参与的情况更差,所有活动仍然主要是由社区成人进行组织和决策。

在继续保持良好的家庭参与氛围的同时,应该努力为儿童创造参与社区活动的环境和机会。特别是所有与儿童有关的活动。社区参与关键在对社区进行参与培训,改变工作方式,在已有的工作和活动中融入儿童参与。同时,社区也应该组织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儿童参加。加强社区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也将有助于促进社区参与的发展。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与对策第7篇

政策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它不仅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策略价值,而且对实际工作有着权威的直接指导作用,历来受到各国关注。青少年犯罪政策是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政策“试验田”和“先驱者”的基础作用。青少年犯罪政策以青少年为本位,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只不过是这一政策的初目的而非更终目标,青少年犯罪政策的更终目标是保障个体和群体的青少年实现正常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进而从根本上降低整个社会的犯罪发生几率。从这一意义上看,青少年犯罪政策与普通政策相比,实际上又具有二元分立的特点,它是一种特别的政策。我国大陆理论界和隐私实务界关注政策问题由来已久,对青少年犯罪政策的研讨近年来也开始活跃,但关于这一特别政策的系统、专门阐述,却并不多见。

作为近年来我国大陆隐私机关唯一一部专门、系统研究青少年犯罪政策的著作,未成年人犯罪政策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不止一二,颇可圈点:

从研究方法上看,本书的特色与建树主要体现在它除了运用历史、比较、实证等常规方法之外,还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人口学等视角出发,借鉴吸收了“文化冲突理论”、“社会紧张理论”、“社会生态学”、“社会排斥理论”、“亚文化理论”等犯罪学研究方法和功能、控制等法社会学研究径,用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根源与演变机理(比较典型的是本书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社会政策”一部分的分析阐述),并提出宏观与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犯罪治理策略,令读者不禁眼睛一亮。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亲子关系改善策略(让你的家庭更加和谐和幸福)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1)

〔关键词〕家庭心理辅导;系统论;辅导策略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更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注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更后,我让母亲意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也是更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母亲反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而父亲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案例4:陈某,女,高三学生。有一次在家洗澡时,她母亲从下看到她映在卫生间玻璃窗上的身影,于是上告诉了女儿。母亲的话对于正处在青春期、性格内向的陈某触动很大。正巧当天傍晚她看到住在对面房里的两个青年一边谈论着什么,一边朝自己这边笑。从那以后,她洗澡时总怀疑那两个青年在偷看自己,在上学上跟踪她,甚至在家复习功课时也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相貌。当她告诉母亲时,母亲起先认为女儿在开玩笑,后来也将信将疑,当女儿回家时都要往下巡视一番。父亲更加着急,用三合板封死了卫生间的玻璃窗,将家里所有的窗帘都放下来,女儿上学时他悄悄跟踪也没有发现异常。他们虽安慰女儿:“哪有什么说话声音?”“窗户都封起来了,谁也看不到了。”但没有效果。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大多数家长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肯配合学校的辅导工作。当辅导教师指出其家庭关系中的问题时,很多家长可能碍于面子,心里不愿承认,也不愿为此努力。由于家长的观念难以扭转,学校心理辅导便得不到家庭强有力的支持。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与社会可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进行宣教,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注过多;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2)

一、家长更需要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每个高中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其心理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归结起来主要是学习障碍、人际交往、情感、家庭等几大类,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看似心理面的问题,其形成与发展同家庭背景和家庭环境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例如,现在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冲击,不少学生因为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心理失衡,导致学习一落千丈,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情感障碍等。再如,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转移给子女,为子女设计过高的学习目标,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无法喘息,长期积累容易出现早期抑郁症状。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识到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这一强大的教育资源,弥补学校心理辅导势单力薄的不足,建立有效的家庭心理教育机制,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指导家长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通过召开各年级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营造家庭心理教育的环境,以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这些措施为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家长提供了家庭心理教育的思和方法。

学校在每年高考前夕聘请心理学博士、福建省教育学院的程灵老师为高三学生及其部分家长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在考前要注意营养、睡眠,调整好考试状态;在考中父母要积极配合考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比如考完一门科目不要询问考试的情况、注意做好后勤工作等;在考后家长要及时做好对考生的保障工作,如对于考后感觉不太好的考生要多加注意,防止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等等。在大约两小时的报告中,学生及家长都聚精会神地聆听。会后从班反馈来的信息显示,学生及家长都感到受益匪浅。

心理辅导通过校园心理小报心桥和心理健康专栏心育专门出版家长专刊,作为家长获得教子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阵地。小报设计了“校园心闻”“理论园地”“学生天地”和“家校互动”。“校园心闻”主要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动向;“理论园地”主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高中学习生活的特点等;“学生天地”主要刊登学生的一些心语,报道学生课内课外的风采等;“家校互动”为家长和学校沟通提供一个平台,主要反映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学校给家长的建议以及亲子的沟通与交流等。心桥和心育作为家长和学校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从发刊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二、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

辅导接待前来心理求助的学生,倾听他们的描述,分析判断他们的负面情绪来源,其中由于家长不理解引发的心理伤痛占据很大的比例。根据辅导工作的具体进展,我们会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家长走进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加强亲子沟通,让家长在较为民主平和的气氛中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有时让家长旁听心理辅导的过程,辅导结束后请家长发表感想。根据来访家长的要求和家长的特点,有时也请家长一起参与辅导。通过角色互换、改变认知评价、亲情沟通等方法,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思维定势,增进双方的了解,以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关系。

2009年9月,我校举行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和身边的心理现象写成剧本,倡导自编、自导、自演,更后达到心理自助的效果。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共创作了四十余篇心理剧本,写出了学生更关心、更焦虑、更痛苦的事,也写出了他们如何借助老师同学和自己的力量走出心理困境,感人至深的剧情反映的都是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况。很多情节家长是想象不到的,所以,决赛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分家长来观看演出。剧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家长和学生观众一起为台上的困扰而揪心,看到台上的母女和解、父子释怀,台下的家长也都喜极而泣。高二一班演出的木棉花下描写一位单亲家庭母亲辛苦劳作只盼女儿成才,不料发现女儿“早恋”,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导致女儿出走。迷茫中在所谓的“男友”开导下,劝回出走的女儿,还澄清了他们的关系,其实他们只是学习互助组合。真相大白,母亲后悔不已……剧情很简洁,家长反映说,这个剧就像写自己家的孩子,原来生交往,并不一定都是早恋啊!

三、家长也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生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虽然提出要培养人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现实的衡量标准却是能否考上,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被高考的强大压力所掩盖,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灌输一个观念――进入,万事轻松。学生进入后发现有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以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此时,我们发现,生群体中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意外事件远高于中学生。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高校辅导员如何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初步的心理干预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原因探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持续性的、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是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父母与子女构成的家庭是社会更基本的单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是“面对面”的交往群体,家庭给予个体的非正式教育比正式教育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在个体社会化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亲子互动方式、内容不同,导致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作为基础性教育,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会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家庭教养方式正确与否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且基础性原因。

二、应对措施探究

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偏差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很难弥补或剔除,当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学生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本着“关爱为主,挽救学生”的原则处理此类问题。具体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信息,与社会支持力量建立联系

辅导员是生在校接触更多的教育者,对于心理危机学生,辅导员应快速、详尽的收集该学生的信息。入学前特殊的学习、生活与家庭教育状况,是造成该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所以全面了解其入学前的状况至关重要。主要途径有:查看学生学籍档案;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双方配合,但向学生本人保密;从其他学生中侧面了解等等方式,以了解该生过往的生活以及教育经历。如果有学生心理普查的相关资料,辅导员应详细查看该生心理普查中各项数据,与心理联系,以做到精确掌握学生心理基本情况。掌握该类学生基本信息,以保证之后的谈话有的放矢。

2、接触与交流

3、控制与稳定

课堂、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每个辅导员带的学生众多,且不可能随时随地关注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就要求辅导员安排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其舍友关注学生动向。此项工作应注意:⑴以合适、恰当的理由告知他们关注该生的理由,不应将全部实情告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⑵这种关注不能让心理危机学生知道,以免对其造成心理压力。

4、对需求提供支持帮助

通过前期关注与沟通,如果心理危机学生对辅导员明确表示信任,且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此时辅导员应通过加强即时的和延续性的安全保障,提供生理和情绪上的安慰与帮助。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与心理动向。

5、与其他援助服务建立联系

引文注释

①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1)。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4)

近年来,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辅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个月我参加某校的心理活动课教研活动,教师们推出了雨滴声与拍手相呼应以释放压抑情绪的“雨点变奏曲”游戏、感受团队协作精神的“齐眉轩”游戏以及“用身体写字”“松鼠和大树”“解开千千结”“一条龙”“大风车”等游戏。游戏在心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参与游戏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调适自己的紧张情绪,增进了团队意识。但与此同时,游戏辅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一、游戏辅导理论简介

游戏辅导是由儿童喜欢的游戏活动发展而来的。游戏辅导是借助游戏这一媒介,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当事人在玩耍中发生改变的教育活动。更早研究和整理如何利用游戏进行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其辅导的步骤首先是通过游戏过程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其次是借助游戏帮助儿童进行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进而分析潜意识。

游戏辅导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娃芝娜·爱丝林(Virginia Axline),其主张把当事人中心学说应用到孩子身上,创造了儿童中心的游戏治疗。以人为中心的游戏辅导理论认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能否建立起一种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是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儿童感受到治疗者的温暖、接纳、兴趣、关怀、理解、真诚以及同感时,便能自我改变;若能够改变原有的价值条件,建立起以儿童为中心的人性化关系,就会带来儿童的改变与成长。治疗方法是通过建立无条件尊重、同感、真诚三个条件的辅导关系以实现儿童的改变。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即与孩子热情友好相处的原则,理解接纳孩子的原则,包容、自由表达内心感受的原则,感受反馈和自我领悟的原则,尊重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孩子有作出选择和着手改变自己的原则,循序渐进和限定性的原则。爱丝林提出的游戏辅导的原则在当前的学校辅导中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亲子游戏治疗是一种直接将父母纳入游戏过程的治疗方法,是父母在受过训练的辅导教师的督导下,协助其情绪或行为有困扰的孩子进行改变的直接过程。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逐步引领家庭教育向科学化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展心理游戏辅导时,可以借助家长这个教育资源,把家长变成协助孩子改变过程中的一环。学校辅导教师要培训家长掌握游戏治疗的技巧,指导家长学会与孩子活动和相处的正确方法,并针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行为,通过亲子游戏进行调适。我区的笔架山小学就是请家长到校,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参加亲子教育和亲子游戏活动,将家与校、师与生、父母与孩子融为一体。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孩子们积累了感觉印象,减少了问题行为,增进了与父母间正向的亲密关系。同时,孩子们在各种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三、游戏辅导在小学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游戏辅导是以游戏活动为中介,让儿童通过参与游戏活动,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思想,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同伴经验,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教师在开展此类活动时需注意:

1、游戏辅导内容的选择要科学。儿童游戏很多,有机能性游戏、体验性游戏、获得性游戏、创造性游戏,也有实践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游戏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适合于课堂教学需要的游戏,为学生和教学服务。

2、游戏辅导环境的设置要适宜。游戏辅导的面积要在30平方米左右,位置设在不打扰其他个案和同事的地方。内应该提供视觉上的隐秘性,色彩柔和,不宜太刺激。游戏辅导中更好有水槽、沙盘、玩具、绘画工具、桌椅等。

3、游戏辅导程序的设计要合理。每一次辅导中进行什么游戏,每个游戏进行到什么程度,辅导教师都要预先安排和设计妥当,制订详细的游戏辅导方案,包括:目的、时间、人数、场地、玩具、游戏方法、活动程序、注意事项等。

4、游戏辅导过程的观察要细致。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要认真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语言表达、玩具使用以及活动情况,同时要作好记录。

5、游戏辅导教师的指导要规范。游戏辅导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内心世界进行再整理。在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基本态度和原则是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儿童自由表现内心深处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不排斥、不说教、不单方面终止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5)

一、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以下认识,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认知方面

上课注意力涣散,不能集中,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持久,观察问题不仔细;记忆力差,表现为记得慢而忘得快,尤其思考问题容易受情境影响,思考缺乏广度和深度,反应迟缓,不能变通。

2、人格方面

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较低、不敢与他人交往、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这些孩子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的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生活的不顺导致他们上课时情绪很难调动起来,课后言语较少,极少参与集体活动,整天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失落感很强。因家庭的变化,大多数离异家庭子女还出现思想、行为固执,不愿听别人的劝说,对人不信任,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对批评拒绝过分敏感,对侮辱、伤害耿耿于怀,反映出强烈持久的偏执倾向。

他们自感不如人,害怕别人谈及此事,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许多同学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有自卑心理。

有些离异家庭孩子心理成熟比较早,看到别的同学在双亲的呵护下无忧无虑,使他们心中有一种失落感,自卑、自怜、压抑、怨恨的心理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渲泄情绪,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在他们身上,滋事、斗殴事件时有发生。

3、情绪方面

主要表现为抑郁、敌对和恐惧。因为父母的离异,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时时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感觉,除了经济缺乏保障、住房问题和受人歧视、欺负外,众多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一种恐惧感。当这种强烈的恐惧感无法得到缓解和调节时,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不安、担惊受怕等心理,这样久而久之,离异家庭子女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障碍。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师生更加关心离异家庭中学生的各种现状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老师们特别是班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学到了很多心理健康的知识、技巧,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做好学生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对策研究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多同他们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的学习态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小组研究与探讨了适合我校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矫正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应建立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2、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管理和保护

离异家庭的子女面对家庭的不完整,更多感到的是孤独、不信任。当他们处于集体时,这些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得到消除。在集体生活中,能使他们更快地摆脱父母离异带来的影响,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离异家庭中的中小学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就是学校工作的结果。因此,学校应积极挑起管理、教育和保护离婚家庭子女的重担。在此提几点建议:

(1)学校应指定专人或专门机构来抓这项工作。学校上至校长、,下至班和教师,都要关注和研究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探讨对他们的教育规律,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2)教师应更加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家庭子女,使他们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的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启迪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他们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3、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补偿教育

要帮助学生克服因家庭破损带来的不良影响,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心理补偿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心理补偿教育主要有:

(1)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教育;针对学生的敌对逆反心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消除敌对情绪;针对学生孤僻、抑郁的心理进行集体教育,使他们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伙伴关系;针对厌学现象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

(3)补爱教育。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而且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倍爱护离异家庭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爱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补好他们的功课,关心他们的同伴关系和品德的提高。只要教师倾注真挚的爱心,不但能够弥补学生缺少的父母的爱,而且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实现教育的期望。

(4)集体凝聚力教育。通过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关怀教育、爱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帮助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和他们做真心朋友。开展我的“家”主题班会活动,在和学生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集体的关怀,消除了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能力,让班集体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

(5)亲子关系教育。调查表明,亲情是人心灵的港湾。对离异家庭学生,要培养他们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情感,利用心理换位效应,要求他们站在父母的位置上看待父母的行为。只有当学生理解和同情他们离异父母的处境时,才可能消除责难、埋怨甚至怪罪父母的消极情绪。同时要紧紧抓住家长心中对孩子永不磨灭的“爱”,对家长进行“爱”的正确引导,经常与他们沟通,唤起监护人的责任感,以更多的爱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身为父母,无论婚姻关系是否存在,都应对子女负责,离婚决不能伤害子女。亲子关系教育不仅可以改善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而且可以提高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

(6)加强人际沟通。与人相处的技巧是成功交往的渠道,高超的交往技巧可以唤起别人与你友好相处的热情,打通与人接近和沟通的渠道,密切双方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离异家庭学生由于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懂得交往技巧。加强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锻炼,首先要教会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坦然走向人群;其次,待人应主动热情,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再次,在交往中,也要尊重对方,使对方感受到自我尊严得以维护、自我价值得到承认,有利于增强人际吸引;更后,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把握分寸,善于倾听他人的心声。

4、学校要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并举

首先,要针对离异家庭中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和离异家庭中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因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以接待多人,所以比个别心理辅导更加节省时间、更加经济;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能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当事人行为的更大改变。团体辅导为当事人提供了比个别心理辅导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历的相似性可以使小组内成员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辅导,接受他人的帮助,寻求更多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增强抗挫能力。在辅导过程中:“榜样作用于模仿学习更有利于当事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们能通过感情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性的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品质,更终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5、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同对家长的教育和劝说结合起来,家校共同努力、互相配合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6)

近几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日益规范与普及,其中也开始广泛地应用游戏辅导技术。所谓 “游戏辅导”即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借助于游戏的内容,充分掌握个体的情绪、内心需求等,推动个人进行内省与表达,而且借助游戏的操练作用,帮助学生练习成长或者获得成长的一类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游戏辅导,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借助游戏活动将个人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调节个人的紧张情绪,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团队意识。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游戏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1、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亲子游戏治疗是指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融入孩子与家长的治疗方法,在专注的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家长协助自己具有行为或者情绪问题的孩子,使其逐渐发生转变的过程。在教育不断发展的状况下,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着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家校合作逐渐变成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亲子游戏中,学校的辅导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指导家长如何更好地参与孩子活动,同时借助游戏过程帮助孩子解决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借助亲子游戏实施心理治疗,可以使孩子增加感觉印象,解决其问题行为,并增加其与家长的亲密关系。而且,在游戏过程中,孩子能体验生活,学会如何独立思考与有效地处理问题。

2、借助心理游戏实施心理教学。在团体中,心理游戏可以提供心理学面上的指导。其借助于团体当中人际的交互作用,使得个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学习与观察,从而不断地认识、探讨与接纳自我,有效地协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心理游戏具有多种形式,在很多书籍中都有介绍游戏活动的内容。例如,在由徐光兴编著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这一本书中,就详细地介绍了游戏活动。同时也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把诸多游戏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在上课之前借助心理游戏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心理游戏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结束时借助心理游戏丰富学生的情感。有效的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节学生的情绪,实现其自我发展,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科学的心理游戏辅导的作用下,学生能够在更加平等、和谐以及宽松的环境下学习,同时可以借助游戏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地应用游戏辅导,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心理以及个性心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3、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所谓沙盘游戏即为借助玩具以及白沙开展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基于治疗师的全程陪伴,来访者会处于一个受保护以及自由的空间内,借助于塑料沙盘内放置的沙子以及内设置的缩微模具,按照个体的本身状态创建出与之对应的外部世界。在保护与自由、发展与治愈、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来访者能够不断地成长与康复。欧美地区已经广泛地运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治疗。现在国内的很多小学也开始运用此项技术,同时学生都非常喜欢此技术。根据校园实践表明,沙盘游戏不但能够有效地应用在个人辅导当中的成长发展、创伤治愈和修复以及学习困难等方面,同时也能够运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的提升自信心、班级建设以及交流等方面。此项技术的基本理念为:在沙子自指缝间逐渐滑落的过程中,游戏者内心易于出现异动,沙子凭借其可塑性以及流动性,帮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克服语言表达障碍,从而在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借助沙盘游戏实施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与性格习惯,提高其自信心。

三、开展游戏辅导的注意事项

2、围绕辅导目标,注重实效。辅导的实效是重视情趣以及动感的基础。游戏主要是服务于辅导目标,所以游戏的设计过程必须要紧紧地围绕辅导目标进行。在充满动感以及趣味的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是要充分围绕辅导目标去选编游戏,同时也不能在游戏辅导中受制于学生的“热闹”,而是要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

一、高校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和学生联系更密切,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辅导员是生进入校园的位老师,与学生联系更密切,学生愿意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向辅导员倾诉,学生更愿意接受辅导员的建议。辅导员会陪伴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与生接近,很容易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而且,辅导员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

3、年龄方面的独特优势

高校辅导员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学历次为硕士的年轻教师,他们求学期间大部分是学生干部,积累了不少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当角色转变为教师时,更能理解学生在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生的困扰,跟学生比较容易沟通,擅长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流,工作更具亲和力,可使工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辅导员在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采取的措施

1、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3]

从新生入学开始,开展心理调查,建立个人心理及健康档案,及时存档,时刻关注生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并对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帮助。新生入学后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调查外,还应关注学生的适应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产生失落感。考上后,失去求学动力、目标未定,另外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督促,有些新生可能会放纵自己。不适应的学习方法、方式,很多新生进入后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常使一些大一新生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给后续年级留下“后遗症”。辅导员应帮助他们缩短转变过程、消除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生活。另外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不断变化来更新心理健康档案,这样才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2、关注贫困生

贫困生约占班级人数的30%,特困生约占学生人数的10%,因此关注贫困生应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趋升,在校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及其它的一些开支,一年每个生花费约一万,完成学业近四万,在一些发达的城,学费及消费标准更高,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目前来自农村的大部分学生家里都不止一个学生在校就读,高额的学费让这些家庭不堪负重,党和政策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高校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目前,贫困生一般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贫困生学费得到解决后,还有生活问题,由于贫困,不少贫困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和由此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外人很难想像的。他们的学习目标很大程度上是为拿奖学金,为此,他们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出现了障碍。贫困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

辅导员和学生关系更密切,针对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多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问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教育他们正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使同学明白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可以用双手改变家庭现状回报父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受资助的同学,教育他们要有感恩之心,有能力时回报社会。

3、关心残疾学生

残疾学生由于自身先天或后天的缺陷,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一方面,由于身体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困难,他们比普通学生更容易遭受挫折,外界刺激敏感,若受到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很容易产生无助、无用、自卑等心理,他们渴望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又缺乏主动接近别人的勇气,甚至回避与人交往。另一方面,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轻生。尤其是当残疾者在坐、立、行走、穿衣、等方面困难较大,更容易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身体残疾的学生一般性格都比较孤僻、内向、封闭、自卑等,容易心理失衡,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辅导员应关注他们的进步,发动班级学生多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他们相互尊重的意识,加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其陷入自我封闭的圈子。以榜样的奋斗历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与困难抗争,更终取得成功。

4、关注家庭发生突发事件的学生

生在校四年期间,有个别学生家庭会发生突发事件,如父母一方自然死亡、意外事故或学生之间比较亲密的人去世,都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会造成不良影响。辅导员应多与他们进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使其尽快从失去亲人的阴影中走出来。另外,由于社会发展,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受到了很大冲击,离婚率逐年增高,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面临着教养失衡问题,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导致部分孩子心理出现异常,这些孩子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里,他们的身心健康受不同程度的家庭环境影响。辅导员应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单亲家庭的事实,平衡他们的心理,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辅导员和家庭携起手来,共同给这些学生关爱,尽量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的创伤,消除心理异常。对他们做的对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对的地方给予指正,克服敏感心理。只要科学的引导,单亲家庭的孩子同样可以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5、关注沉迷网络学生

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足不出户可以了解天下事,工作之余可以上网娱乐、网上购物等,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有很大的复杂性和诱惑力,网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广大的学生,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导致成绩急剧下降,多门课亮“红灯”,甚至退学,很多学生玩后感到极度空虚,充满负罪感,长时间如此会形成抑郁症,严重的甚至造成悲剧。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多种,青年有很强的自尊心,渴望成功,在现实社会中,只有部分人被肯定,网络是一个多元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能够提供他们所想要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在逃避现实,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辅导员应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应对网络,对于沉迷网络的学生,及时说服、教育,关注其到课率,跟进追踪直至正常。

6、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生心理问题跟社会、家庭、环境、个人因素等等有关。一般都和家庭有很大关系,如单亲家庭等。辅导员应取得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家长比较了解学生,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他们比较清楚,这样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做学生工作就容易的多。另外有些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外面上学,和家长沟通较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也不知道,加强和学生家长沟通,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的症状后,可以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给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7、充分依靠班委,及时处理学生问题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级学生干部,建立一支能力强的班委。班级干部,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他们分布在班级里各个宿舍,生活在同学们之中,对同学们的情况更了解。辅导员可以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为贫困生认定作为参考依据。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出现心理异常的同学及突发事件,班委能及时向辅导员报告,得到快速解决,使问题更小化。应对好突发事件,辅导员除了要具备敏锐的政治头脑、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真理的勇气和开阔的胸襟等人格品质以外,在个人能力要求上还需要具备统揽全局力、快速反应力、良好的心理稳定力、敏锐判断力、科学决策力、果敢执行力和善后处理力[4]。

8、多种渠道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辅导员不仅要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部分学生思想问题发生的规律性阶段,如:大一时会出现不适应生活和跟同学相处不融洽的问题;大二容易出现学习与工作、情感与恋爱问题;到大三大四时就会出现就业问题。多元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储备是高校辅导员做好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5],辅导员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2]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9 年 06 月169 期:51-54、

[3]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年09期:76-79、

章 学校心理学概述

名词解释:

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者对某个特定的对象——心理求助者在自我成长、人格、适应等问题上予以心理援助,使其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得到更好发展的一种心理学应用性技术。

作品法:是让心理患者通过日记、作文、自叙文或象征作品只有表现其思想、倾向、性格、情感发展等内容。

案例讨论法:是指几个地区或专注机构的心理集中起来开讨论会。其中一个人来举出某个案例,大家一起探讨此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客观因素、处理治疗方法。

第二章 学校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名词解释:

1、介入: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援助,或者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地干预,使得他们在学校教育的正常轨道上发展。

简答或论述:

1、学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构成:

首先,是关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心理学基础理论。

其次,是关于学校教育的基础理论。

2、学校心理辅导的“三次介入”理论:

次,发展性心理辅导。

第二次,预防性心理辅导。

适应问题又可分为行为问题和人格问题;

成长与发展问题主要是关于儿童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问题。

4、学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五大原理:

(一)综合性、发展性的原理;

(四)教育性和人性的原理;

(五)从“矫治的心理辅导”到“培育的心理辅导”的原理。

5、学校心理辅导的教育特征:

,学校心理辅导通过开设专门课程或选修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生活技能的训练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第二,学校心理辅导对学校不适应,问题行为的等进行积极的预防,尽量消除其发生的根源。

第四,学校心理辅导需要全体教务人员协同作战,配合教育,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学校心理辅导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问题和适应问题。

第六,学校心理辅导中存在着守密义务和伦理道德问题。

保守秘密是有一定界限的,在面对以下情况时,可以解除守密义务:

1)当学生有自杀念头,企图自杀时;

2)当事人有伤害甚至杀害其他人的倾向时;

4)当事人有虐待幼儿的变态人格时。

论述题:

谈谈你对学校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五大原理的看法:

(一)综合性、发展性的原理;

作为一个教育者、指导者,必须常常自问:我的人生观是什么,我的认知观是什么,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四)教育性和人性的原理;

教育性:指导者、教育者对被指导者、受教育者的关系。

人性:作为平等的个人对个人的关系。

学校心理辅导中,师生关系、教育性和人性三者应该成为有机的统一体。

(五)从“矫治的心理辅导”到“培育的心理辅导”的原理。

培育的心理辅导内容:一是教与学的心理辅导,二是学校适应的心理辅导;三是升学、毕业的心理辅导;四是班级工作的心理辅导;五是学生生活的心理辅导;六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心理辅导。

(以上原理每点2分,自己理解和看法3分)

简答和论述:

1、学校心理辅导组织和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个次:

2、巴顿对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特点做的界定

此职业界定为三种工作类型:

,作为心理测量员,能区分弱智儿童和学习困难儿童,能对待特殊儿童进行鉴别,诊断并汇报结果。

心理辅导教师的任务:

3)协调学校工作,

4)调查研究。

教育改革的建议包括:

2)为教师的教育心理业务进修提供信息。

3、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我国)

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有爱心

3)有奉献精神

4)有宽大的胸怀

5)沉着,、冷静、耐心

6)有敏锐的感受性

7)有较强的理解力

8)有良好的语言表现力

9)有责任感

10)身心健康

1)在校内的位置,

,尽量避免将其设在有许多孩子活动的场所,或在教集中的地方。

,色彩沉着、安定、温暖,避免过分刺激,采光和照明适中。

第四,保持隐秘性。外的声音要遮断,防止操场和走廊上的噪音干扰,窗户装置以两重窗为好。

4)其他

a 内要配置学生饮水用具及盥洗场所。

b 适当的配置图书、资料、录像等教育用品。

c 智力测量和心理测量的用具要整理有序。

名词解释:

抵抗:

转移:

逆转移:

简答

接受、反应、支持和提问

,重点不在于马上解决问题,而应是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第二,注意对问题概要的理解,要发现主诉问题的背后问题,如学生情绪烦躁、觉睡不好、学习搞不好等

时间方面的行为;空间方面的行为;身体语言状况;观察来谈者是否有反复行为、意图行为、接触行为,以及行为和接触的部位、方向

二、面接的中断:

导致中断的原因:

对策:

三、面接的终结:

其标志为:当事人主诉问题基本解决;

当事人主诉问题没有解决,但当事人的情绪得到了根本的解放,有了自我理解,并准备迎接新的生活和体验。

主诉问题是否已解决比较难判断,但是当事人找到了将来的发展方向,这对其以后的生活及心理统合能够起到支撑作用。

3)面接结束后的追踪调查:

,调查的对象,分个人和团体两种

通过电话进行追踪调查,定期询问当事人的发展状况;

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可以通过函寄的方式送达。

第四,对追踪调查结果的灵活运用。

其理论核心是发展的自我成长观。

第二,来谈者的个体内部具有自我成长潜力和自我实现的倾向,心理要引导,而不是破坏;

第二,人格中心接近派(自我心理学认为外界事务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形成“现象的场”,进而规定人的行为。)

第二,在倾听当事人倾诉时,既要倾听其语言,又要观察其非语言行为,如表情、身体特征、姿态特征等等。

第四,解释的顺序一般是,先解释行为类型,再解释行为内涵,更后找出行为原因。

9、行为疗法:

是利用学习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原理解决人的不适应问题,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心理疗法。

10、行为疗法的常用技术:

1)系统脱敏 2)渐进的接近 3)社会技能训练 4)参与造型技术;

12、行为疗法的重点的技法介绍:

,系统脱敏

第二,自律训练法;

第五章 学校心理测量与诊断技术

1、如何选择心里测量量表:

2)效度

3)信度

4)客观性

5)实用性

6)计分的容易性

7)经济性

2、进入心理测量的技术:

(一)测量方法——为使学生感到安心,之前先可以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或者活动;(二)测量时间——学校的话,更好是在上午,

(四)准备工作——测量用纸、工具要备齐,铅笔要多备几支等

3、学校心里诊断要抓住的五大因素:

1)身体的因素

2)智力因素

3)人格、情绪的因素

4)环境的因素

5)体质的因素

4、学习、学业问题的心理测量:

1)智力测量;

2)基础学力测量;

3)学习能力测量;

4)学习不适应的心理测量;

5)性格测量;

5、适应性测量和发展性测量的区别:

目的

特点

适应性测量

对其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诊断

发现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情绪、社会生活、

身体状况的影响

发展性测量

判断有无发展性问题,即

正常的或异常的发展以及

发展停滞或发展退化等

可及早发现,及时进行心理辅导

6、学校适应问题的心理测量内容:

1)性格的适应、欲求测量

2)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测量

3)不安倾向、人际关系的测量

4)行为问题的预测性测量

5)发展性测量

7、比较题:

目的

特点

学习能力测量

通过测量发现经由学校教育、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技能如何

发现部分有心理障碍

或学习困难、厌学、学业不良的儿童

智力测量

发现智力与学习能力的关系以及智力和其他学习技能、适应等方面的关系

发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

因素的关系,确定其非智力因素

性格测量

调查学业不良的原因,

发现有无自卑感或神经质

及不安倾向等

调查学生人格各个侧面的表现

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8、学校压力症:

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受到一种威胁性刺激,想从这种环境中摆脱出来而感到的不快感、恐惧感以及出汗与心跳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状况。

9、弱智或又称智力精神发育迟滞:

10、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的诊断:

LD(上学习困难的一种简称)或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要领:

,因身心发展迟缓或障碍而导致的学习机能障碍。

第二,认知-信息处理过程的机能不全或缺陷。

第四,具体各学科的学习困难表现。

第五,由学习困难而派生出的二次性心理障碍-情绪、行为方面的不适应状况。

11、语言发展障碍的诊断:

语言发展障碍属于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交往中意思交流的障碍。语言是由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构成的“语言环”来表现的。

对常见的儿童语言障碍的诊断如下:

类型:表述性语言障碍

第二类型:接受和表达混合性语言障碍

第四类型:口吃症

第五类型:非定型意思交流障碍。

12、不良行为的诊断:

,学校环境。

第二,社区环境。

第四,T-G性格测量中,社会适应性和情绪安定个项目得分显著低下。

第五,性格特征中极端性、神经质和自我否定的概念明显。

,语言、表情、情绪表现异常。

第二,身体、感觉表现异常。

第四,活动、行为表现异常。

14、不适应:

是指个人与环境不调和,处于生活的危机之中。

就是这一“语言反馈系统”的构造中某个环节出了故障,使这一系统的反应——运动迟缓或受阻,于是产生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特征的语言障碍问题。

16、语言环(语言的反馈系统):

是指通过视觉或听觉器官所接受的语言刺激,从人体神经末梢向中枢神经传送,称之为“输入”,从中枢神经再向神经末梢传送有关命令,并产生语言的表述,称之为“输出”,这两方面构成的语言环,又称之为“语言的反馈系统”。

日记是一种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很重要的方法。

日记的种类分以下几种;

一、个人日记:1)儿童日记;2)中学生日记;3)青春日记。2、3可称为“成长的烦恼”生活记录

二、生活日记:记录日常生活

三、集体日记:以班级为主体,学生之间的轮流执笔,教师也加入其中,或执笔抒怀或红笔批注。

另一种集体日记称为友人组合日记,即两三知己之间的心理感情交流,教师不加入其中。

树木人格测量法、人物画测量法和风景构成描绘测量法。

20、剪贴作品理解测量法(自己看书去理解一下下)

1、学习心理辅导的内涵发展阶段:

阶段,是在30年代前。

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2、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一,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

二,是培养学生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创新的学习能力;

四,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进行心理辅导;

五,及时发现阻碍学习进展的因素

六,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配合日常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诊断性和形成性的评价。

3、创新能力的因素和阻碍:

日本心理学家恩田等认为创造性思考由以下四个因素组成:

流畅性、柔软性、独特性、具体性。

在以上四个因素中,独特性更重要。

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考的培养也由一些阻碍因素,主要有五方面:

,认知上的障碍。

第二,文化上的障碍。

第四,人格上的障碍。

第五,教育上的障碍。

4、学习评价体系:

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评价活动三方面要素构成。

5、诊断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短期的诊断性评价方法,主要分三种:

一是在学习新的知识,新的学科内容时,对学生预备性知识、技能、即先行的学习能力的诊断。

二是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以及对新的学科知识的了解多少,进行事先的确认。

三是对学生学习样式、学习类型进行心理测量

长期的诊断性评价有来两种:

一是,对学生基础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理解能力的诊断评价,其中包括必要的智力测量、标准学习能力测量和学习成绩测量等。

二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情绪、意志等性格特征方面的诊断,以发现学习困难问题产生的结症。

6、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方法有问答法、观察评定法、报告法和作品展示法等。

7、诊断性评价:

是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已具备的必要的学习能力、兴趣、态度,包括已具有的基础知识、技能等各种教学信息,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建立在学生的适应性和能力的基础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教育手段。

8、形成性评价:

9、学习困难:

儿童的学习活动不能达到与其实足年龄相应的教育程度水平,其学业成绩、技能、知识发展受到明显的损害。

1)协助教师要做好学习辅导工作:

,老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学生的智力。

第二,正确评价和认识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第四,积极帮助学生来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五,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第六,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

,对学习动机的辅导。

第二,懂得激励作用。

第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五,对考试焦虑心理的辅导。

11、创造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思考柔软性训练:

1)从固定的思中解放出来;

2)思考方向的变换

第二,创造思维的训练:

1)KJ法

2)NM法

3)等价迁移思考法

12、学习困难儿童的三个次:

次,是缺乏学习的意愿和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敢兴趣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称之为厌学症。

第二次,是学业不振,这类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和动机,由于学习的不适应造成成绩不好,称之为恐学症。

学习障碍(LD)学生智力在弱智边缘,且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平衡,这与中枢神经机能异常有

指有学习欲望,但学业成绩不高,常常处于受挫状态,由此引起的学习自信心丧失。

14、学习障碍:

听、说、读、写、思考和计算等能力方面有缺陷,特别是在语言方面的表达,写作、理解和使用上,以及在心理上有一项或数项明确障碍的儿童。

1)学科辅导;2)生活辅导;3)心理辅导;

16、学习障碍的诊断和辅导:

诊断的次有三:

次,是进行行为观察和心理测量。

第二次,是根据具体案例进行个别、特殊的学习能力诊断,对学习障碍的类型进行识别。

措施——

,是针对学习障碍儿童的特别教材、教学用具的开发;

第二,在读写、计算、认知等具体的各个学科中,设计特别的学习课程

第四,要对学习障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治疗,改善他们的大脑反应机能

第五,开发学习障碍儿童的潜在学习能力。

1、学校压力症:

儿童、青少年在日常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受到一种威胁性刺激,想从这种环境中摆脱出来而感到的不快感、恐惧感以及出汗与心跳数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反应状况叫学校压力症。

2、学习不适应问题的类型和表现

主要表现为两大类:

兴奋型和抑制型。

兴奋型以学习或考试焦虑症为主;抑制型以厌学症为主。两种状态对学生身心健康都会造成损害。

3、考试焦虑症:

是一种特定的对学习紧张、不安、担忧的心理压力反应它集中表现为对考试情境的一种类似神经症性的紧张、担忧的反应,主要起源于日常学习过程中对学目标把握不大因而缺乏自信,使学习的动机和心理受到威胁和抑制。

4、对学生不适应问题的心理辅导:

对学生学习不适应问题中的厌学症、缺乏学习动机、忧郁、有无力感的儿童、青少年的辅导方法如下:

首先,要早期发现问题。

其次,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功感,多鼓励、少批评,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再次,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分小步子、小阶段地完成学习目标。

更后,调整学习环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来改善。

5、问题行为:

在临床心理学上也称为行为障碍,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那些妨碍人格的良性形成、学习能力的正常发展、身心健康成长,或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某种麻烦的行为。

6、问题行为的分类:

美国,五类:

,学校学习不适应状态

第二,人际关系不良

第四,身心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无力感、抑郁和痛苦感

第五,与学校压力症有关的身心症状

我国心理学家将行为问题分类分为四类:

日本将此问题行为分为两类:反社会倾向的行为和神经倾向的行为

7、学校心理学研究人员对问题行为的认识:

五种认识——

,问题行为的“麻烦观”;

第二,问题行为的“异常观”;

第四,问题行为的“错误学习说”;

第五,问题行为的“发展课题说”

8、对问题行为的矫治:

2)自我概念、自我认知的改变;

3)培养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强化脆弱的人格;

4)适应行为的再学习;

5)发展的、预防的矫治。

9、对问题行为的辅导——06年简答

1)倾听、接受、共感的理解;

2)感情的净化、明确化;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制定新的适应性的行为目标

10、对考试焦虑现象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方法。08年的简答略

11、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处理学校压力症时要注意的事项:

第二,当学生身心不适应,出现压力症状,应让他们到学校卫生“避难”,或回家休息,教师不要在精神上过分激励、促使学生奋发努力,即“逼得太紧”。

第八章 学校精神卫生与心理临床

1、“情绪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情绪障碍——自我身体以及心理存在方面受到威胁,而急剧地引起心理、身体方面的动荡、混乱的状态,其主要表现为愤怒、恐惧、喜悦、爱情、悲伤、厌恶等情绪活动,所谓障碍就是指感情、情绪这些活动的混乱摩擦而引起的行为异常。

主要类型:

1)吸烟、酗酒;

2)神经性摄食障碍

3)偷窃行为

4)吸毒和药物依赖

2、神经症的主要类型:

1)不安神经症;

2)小儿歇斯底里症;

3)恐怖症;

4)强迫症;

3、“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和类型:

1)破瓜型;

2)紧张型;

3)妄想型;

,早期危机介入。

第二,发现当事人有自杀心里念头时,心理辅导教师不能遵循保守秘密义务,要及时通知家庭。社会和各方面、协调做好转化工作。

第四,及早对其生活环境做出调整,尽量消除不理因素,降低当事人的情绪压力。

第五,可给当事人几个随时可以拨打的电话码,便于紧急时联系。

5、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早期发现后应立即进行精神治疗。

6、自杀心理分析:

第二,唯求一死的反面是希望被救助,但被救助的道如被堵住、封闭,则当事人孤独感会更加强烈,易产生自杀行为。

1、青春期危机的概念:

从心理学上看,在整个精神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阶段发展为了另一个新的精神阶段过渡的中间期。在这个过渡的中间期里,旧有的精神体系缺乏其解决问 题的有效性,而新的精神体系尚未完全构成,因而处于一种危险的不安全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中,个体的成长、成熟会遇到各种困难,也是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应问 题和障碍容易出现的时期。

2、生的心理特征:

,价值观的多样化。

现代生对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或意识形态倾倒的状况已经少见了,他们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判断和对现实的体验,从中形成自我价值取向。

第二,对人际关系的敏感;

但人有时候必须通过苦恼、不安、痛苦,通过克服深刻的心理危机才能成长起来,才能将自我的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次。

3、生活的几种主要不适应问题:

两个问题:

,学生无力症候群;

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副业化倾向”

另一种是神经性冷漠症

第二,新入学症侯群

4、生的精神卫生问题:

1)身心不适应问题;

2)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

3)神经症;

4)精神分裂症;

5)躁狂——抑郁症;

6)自杀。

中立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形式:

1)个人心理面接;2)并行心理面接;3)协同心理面接;

2、亲子关系的概念和特点:07年简答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法定的血缘关系,同时也是指父母如何养育、对待子女,反过来又是如何对待、认识父母的这样一种互助的社会人际关系。

特点:一是互动性,即亲子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向前发展的;

二是阶段性,亲子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的发展又是具有阶段性的。

,儿童、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发展,在家庭生活中的适应问题等。

第二,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

第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4、亲子关系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保姆林德的父母教育四维度:

,父母控制性维度。

第二,成熟性要求维度;

第四,支持性维度;

后来,他把亲子关系划分为四个类型:

1)权威型:高控制、高反应;

2)专制型:高控制、低反应;

3)宽容型:低控制、高反应;

4)放任型:低控制、低反应;

日本心理学家户川行男、品川不二郎等提出十类:

一、拒绝亲子关系:1)消极的拒绝型2)积极的拒绝型

二、支配的亲子关系:1)权威型2)野心型

三、过保护的亲子关系:1)干涉型2)不安型

四、服从的亲子关系: 1)溺爱型2)盲从型

五、矛盾、不一致的亲子关系:1)矛盾型2)不一致型

5、家庭类型与儿童不适应问题的关系:

,拒绝型的亲子关系;

在集体生活中攻击性强,逆反性、反抗性大,在学校中欺负别的学生的可能性大;

不合群,性格孤立,有自卑感;

对其今后智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过保护型的亲子关系;

会使儿童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性格表现教幼稚,不安度较高;

在集体生活中不适应,责任心不强,创造性不够;

身体往往比较虚弱。

性格混乱或性格内向,情绪消沉、易冲动,承受挫折能力差,在青春期中一旦遭受严重的心理挫折、失败,厌生、产生自杀的可能性大;

在集体生活中看到弱者,非常傲慢;看到强者,有非常卑屈,有吃软怕硬,或神经症性格倾向。

第四,矛盾型的亲子关系;

易使性格外向的儿童说谎,言行不一,易产生不良的社会行为;

而使性格内向的儿童猜疑心较强,有恐怖感对人有一种不信任感,对父母采取两面派手段;

第五,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

使儿童比较自私,自我中心强,没有责任心,产生强烈的攻击行为;

情绪不稳定,猜疑心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性心理异常或在青少年期出现性的问题比较多。

更后,需要重要提到的是:亲子关系不仅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而且对父母的身心状态和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名词解释:

1、拒绝的亲子关系:

是指父母在子女的教养在感情上或态度上表现出拒绝倾向。

2、支配的亲子关系:

是指父母对孩子支配过头,把孩子当成父母的所有物,想用绝对权力去统治子女。

3、过保护的亲子关系:

指为孩子担心、不安、恐怖,经常想用过份的保护去消除这种不安感情。

4、服从的亲子关系;

指对孩子的要求和意见,不管是什么都无条件接受,并以此感到满足的父母。

5、矛盾、不一致的亲子关系;

指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前后矛盾或父母之间的教育态度不一致。

6、安全型依恋:

是指子女和父母相互信赖、相互依赖,亲密性强,标致着父母有安全感,子女也有安全感,属健康型依恋。

7、回避型依恋;

因害怕失去社会某种依存对象或避免感情不安,而采取的亲子依恋来补偿内心感情的失落等。

8、反抗型依恋;

子女对父母有敌意、不安、想自立,又不能脱离父母影响,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存在强烈的矛盾感,是一种不良依恋。

9、混乱型依恋;

表现在自我对他人交往沟通极其消极,对父母一方依恋特别强烈,具有焦虑、不安情绪。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1

二、亲子关系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2

亲子关系生辅导员师生关系童年是孩子塑造人格,健全身心的黄金时期。父母是孩子的位老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的心灵成长与个人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将让孩子受益一生。则是学生由未成年人过渡到成年人,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阶段,辅导员是生进入这个人生新阶段后的位老师,同时也是与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对象之一,对学生生涯的指导和职业发展上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

除了作用上的相似性,家长对孩子所承担的责任,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存在相似性,他们都肩负着既要管理又要教育的双重任务。本文将从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来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员应如何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人的一生有4个重要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更值得珍惜的人的关系,即亲密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譬如友谊与事业;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一个人若想拥有和谐的人生,那么这4个关系都需要做到和谐。但是,亲密关系是关。

亲子关系,是一个人更初建立的亲密关系,是人格形成的基石,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与一个人的心灵成长,乃至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若能与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帮助孩子通过做自己,从而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更大程度的成长,将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内心,也有利于他与外在世界建立和谐的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充满冲突,那么孩子的内心和外部世界也会存在冲突。

众所周知,国内的家庭在亲子关系中更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溺爱。溺爱表面上是对孩子的重视与关爱,实际上是对孩子真实感受的视而不见,也剥夺了孩子实现自我的权利。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决定的人,不会懂得什么是责任,也不会勇于追求,这种培育显然是失败的。

另一个容易步入的误区就是管教上“动用权力”。国内有句俗话叫做“不打不成才”,这充分显示出国内上一辈家长在子女管制教面的权力意识。他们认为,在家里父母作为成年人,他们就是权威,他们说的话,制定的规则,子女必须听从遵守,甚至通过暴力来树立威信。然而,在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中,家长只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建议和命令孩子的行为和选择,或者直接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关系模式,不利于今后平等地建立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的特点

初入的新生对于什么是,学什么,怎么学等基本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即便通过影视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渠道有所听闻,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他们就如同新生的婴儿,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角色有着十足的好奇,在这个探索与适应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与观念,将影响学生对整个阶段的选择,而阶段的行为养成又将对其毕业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个孩子的家长,要通过对学生各个阶段的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全面的发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独立学院是21世纪出现的新的高等教育主体,作为处于探索阶段的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质量的好坏,学校的声誉和社会评价,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如何稳定办学、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取得办学成果是校方更为重视的环节,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以此为依照。所以,独立学院辅导员与学生的存在着教育、管理、服务三重关系,这三者的比重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比例,否则师生关系就会出现失衡与异化,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

三、独立学院辅导员师生关系建立的建议

正如亲子关系中家长更需要避免出现的问题就是包办孩子应该自己处理的事务,放任孩子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以粗暴的方式控制孩子的自由,那么对于生而言,不论他本身的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何,他首先需要的是靠自己去感知,如果被动地被剥夺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不会认为是自己在上,也不会去探究自己上的意义和目的,那么辅导员、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了单方面的教导与教授,而不是双方互动的教学关系。因此,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学生初进校起,辅导员就应树立学生独立解决的问题的意识,避免保姆式的服务,否则学生就如同被溺爱的孩子,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责任感。

第二,要通过摔打教育与信任教育,教导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非因为害怕学生无法胜任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始终采用帮带的方式扶着学生走过四年,这对于处于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危害等同于在童年阶段被父母娇惯的孩子,面对毕业后更多的困难和危机,他们将无所适从。

第四,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与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制度,明确岗位分工,强化辅导员作为教师的教育职能,减少不必要的后勤服务工作,为辅导员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3

[关键词]亲职教育 亲职辅导 社会工作 未来发展

目前针对父母担任亲职角色的教育正日渐受到关注,而亲职辅导把此关注落实到具体的操作面。虽然国内已有不少机构在尝试家庭领域的亲职辅导,但专注水准还是参差不一。本文针对参与人数、参与形式的不同,从个别辅导、亲职小组与亲职团体三个面论述亲职辅导的专注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个别辅导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因此,有效的亲职辅导应该既面向全体,又面向个人,以突出其针对性。亲职辅导主要是对父母亲提供关于如何为人父母的教育与帮助,因而涉及的是每一个家庭自身内部的情况。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孩子们的问题也各异,同时,考虑家长自身的个性特点等综合因素,一些专门化的个别辅导非常必要。

一般来说,亲职问题较复杂或子女有较严重行为、心理偏差的家庭,需要较多的时间来探讨家庭内部的结构、互动形式与问题成因等,而家长与孩子对问题的认识及其行为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个别辅导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较适合的方法。还有的案例涉及到家庭的秘密或隐私,不希望被家庭外的人知道,家长也会要求个别辅导。

此外,有的问题还涉及家庭自身的内幕。国内社会有其自身的传统,强调“家丑不可外扬”。因此,一些家庭出现亲子关系问题与孩子行为问题时,往往不愿意外人知道,若来求助,家长们更希望得到个别辅导。

所以,个别辅导在国内家长教育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当代这个日益竞争的社会,孩子与家长都承受较大压力,而城孩子生活空间与学习环境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孩子出现身心问题的比例正呈上升的趋势。家长一方面

非常关注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却缺乏科学的方法、技巧,因而存在较多的个别辅导需求。

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亲职辅导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作为家庭社会工作的个别辅导,其实是个案社会工作在亲职辅导方面的具体运用,它遵循个案工作的个别化、接纳、承认、同情关怀、非评判、案主自决、保密性七原则,运用个案工作特有的面对面会谈、家庭访视、个案记录等方法,对家长进行帮助。其典型特征是一对一,即以一个家长或一个家庭的家长为对象,由家庭社会工作者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与家长一起解决问题,针对家长与家庭的自身情况提供的个别化服务。

二、家长自助小组

家长自助小组在国外是一种较普遍的亲职教育团体,它可由学校、幼儿园、发动,比如一些公立学校设立的家长会,儿童组织的患儿家长自助小组等。也可由社会工作机构或相似性质的社团组织成立,比如家庭服务中心的家长自助小组。这些自助小组是一种较好的亲职辅导形式,它体现了自愿、互助与自我成长的精神,对参与的家长具有很好的效用。

阿尔弗里•卡茨和尤金•本德(Alfreel Katz&Eugene Bender)对自助小组提出了综合的定义:自助小组是自愿形成的,小组形成是为了互相帮助和完成特定的目标。小组通常由同伴组成,他们结合在一起是为了互相帮助以满足共同的需求、克服通常的障碍或生活迷失问题和产生希望。这些小组的发起者和成员感觉到,借助或通过现有的制度无法或不可能实现他们的愿望。自助小组强调面对面的互动和作为组员的个人责任的承诺。他们常常提供物质和情绪上的支持。他们常常是“原因”取向的。并且传播理想或价值,藉此,成员们可能获得对个人人格同一性的深刻意识。

可见,与一般的小组不同,自助小组具有自觉、自愿的性质,是小组成员的互相学习、互相扶持。这样形式的小组无疑可以给家长更多的赋权,使他们倾向于感到自身权力与效能的增加。因为,每一个家长在自助小组中都是参与的主体,都有其贡献。因此,家长们所获得的帮助来自于他们自身,而非外部的教育权威或专注社会工作者。其实,人们接受来自外部的帮助时,较易形成依赖心理,从而放弃自我的努力。而在自助小组中,家长们得到授权,这有助于家长产生改变的动机,提高个人成长能力、助人能力,较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家长自助小组中,家庭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一种是经济人的角色,即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是把有需要的家长与适宜的自助小组联系起来,让需求与资源结合,既可满足家长的需求,又可以完善资源的组合。另一种是引导者的角色,既社会工作者作为参与者进入小组,在小组中运用自身的专注特点,引导小组顺利地发展,帮助组员通过互助而获得心理奖赏,感到愉悦与有价值,同时也解决自身的问题。

依据家长自身的特点,社会工作者在组建家长自助小组时,可以采用分类辅导的形式。这种分类辅导是一种新型的亲职辅导方式,一般的亲职辅导通常是针对所有家长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而分类辅导则是为了解决部分家长所面对的特有类型的问题,其优点在于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比如针对离异家庭、受虐家庭或亲子沟通有障碍的家庭,社会工作者开展相应的专门小组。在这样的小组中,参加的家长都面对某一特定问题,彼此能感同身受,又能各自的经验心得,每一个人既是“受助者”,也是“助人者”,从而扩展辅导的效果。

在组建分类辅导小组时,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同质性原则。即小组成员一般具有相同问题以利于小组成员在讨论中产生同感,从而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2、目的性原则。即家长对该小组辅导的目的很清楚。

3、自愿性原则。即参不参加、以及内心世界与组员与否皆为志愿。

4、保密原则。即参加小组活动的任何家长与社会工作者必须对组员的隐私给予保密。

5、民主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民主性原则要求在操作技巧上培训者淡化“领导”角色,减少价值判断,尊重每一位家长,并参与团体的活动和讨论,创造真诚、尊重、温暖、信任的气氛,在谈话中采取不批评、不指责、不干涉的方式鼓励家长开放自我,坦诚地和其它家长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引导性原则要求家庭社会工作者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家长思考,关注团体内的交流与各种反应,注意对家长适时的启发、引导。

在引导时,家庭社会工作者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教训家长而是开导家长;不是替家长决策而是帮家长决策;不是强化家长对辅导者的依赖而是增进家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自助小组作为小组工作方法之一,有其特殊的对象,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方式、方法上运用小组讨论、情景体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并鼓励家长“活学活用”,以丰富辅导的手段,增加辅导效果。

三、亲子互动团体

良好的亲子互动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给子女提供安全感、归属感与情绪、心理的支持,还可以及时、有效的传递对子女有用的信息,帮助子女顺利适应社会。反之,不当的亲子互动则会破坏亲子关系,在子女的身心发展上产生负面影响,带来一系列的行为心理问题。比如儿童分离焦虑、青少年离家出走等,往往都源于不当的亲子互动。

当前亲子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特点。

1、互动角色呈现中心―边缘的格局。在父母与子女互动的过程中,父母处于中心、主导、控制地位,子女处于边缘、被动、依赖地位,形成不对等的两极。通常“中心”居高临下,以自己的方式主观地审视“边缘”的境况,强制性地输出“中心”的指令,根本不用顾虑“边缘”的现实状况,使“边缘”沦为客体,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中心的意志。

2、互动内容狭窄化。许多国内的家长在亲子互动中,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国内现行的高考制度,要考上好的,仍然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许多的家庭都以学习成绩为更高指标。尤其面临中考、高考的阶段,学校是大考、小考不断。家长孩子谈话的内容也无非是成绩与分数,此外的话题都要靠边站。所以,彼此的沟通内容单一而狭窄,不能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多元需要,造成青少年心理压抑和痛苦的情感体验。

3、互动方式上重“言传”,轻“身教”;重惩罚,轻奖励。父母是青少年心目中更初的偶像,是他们的任启蒙老师,父母的思想、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都会对成长中的青少年产生重要影响。马卡连柯曾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向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向别人说话,怎样讨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父母亲来说,应清醒地意识到自身角色的示范性。在“言教”的同时,更多地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女树立榜样。遗憾的是,现在有很多父母只是重“言传”,轻“身教”。

4、互动频率较低。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规范的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远大生活目标的树立,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亲情鼓励与支持。由于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父母因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来搭理孩子,亲子互动频率较低,不能适应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也易致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陌生感。

针对这些亲子互动出现问题的家庭,亲子互动团体是一种有效的干预。因为这些家庭的问题常常不是短期形成的,家庭内部往往会缺乏足够的资源去改变现在的僵局。家庭社会工作者介入期间,带领家长孩子参加专门设计的团体,能较好地弥补家庭内部资源的不足,同时通过示范、团体的互动与亲身的实践,有效地帮助每一个参与的家庭,使亲子关系与互动获得良性的改善。

相对于自助小组来说,亲子互动团体的成员人数往往会更多些,而活动的形式也相应更少私密性,更多的体验性。这种亲子互动团体也可以分为两大类。

类以预防性、发展性为主,参与这种团体的家庭亲子冲突不大,所设计的内容可以是一些体验性的活动,人数多些也没有关系。比如,组织家长参与“亲子踏青、情意浓浓”活动,以及父母和孩子共同参加的“趣味运动会”等。此类活动的举行不但增进了亲子关系,也丰富并愉悦了闲暇生活。在家庭关系日益疏松的今天,其积极作用尤为明显。

第二类以治疗性、康复性为主,参与这种团体的家庭亲子互动不良,子女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此类的团体设计主题更有针对性,其形式也较为正式,人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互动效果。家庭社会工作者需要注意建立安全而坦诚的情境,在家庭中注入需要的治疗性元素,如:关爱、接纳、倾听、同理、尊重、理解、子女身心发展的相应知识、沟通技巧等。

参考文献:

[2]马德峰。亲子互动的现状及问题[J]。社会,2003,(7):45-46、

[3]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著,晏凤鸣译。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M]。北京:国内人民出版社,2005.166、

[4]张莉萍。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家庭社会工作的示范[J]。华东理工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4

〔关键词〕青少年;厌学;心理辅导;微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671-2684(2012)24-0007-04

学生厌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难题。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在坚持不懈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影响厌学学生心理成长的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入手,探讨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

一、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的周围环境虽不会更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既可能成为资源,也可能成为冲突和压力的来源。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是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积极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和谐组织系统,从而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减少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笔者结合厌学学生的实际,认为辅导操作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辅导教师,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络被许多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但有许多学校的这个机制仍处于形式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的话题。这样,势必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因碍于面子,主动放弃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应学会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也许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闪光点。其次,教师应利用家校沟通平台,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也关注其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既有家校之间关于青少年情况的交流,也有亲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

(二)辅导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亲师关系

青少年儿童讨厌学习,产生厌学行为,这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厌学儿童基本都是在专制型、忽视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决定儿童主要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儿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者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七个维度调查440名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母亲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得分较高,在“民主”和“忽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达较高程度;过分关心孩子,迁就依从孩子过分要求的溺爱倾向较为突出。儿童年龄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响,母亲对儿童的惩罚与成就要求随儿童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必须纠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转变自身的不良教养方式。不管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加强情感交流。权威型养育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更费时费力的方式,但是也是更有效的养育方式。

(三)辅导同伴,形成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

(四)辅导学生本人,进行矫正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厌学学生的辅导更终还得落实到当事人身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辅导心理,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2、 补习功课,教会学习方法,缩小学习差距

在学校情境中,厌学群体中大多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厌学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因为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所以说厌学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可以矫正的。其中,补习落下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更适宜的方式,是把学习辅导的重点放在认知而非动机方面,依靠优良的学业成就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厌学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逐推进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包括学习计划与步骤的制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知识记忆的方法、辞典与参考书籍的利用方式、复习预习的方法、考试和答题的对策等。根据笔者与合作者的长期调研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让他们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习成绩才会稳步提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缩小了,厌学学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情绪才会逐步缓解。

3、训练自信,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

学校心理学家德夏姆(Decharms,R。)认为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为和自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长有所认知。厌学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产生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是他们在学校里多次遭受失败体验后,为了自尊心免遭进一步威胁的具体表现。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来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必须训练自信,以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对于厌学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首先可以运用埃里斯(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在教师、家长、同伴等共同营造的和谐微生态环境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维持在合理恰当的水平上。

二、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一)能发挥心理辅导者熟悉微系统环境的优势

(二)能发挥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优势

(三)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以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个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关注辅导系统中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来讨论系统中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不仅仅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既将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导背景,也将其作为辅导的对象。学校心理辅导者让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和教师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构成一个辅导的系统,共同为辅导过程提供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儿童问题的解决。辅导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合作不仅局限于辅导者与学生之间,还涉及辅导者与父母、辅导者与教师、父母与教师之间,并力图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辅导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趋势,本文提出的辅导模式符合这一趋势,能推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与沟通,会让家长使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会花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教师也能从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辅导活动中获益,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会心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3,303、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亲和力;辅导员

一、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提高亲和力

亲和力的形成取决于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态度。作为辅导员,更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有发自内心的职业道德义务和强烈的责任感,努力达到师德水准高境界,要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待教育,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接受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注重用一些人性化的理念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增强亲和力。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能把更新观点、先进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辅导员所具备的品德、智力以及对事业的忠诚与认真负责等品质“折服”,而不是对拥有的某种权利“傲服”,树立自己良好的威信。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和蔼可亲,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用所产生的个人影响力来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所以,作为辅导员,要不断地学习,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亲和力。只有这样,你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

二、关爱加深亲和力

关爱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这说明了爱是相互的,你去真心关爱学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了学生,学生就会从情感上给以回报。这种回报是高尚的、真心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思想情况及成长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当学生体会到这种关爱时,就会大大缩短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感,就会乐意向老师坦露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能唤起并坚定学生对生活、对人生更乐观、更积极的态度和信心,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情感的培养。班级中的后进学生和困难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无私的关爱和帮助。辅导员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爱心去开启他们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他们对学习和前途的信心。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做到爱在细微中,更要善于宽容和鼓励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学生不仅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更深深理解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是多么有意义。有了关爱,无形中加深了辅导员的亲和力。

三、语言沟通艺术充满亲和力

托尔斯泰曾说:“在人的大脑里好像有成千上万个,也许还是成万个键子,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在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来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者头脑里回响起来。”托尔斯泰道出了语言沟通艺术的重要。语言是一门艺术,是辅导员亲和力的重要标志,对开启学生心灵,对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试想,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辅导员的语言毫无章法,干瘪无趣,缺乏情感,学生必然会提不起兴趣来听,甚至觉得唠叨多事。语言交谈要有它独有的风韵格调,语调应力求抑扬顿挫,节奏应讲究舒缓有致,态度应做到亲切自然,情感应力争真诚饱满。只有这样,才是充满魅力的交流沟通,它会像一块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并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了作用,使学生豁然开朗。平时用几句幽默的话就引得学生开怀大笑,交谈的双方不再拘束,紧张的气氛变得平和。试想一个咄咄逼人,沾沾自喜,盛气凌人,洋洋得意的辅导员又怎会有很好的亲和力呢?又如何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语言也是一种载体,是情感交流的载体,通过语言交流可以传递情感,交流感情。语言交谈艺术是情感传递的桥梁,是散发亲和力的重要表现方式。

四、微笑体现亲和力

无论是在私人场合还是在职业场合,微笑都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结合点,它标志着兴趣,传达了关怀和关心。辅导员看到自己的学生和师生发生矛盾时,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这时如果能运用微笑策略,就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它可以缓和矛盾,改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特别是在找学生“兴师问罪”之时,如果此时你满脸怒色、杀气腾腾,学生立刻就会提高戒心、顾虑重重,加重敌对情绪,使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其结果往往使矛盾激化,师生关系紧张,收不到教学的效果。但此时教师若能克制自己,努力在脸上呈现出一缕和善友好的微笑,就会使学生戒心冰释,顾虑解除,减轻敌意进而被感化。由于这时候辅导员面部的微笑对自己愤怒的心态产生了抑制和改变作用,因而就能使处于盛怒的大脑冷静下来,恢复理智,从而避免由于感情冲动而导致出现过激的言行,更终变唇枪舌剑为和风细雨,化干戈为玉帛,使矛盾得以顺利解决,为顺利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由于国内的教育传统强调“师道尊严”,因此许多辅导员多喜欢板着面孔,不苟言笑,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事实上,过于严肃的辅导员即便得到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敬畏”,而非“敬爱”,完全失去了亲和力。辅导员应当依赖自己的学识,精妙的语言艺术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赖,应当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面容来缩短师生距离,融洽师生感情。因为你面对的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沟通。所以,老师的“微笑效应”是“愉快谈话”的基础,是体现亲和力的更好表现。本人在平时与学生接触中,就注意运用好微笑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启迪学生的睿智。当学生取得成功时,用微笑给他以鞭策和鼓励;当学生学习暂时遇到困难时,要用微笑激起他克服困难;当学生有时犯了错误,也用微笑给学生以理解和期待。把微笑带进宿舍、把微笑带进教、把微笑带进校园,把微笑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平等提升亲和力

辅导员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通过这种调节,可以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将辅导员工作做得更好。辅导员工作的首要目的,是要让大家都明白正确的道理,妥善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辅导员工作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过程,是梳理人际关系的过程,这中间就存在一个相互理解的问题。因此,在工作中,辅导员应采取平等的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亲和力,这可以艺术性地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平等态度,首先体现在不居高临下,体现在相互尊重,还体现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不强词夺理,不以势压人。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某些问题平等沟通,达成共识。否则,就会造成压而不服的局面,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还有可能造成新的问题,甚至激化矛盾。

平等态度,还体现在辅导员态度的与人为善,和颜悦色。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大家,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如果在工作过程中,盛气凌人,疾言厉色,以大压小,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激化问题,制造新问题。即使对一些思想不正确,行为有不妥的同学,也应抱着一种善意和宽容的态度,细致耐心地做好思想说服教育工作。这种宽容产生的亲和力,在辅导员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凯。“亲和力”的作用及实施途径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学报,2009(7)。

[2]王祁。辅导员工作中亲和力的重要性[J]。教育园地,2009(7)。

[3]邱海锋。增强高校辅导员亲和力的径选择[J]。沈阳建筑

学报,2009(10)。

[4]李云玲,李永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初探[J]。淮南职业技术学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6

一、一般资料

蒙蒙现在已经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了,他现在更主要的问题是亲子关系紧张,性格狂妄自大。父母在教育蒙蒙的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父亲是个严厉的人,对自己和孩子要求完美,每当蒙蒙犯错误,父亲总是很生气,声色俱厉地训斥蒙蒙。而母亲则溺爱蒙蒙,对蒙蒙的要求言听计从,父亲每次批评蒙蒙的时候,母亲总是护着他,告诉他:“别听你爸的。”并将矛头直指父亲。每当此时,父亲就无话可说,无奈之下只好偃旗息鼓了。长此以往,父亲在蒙蒙心目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无论父亲批评他什么,他都左耳进,右耳出,视父亲的话如过眼云烟。有时情急之下,还会向母亲发出SOS。在学校他总是很骄横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经常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难。老师批评他,他会非常不服气,甚至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他认为自己是更优秀的,没有人比自己强,自己是更了不起的人。一个过去乖巧可爱的孩子为何变成了这个样子呢?

二、原因分析

蒙蒙缘何成了让大家头疼的问题少年?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态度不一致,导致蒙蒙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一方作为挡箭牌。二是老师教育方法不当。老师在蒙蒙犯错误时处理方法欠妥当——当众点名批评,这样不仅使师生矛盾恶化,而且加强了蒙蒙的逆反心理。三是青春期的少年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往往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志的发展先于认知的发展。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部分青少年从内心开始不愿再接受家长和老师无处不在的教导,他们认为这是教育小孩子的办法,已经不再适合长大的自己。

三、辅导过程

1、 次辅导

辅导目标:深入了解蒙蒙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了解自身问题的根源。

2、 第二次辅导

辅导目标:加强蒙蒙的自我心理和行为调节能力,引导他走出以往的认知误区。

辅导方法:指出他的错误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具体操作:指出,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和价值批判的能力;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好,一些人可能变得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甚至为了突出自己与权威进行无理顶撞,误入歧途。蒙蒙很聪明,不盲从和迷信成人的观点,这是对的,但同时一定要学会慎思,反对一定要有反对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一定要符合道德的准则和公认的规范,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自我标榜。

结果反馈:蒙蒙在辅导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沉默,这表示他正在努力作自我反思。为其布置了家庭作业,引导其思考哪些逆反行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哪些逆反行为是消极的;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认知。

辅导目标:改善其家庭教育环境,消除蒙蒙与家长的对立心理。

辅导方法:与蒙蒙的家长进行沟通,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让孩子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具体操作:首先向家长说明造成蒙蒙目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原因,然后向家长介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应采取哪些教育对策,从而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提醒家长要多和孩子接触,了解孩子近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通过家庭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缓解其逆反情绪。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教育方式要一致。

结果反馈:家长十分配合,尽力为蒙蒙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父亲经常与他一起运动、谈心;母亲在父亲批评孩子时也不再当面阻止等。通过电话访谈,及时了解了蒙蒙在家中的表现,同时也向家长反馈蒙蒙在学校的一些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4、 第四次辅导

辅导目标:与科任教师沟通,缓解蒙蒙与老师之间的紧张关系。

辅导方法:改善其外在环境,让教师也加入到蒙蒙的心理辅导中。

辅导具体操作: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让其了解像蒙蒙这类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建议教师避免直接批评,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可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课后与他个别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改正。

结果反馈:由于教师不再对其进行公开批评,蒙蒙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尊重,在与老师的亲切沟通过程中,对自己之前对老师的鲁莽顶撞行为感到羞愧。同时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渐渐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以及同学的支持和尊重。

四、辅导反思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生 情绪调节 团体辅导

随着生恋爱现象的低龄化和普遍性,恋爱问题已成为许多生困扰之一,有的生因为恋爱问题而陷入痛苦之中,因而荒废学业,个别学生甚至采取极端方式结束生命。本研究整合恋爱关系的相关理论,结合生恋爱心理特点设计团体辅导方案,以期培养生正确的两性关系,提高其异往能力,提高恋爱信心以及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

依据马斯洛需要次理论、恋爱心理学理论、罗杰斯人际关系理论和坎布贝尔爱情发展阶段理论设计,从认知、发生、发展到结束的心理发展过程,设计出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依次包括“知己知彼”、“爱的艺术”、“相处之道”、和“爱的成长”组成的生两性关系团体辅导方案。

一、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一)方案实施的设计

3、工具

(1)自编团体辅导手册。昆明理工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与云南师范心理系部分研究生组成研究小组,设计了以调节两性关系为主的系列团体辅导方案,共4次方案。建立了“玫瑰之旅――爱的正能量”工作坊。

(2)自编团体辅导活动评估表。由研究小组讨论共同设计和编制了对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评估表,包括客观评分部分和主观评价部分。问题主要涉及对该次团体辅导的满意程度,自己的参与程度,在辅导中的收获,关注点,自己的发展等方面。评估在每次团体辅导后进行。

(3)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Fraley等编制了包含焦虑(担心自己被拒绝和被抛弃-自我模型)和回避(不喜欢与他人亲密,不喜欢依赖他人-他人模型)两个分量表的ECR-R。问卷采用7级评分,取项目的平均分。

二、恋爱关系团体辅导效果

1、被试前测总体情况

在进行团体辅导之前对所有被试进行了前测,使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QR对被试的情绪状态进行测量,下表是被试在EQR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到,被试的前后测得分,不仅在总分上达到了显著的差异水平,在各分量表上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水平。这说明被试在参与团体辅导之前和之后两性关系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在两性关系的消极方面如惧怕维度和冷淡维度上被试的分数都有所降低,可以初步推测本研究的团体辅导对被试的情绪调节是有效的。

三、讨论

参考文献: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篇8

一、提升家长意识,重视教育宣传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早教”一词在我国社会大众中已经不再陌生。大部分家长在孩子出生后都会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早教工作,并且部分家长还会参加一些亲子教育辅导机构,希望通过学习现代专注的早教知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启蒙与培养。但是随着现代幼儿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家长在对孩子的早教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那就是忽视了自己在孩子早教中的重要性,盲目照搬书本上的早教经验,并且将早教内容主要放在了提升孩子的知识掌握程度上,使得0~3岁的幼儿在身心发展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弥补这一问题,在今后的早教辅导工作中,有关早教机构应改变原有被动的辅助模式,不仅要提供亲子园给一些家长进行亲子互动活动。同时,有关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应注重对家长思想的修正与引导。首先,早教辅导机构应该积极与家长建立稳定的沟通关系,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指出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早教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让家长对自身的不足产生认识。其次,早教辅导机构还应重视亲子教育的宣传工作。让家长对亲子教育的内容有所了解,明白与幼儿进行互动的重要性,进而让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亲子教育中。

二、活动,引导家长参与

0~3岁的儿童一般还没有达到进入幼儿园的年龄,因此想要借助社会的力量促进家长与幼儿的互动,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实际的生活中,一些幼儿早教辅导机构以及社区单位等应肩负起一定的责任。就家长与幼儿进行互动而言,其形式有很多种,而通过研究证明,经常性地进行群体性亲子互动活动,更容易对幼儿心理进行正向引导,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一些幼儿早教辅导机构以及社区单位应积极为幼儿与家长创造出更多亲子互动的机会。通常早教辅导机构会建议父母双方在空闲的时候带领幼儿到辅导机构的亲子园去进行亲子活动,这样可以让尽可能多的家庭聚集在一起,进行集体性活动。

三、注重家校沟通,听取家长意见

综上所述,亲子教育已经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因此我国早教辅导机构在对0~3岁儿童教育进行研究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对家长的作用给予一定重视,积极地组织家长与幼儿进行良性互动,以此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进行有效促进。

一、引言

二、人本主义心理理论与“价值中立”

(一)以功能干预为主,内容干预为辅

(二)价值干预方法适当、力度适中

(三)设身处地的理解,无条件地积极关注

(四)做科学家型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3、郑雪。人格心理学[M]。安康出版社,200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生因心理素质、挫折承受能力等诸方面的差异,遭遇失恋后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良情绪反映及心理失衡现象。其失恋后的挫折感受和不良情绪反应与失恋者的性格、童年期与父母依恋关系的好坏、恋爱时间的长短及恋爱关系的深浅程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于绝大部分遭遇失恋生来说,他们能正视和接受现实,平稳度过失恋后的心理波动期,然而也有些失恋学生会长时间沉浸于失恋的痛苦中,并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绪反应和歪曲的认知。

参考文献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核心和价值取向折射到医学伦理学领域里,形成了许多相映成趣的对比:中医理论体系所蕴含的是比西方医学体系中的那种工具主义理念复杂得多的文化内涵;而西医理论体系则以科技为基石,以实验医学为基础,以循证医学为先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在这两种理论体系基础上的医学伦理观自然不同。反映在健康责任上,以外向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为基础的国内医学伦理学和以个体为核心的西方伦理观则有着明显的观点冲突。

国内传统伦理对当代医学伦理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必然与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伦理观念产生冲突。

在我国,发展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对医德建设及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否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伦理是非判定标准的认同上是一致的。因此,在我国场经济的背景下,从大多数人群利益的角度出发,坚持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协调性与进取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人群健康,探索和完善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健康伦理,将理论转化为人民健康利益实现的行为实践,是探索创立具有时代特点符合场经济发展的国内医学伦理学的必由之。

医学伦理学在我国巳经发展了30年,在现代科技充分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对“生”与“死”进行重新审视,需要引导大众转变对死亡的认识,使其科学、客观的面对死亡,积极开展安乐死多学科研究,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临终关怀建设。

2.1重“心”轻“体”

2.4来访者为中心

2.5治疗的方法选择性与综合性

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社会地位、风俗习惯等都不一样,在实施干预时,一定要根据每位来访者的障碍内容特点选择有效的方法。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不分来访者的障碍内容,不考虑其社会角色等情况,而是根据固有的理论采取某一种办法,将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影响治疗。如精神分析一贯到底,意象疗法始终意象等,都是不科学的,且是费力而无效的。

2.6设置的必要性与灵活性

当初步掌握来访者的障碍后,干预活动应该有个设置。一般来说,根据障碍的情况确定治疗方案,应该有个大致的计划,选择一种适合的方法,明确步骤(分几次、每次多长时间等)和每次的重点。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随机出现的问题,应该能够灵活调整,以掌握方案的进行。不能盲目地对话了解,聊到哪停到哪,这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也是对自身的不负责,所以要克服盲目性和无计划性。

2.7收费必要性与价格的公平

但也存在一些商业操作,把医学这一神圣的义务当作了赚钱的工具,这是不道德的,也是一个需要医学伦理学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

1.保密性、隐蔽性

2.助人自助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途径,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是把双刃剑,在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以网络为媒介的网络心理干预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1.过度交流

2.信息渠道相对单一

3.网络成瘾

国内互联网心理中心更近的调查表明国内互联网用户约为5.38亿,其中青少年网民占了近1/5、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逗留网络时间越长,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因此,适度地使用网络对心理健康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但是过度地使用网络反而可能会诱发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等。

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伦理性

网络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相对私人化的网络空间,但是心理干预的研究又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干预过程和效果的状况,因此研究的需要与隐私保护的权衡是网络心理干预研究中的重要伦理问题。相关的姓名、联系方式、兴趣爱好等各种个人信息的保护是网络研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专注性

网络心理干预不同于面对面的传统心理治疗,对于的资质要求相对比较具体和客观,网络心理干预对于干预者和预者都是相对未知的。因此网络心理干预过程中对于干预者的专注基础和技能的掌握状况也是网络干预效果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网络自助式干预

近年来随着网络治疗(Web-based treatment)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心理干预,很多研究通过网络的论坛、E-mail等平台进行抑郁状况、家庭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干预,结果表明这种基于网络的自助式干预对这些心理问题具有一定效果。

(二)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很多网络心理干预都以认知行为治疗(CBT)为指导,通过E-mail、聊天等形式进行干预,通过实验组前后测的比较来衡量干预效果,对于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国内部分研究者也通过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干预也表明网络的认知行为治疗在改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三)小组治疗

[论文关键词]生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转介机制

一、行使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的职能,确保转介的有效开展

领导小组是全面规划和领导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指挥机构,负有督促相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作出决策,确保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有效地开展。

1 全面规划和指导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要全面规划和指导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保证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转介及其处置快速、科学、有效;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经费的落实,确保教育、测查、评估、诊断、干预等各项工作正常运转;要督促有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和有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或严重化。

3 经常组织检查评估,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可持续性。学校在日常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管理中,要加大对心理危机事件处置的责任追究和检验评估力度:一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学校各单位严格按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和流程执行,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凡未按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执行,一旦出现问题或出现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将根据具体情况对直接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定期检查评估。学校定期对院(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院(系)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师生的转介意识

2 熟悉转介流程。全体师生应熟悉和了解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的流程,确保危机干预转介工作的快速有效。一是校内之间的转介,即院系教师或学生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能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上报;二是学校与精神专科之间的转介,当发现疑似严重心理危机学生时,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及时转介到与学校具有合作关系的精神专科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实现多级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

在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根据生心理危机个案的危机类型与级别,按照事先编制的转介操作流程及时予以合理转介,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确保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有效。

5 校向精神专科的转介。对那些具有一定心理危机但又不特别紧急的学生,一般应根据学校的医疗外出就诊管理规定,由校开据外出就医转诊单,由学生自行或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陪同,前往指定的精神专科就诊,然后再回校报销符合规定的诊疗费用。

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构建一个生心理危机干预立体支持系统,这是成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保障。

其次,关心生的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潮流都会在学校得到反映。社会任何变化,尤其是时尚、文化性的东西,在青年学生中都能很快找到根基与生命的土壤。从某种程序上说,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从长远看,学校培养的学生更终要走入社会,学校的学生就是社会的学生。目前学校要解决的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心理学难题。

1基本信息模块

2评估模块

3高危来电随访模块

4既往来电识别及记录模块

5反复来电计划管理模块

转贴于论文联盟

6服务质量随访模块

北京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质量随访评估问卷共22个条目,包括4个方面:①热线服务质量评估条目,为1~5等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服务质量越好。②评估热线干预方法对来电者的积极影响存在与否。③热线干预效果评估。④其他,包括了解来电者未去转介机构寻求帮助的原因及其认为热线对他提供的哪些干预方法有效等内容。

7转介机构模块

8知识库管理模块

1、来访经过

2、问题简介

张松来自于贫困的山区,家里有父母、哥哥、嫂子和一个小侄女。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山民,没有什么文化。父母对张松的期望都很高,希望张松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但却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经常否定他。在童年时,父母关系不合,母亲觉得父亲没有本事,经常羞辱父亲,父亲虽然很生气,却从不还口。张松觉得父亲没有自尊,没有给自己树立一个男子汉的榜样,母亲像个母老虎。“我希望他们理解我,尊重我。可是他们却那样的对待我,仿佛我是寄人篱下的狗,给我食物,让我上学就是对我的关怀,在家里,我没有尊严,妈妈总是在同龄人面前让我丢人,当着同学的面唠叨我的不好、骂我。有一次同学到我家聚会,她竟然把同学都赶走了,她知道那是我人生中次邀请朋友来家做客,对我伤害实在太大了。”

从初三时,张松就开始不和人说话。“总觉得周围人的眼神特别不对劲,他们似乎特别瞧不起我,特别让我伤心。有一次,我光着脚栽葱,不小心被玻璃扎了,周围其他在田里干活的邻人看我的眼神都是漠不关心,甚至觉得我不可理喻,觉得我是个很不懂事的人。在这种环境下生活,非常的痛苦。从初三到现在,我已经忍了五年,实在不想再忍。国庆节回家一定要和父母做个了断。请亲戚朋友都参加,让伯父主持会议。如果爸妈当面认错,道个歉,就什么都算了;否则就一人砍一刀完事。”

危机干预过程

1、危机干预的介入

2、制定危机干预方案

(1)马上查阅张松的心理普查档案,仔细了解他的家庭成员与主要社会关系情况。

(2)班、辅导员、心理联络员以内紧外松的原则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行动,及时给予帮助。

(3)三级网络中的有关人员确保信息传送畅通。

3、实施危机干预

(1)与家长沟通――预警、关注

张松回信:“嗯。”

2007年10月3日,张松觉得应该在家多和父母聚一聚,放弃了召集大家开会的念头。

2007年10月5日,张松从容的回到学校。危机干预阶段成功结束。

成功干预的启示

1、危机干预网络的作用

在这个危机干预案例中,首先提供情况的是心理联络员。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中,心理联络员处于更基,能及时、快速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心理联络员的职责是负责本寝同学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通过对同寝其他同学心理健康异常情况的早期发现和上报,能够避免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

心理联络员将信息反映给班、辅导员或院系副书记。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是危机干预体系的第二级网络,负责定期召开“心理联络员”会议,听取汇报,对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处理与解决,并对容易导致心理冲突的事件及相关人员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指导部门。

2、行政指导的作用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重视在专注原则指导下的行政干预工作。在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常常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作为高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应该从全局上把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原则,建立由学生工作处(含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校、保卫处、人事处、财务处、团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对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施进行规划、指导、监督、检查和保障。

3、家长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预防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一、 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预防

(一)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建立健全心理预防体系

1、 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预防工作网络

通过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筑起民办高校生心理健康的一道屏障。

2、 充分发挥主动性,抓住大一入学教育关键期,完善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了考取理想的,生在中学期间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繁忙、紧张的学业中,而忽略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另外,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限性也造成了新生对自身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对于自身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加上进入后,目标的暂时缺失、生活的丰富、评价体系的多样性等因素使得很多生一时很难适应,有的也会因此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整个生活。

3、 引导、支持学生心理社团开展自我学习和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建立心理健康宣传辅助系统

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是各种群众性组织的总称。高校生社团是由生依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兴趣、共同的理想、自愿组成的、履行社团组织审批登记手续成立的一种群众性组织。目前,社团已成为生校园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社团文化也是校园文化中更活跃的部分之一。生心理社团是一群对心理健康知识感兴趣、希望学习相关知识,希望自我成长并能帮助身边同学的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因此,充分发挥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心理健康的自我学习和宣传是可行而有效的。

(二)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开展心理预防工作

1、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完善教学内容

课程的优点在于受众面广,即能在一定时间内更大范围地传播基础的知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生数量也随之有了大幅度地增加,而学校辅导员和专职心理的数量是有限的,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而心理健康课程恰恰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心理健康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大多数正常的学生,旨在提高个体的心理品质,目的就在于通过课堂讲授生更为关注和需要的积极适应、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认识自我、学会学习、积极应对挫折、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职业生涯规划及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理论,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并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从而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2、 举办丰富多彩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第二,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论坛。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专题讲座,如为大一新生开展学会适应生活、学会人际交往主题讲座;为大二、大三学生开展学习和考试心理、爱情观的讲座;为大四学生举办就业心理调试、缓解压力等专题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掌握相关心理健康常识,以科学、正确的方式应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3、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预防工作

三、 建立、完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高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由分管学务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学务处处长、教务处处长、院办公及保卫科科长为成员,下设办公。

参考文献:

[1]彭浪。 高校生社团文化功能浅析[J]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1): 57、

[2]国内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内心理卫生协会。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二级)。民族出版设:122、

【中图分类】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1006-9682(2010)11-0011-04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survey online counseling deman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way to answer those demand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in this research, and researchers select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more than 20 universities of China as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rough snowball sampling on Internet。 Som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in this research as follows: ①Some college students have already used online counseling。 Meanwhile, mos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expected accepting web-counseling service。 ②It is important to guarante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online counseling by improving its expertise and effectiveness。 ③It is necessary to do more researches on how to utilize online counseling to intervene 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Online counselingDemands

一、问题的提出

一些研究表明,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第26次国内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6月,年龄介于20岁至29岁的网络使用者所占的比重为28.1%,在所有使用群体里位居第二位,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对于网络使用的比例已达到11.3%。[5]上网正成为生从事学习、了解时事、交流感情、查询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成为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也越来越成为生不可替代的新型交往方式。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网络上通过滚雪球式的抽样方式发放问卷,即首先将问卷在网上发给认识的生,再由这些学生发给认识的同学,再发给认识的同学,以此滚动,并按问卷上的邮箱发回研究者。

2.研究工具

3.研究对象

4.统计分析

研究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包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

生日常网络使用情况主要由上网频率、每天上网时长、上网时段来呈现(见表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生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的基本情况

(2)借助网络寻求心理帮助的途径

四、讨论与建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参考文献

9 沈玉培。网络咨商守则与道德顾虑[J]。谘商与辅导,2007(253):2~7

11 王智弘、林清文、刘淑慧。台湾地区网络谘商服务发展之调查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2008(3):395~412

12 Marlene M。 Maheu(2003)。The online clinical practice management model[J]。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Vol。 40, No。 1/2: 20~32

14 张均铭、王智弘。以全球资讯网为界面之认知治疗网络即时谘商研究:以抑郁情绪当事人为例[J]。教育心理学报,2009(1):45~68

16 陈启山、温忠麟。高职毕业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92~97

以上关于“心理咨询亲子关系改善策略(让你的家庭更加和谐和幸福)”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