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探索家庭教育的理念)

adminadmin 个人可随意亲子鉴定吗 2024-03-26 200 0

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探索家庭教育的理念)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班;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当前,针对很多家长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班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指导势在必行,首先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出发,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进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水平。

一、班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简析

总的来说,班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包含以下三方面: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指导家长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3、引导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只有当家长形成了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让家庭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不少学生的家长将教育视为教师和班的义务,逃避家庭教育的责任,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平时很少同子女沟通,除了为子女提供物质保证外对子女的教育更是不闻不问。

(二)过分注重成绩,忽视子女心理疏导

很多家长只关心子女的成绩高低,一旦子女成绩有所下滑便给子女施加压力,很多家长认为只有考高分才证明子女优秀,却疏忽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调查,班级中部分学生因压力过大,存在较为严重的焦虑情绪。

(三)教育方法刻板,重视惩罚教育当前,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多为简单说教或者打骂式的惩罚教育,只有极少一部分家长能够心平气和的同子女进行沟通,了解子女犯错和成绩下滑的原因。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单纯的惩罚性教育非但难以达到家长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导致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班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班要善于同多种类型的家长沟通

班可以在开家长会时向每一位家长发一份调查问卷,让家长在调查问卷上填写自己的年龄、职业、家庭教育理念以及家教思想等等。教师对调查问卷进行回收后详细分析每一个家长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家庭的特点出发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比如对工作繁忙和子女沟通较少的家长,班可以先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该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态度,通过案例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采用多种方式同子女进行沟通,了解子女当前的学习情况等等。

(二)班需要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

家长和教师的社会分工不同,导致其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教师乃至家长自我提高具有一种互补作用。基于此,班在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一定要以尊重家长为前提,不因家长的职业高低贵贱而另眼相待,只有班与家长之间互相理解,家长才能更好地接收班所传授的教育方法。在媒体和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班仍然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家访,通过家访能拉近家长和老师及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并能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如家长的文化程度、孩子的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班要在家访中多向家长和孩子肯定孩子在校的优点,传递积极信息,然后再给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

(三)运用语言艺术,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

成功的家庭教育指导,离不开班同家长的高效沟通,家校教育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一方面班必须要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接纳,另一方面家长要配合班的指导。因此,班一定要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增强班同家长的互相了解。比如,针对一些家长教育方法失衡等情况,教师不能急于改变家长的言行,而是要运用语言的艺术让家长认识到不当教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还会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班可以通过案例描述或者讲故事的形式让家长认识到惩罚教育对子女心灵上造成的伤害,先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然后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班不仅是班集体中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实现家校共育的桥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可以大幅提升班的工作能力和教育水平。因此,班一定要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同时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为家校共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范文第2篇

一、不良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1、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家长自身素质。一些家长读书少、文化素质低,还有少数家长性格急躁、固执偏激,他们看问题目光短浅,不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看到小学毕业生和毕业生都是去打工,不关心孩子上学,缺乏对教育全面的认识。

2、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家长看到有钱好办事,有钱很风光,于是认为知识多不如钱多,上学不如打工挣钱。在他们看来,能挣到钱就是本事,就会生活得愉快。身边有孩子上学半途而废,自家孩子辍学也会默许,不重视孩子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重教育投入。

3、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专注知识欠缺。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不懂也不会教育孩子,更谈不上有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

4、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源自家长不学习。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没多管教自己,更谈不上有教育方法,自己还是长大了,生活得还好。因此,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件很简单的事,不需要学习和借鉴。

二、如何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让其认清教育发展形势。可列举身边成功及失败的教育案例,使家长认识到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纵娇惯、疏于管教、缺乏正确引导,是导致少年失足、误入歧途的直接原因;相似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要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看清当今教育形势,不用老眼光看问题,认识到孩子受到的教育关系孩子一生。家庭教育的成功是孩子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基石。在生活中,家长要向孩子传递正能量,不学投机取巧、搞歪门邪道。

2、培养学习型家长。家长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其原因是家长文化基础差,对孩子教育以及对教育形势缺乏了解造成的,因此,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型家长。学校可以要求家长读几本名人传记,思考身边的成功教育案例,多看教育频道有关孩子成长的专题片,多与老师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3、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家庭是孩子的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任老师。家庭关爱缺失,孩子会前程暗淡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新观念。

4、转变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表现在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上。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接受教育目的是发展潜力,学知识、学做人,拥有健康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会生活,不要片面地认为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做班上、考上。

5、办好家长学校。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就家长教育观念开展培训,分年级制定培训计划,搜集身边教育案例,编写相关教材,安排资深教师或教子有方的家长进行授课,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任务。

7、利用网络、电话培养家长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师可利用电话或网络等便捷手段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8、借助外力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极个别家长不理解老师的工作,对学校教育和要求不以为然,与学校配合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请社区领导、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家长信赖的人与其交流,转变其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9、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早发现早解决。老师教学生一时,要考虑学生一生。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工作中发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要及时沟通,及早去转变。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5+2=0”效应,说明了家校教育不合拍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若发现早、转变早,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小,对学校教育影响也小。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范文第3篇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职校学生大多缺少人生目标,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一片迷茫,缺乏自信,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他们的家长常常采用虎着脸、高声骂、动手打、赶出门的简单方式教育子女,这样的教育在职校生的家庭中极为明显。

1、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不少家长认为提供“衣食”是家长的本份,“教育的责任在学校和老师”,家庭中“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情况比较严重。

2、家庭教育水平低下

家长文化素质普遍不够高,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全的能力,且缺乏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规律知识,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另外,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单亲教育、贫困教育、留守教育等问题较为突出,对此家长基本束手无策。

3、家庭教育方式失当

据调查,现在家庭中平等、民主和对话的融洽氛围并未完全形成。一方面是家长专制、独裁,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是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沟通能力不够,互信程度低。甚至有相当数量家长仍沿袭“棍棒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以伤其自尊作为惩诫手段,缺乏正面教育。此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全面性、系统性,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孩子出了问题,教育孩子的难度就明显增大,且不容易彻底解决。在奖励与惩罚方面,半数以上家长缺乏理智。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职校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只是他们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叛逆性较强。作为家长要与学校、社会联手,不断探索新时代家教的新思、新方法。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网络。建立以学校牵头,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互动的家庭教育网络,以改变学校唱独角戏的局面,从而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活动,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只有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要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通平台、家访等多种形式,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如,指导家长“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3、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1)学校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小组,具体由学生处、教务处、班具体负责实施。任务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理智的教育消费,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通过家长学校民主推荐产生的有代表性的家长组成各委员会,并推选出各委员会负责人,和学校一起组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实现快速信息互递,将会大大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婚姻家庭观教育

婚姻家庭观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基本看法,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影响其恋爱的动机、择偶的标准以及对恋爱、婚姻、家庭的态度,而一个人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经历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又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生的婚姻家庭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对婚姻家庭的态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婚姻家庭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高校只是在新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基础课之中涉及有关生谈恋爱的内容,在部分或者的部分专注(如教育专注)开设了家庭教育学课程,大多数的院校只是开展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2008年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的院校与我国目前的本科院校相比仅占2.75%左右。这说明我国高校在进行婚姻家庭观教育方面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生的家庭教育。

一、对生开展婚姻家庭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虽然新编生思想道德修养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对生婚姻家庭观教育问题认识和重视不够,简单地按照教材的理论进行教学,不能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深入分析,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1、教育者思想的观念落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的家长和中学教师一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对谈恋爱问题只是以简单的命令式方式禁止,羞于与孩子、学生交流婚姻和家庭问题。即使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基础课涉及婚姻家庭问题,许多老师认为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问题有损自己的形象和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姻家庭观教育中,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敞开心扉和学生进行交流,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使婚姻家庭观教育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教育理念中,过于强调生学习专注知识和拓展能力的重要性,对于生的恋爱问题许多高校采取的态度是“不提倡、不反对”,没有积极正确地进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也偏重于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忽视生的情感需求。

2、婚姻家庭观教育的方式方法落后。婚姻家庭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同,碰到的具体问题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而目前高校这方面的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通过课堂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没有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也没有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由于婚姻家庭观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的“浅尝辄止”,学生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会出现一些违法违纪行为,比如谈恋爱旷课、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出现这些问题时学校往往是突击检查宿舍,一旦发现就用严格的校规校纪进行处分,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断送学业。这样的教育方法预防性不足,只是简单的批评和惩罚,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不能有效地、彻底地解决问题。

3、婚姻家庭观教育内容滞后。在新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基础教材中,涉及婚姻和家庭观教育的篇幅较少,内容宽泛、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虽然我们要重视传统道德原则方面的教育,但处在青春期的生生理已发育成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很少涉及,许多生简单地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导致生中性自由思想的流行和的随意。

三、改进生婚姻家庭观教育的措施

针对当代生婚姻家庭观呈现的特点和婚姻家庭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更新教育内容,重塑生婚姻家庭道德观。

1、结合社会发展的形势,更新教育观念。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需要与异往,追求美好的爱情,是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生的这一身心特点,必须面对“恋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也应该看到生在未来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任务。应该主动关注生的恋爱生活,鼓励生追求美好的爱情,要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婚姻、家庭问题,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并进一步培养他们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和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的能力。不能因为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对生恋爱。过分地宣传恋爱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恋爱产生恐惧感、“谈爱色变”,并且会将这种不良情绪渗透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

3、结合社会和学生生活,丰富教育内容。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社会生活,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教育者在进行课本上涉及的恋爱和家庭道德理论教学之外,应该结合当前社会上婚姻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将性生理知识、心理知识、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全面、长远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婚姻和家庭问题上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恋爱与婚姻、家庭统一性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自己、为别人、为现在、为未来的责任意识。学校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与一些涉及婚姻和家庭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切身的体会和了解婚姻家庭的深入内涵。还可以建立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体制,和家长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才能提高婚姻家庭观教育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熊吕茂,肖瑛,祁淑静。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J]。湖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张霍君。试论生婚姻家庭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6)。

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范文第5篇

我发言的题目是家庭教育从自发到自觉。家庭教育是与生俱来的,通俗地说,家庭教育是与孩子人生俱来的,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就开始了,不管父母意识没意识到,婴儿的成长,或者说,婴儿的社会化过程是模仿双亲开始的,这是人类成长的规律。因此,在家庭里不存在家庭教育有或者无的区别,区别只存在于家庭教育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

家庭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一要政策指导,二要学校作为,三要家庭学习。以下我就这三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政策指导

个问题,20世纪90年代,家庭教育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策主导,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家庭教育工作出现了三个发展的转折点。

一个纲就是“家庭教育九五规划”。当时研究的问题是,我们作为政策出面,如何指导全国的家庭教育工作?研究来研究去,认为必须制定一个纲要性的文件,所以就有了国内个家庭教育五年规划。我们至今已经制定和完成了四个家庭教育五年计划。需要强调的是, “九五规划”也就是个家庭教育的五年计划,就提出了在调查、研究和借鉴中外资料的基础上,加强国内家庭教育的法规建设,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制定地方性的家庭教育法规,使家庭教育工作逐步迈入法治轨道,可以说十分看重启动家庭教育法的研究工作,所以在“九五规划”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制定教育法的设想。

四个法规,一是加强学校工作指导意见,二是家长学校教育指导纲要,三是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四是家庭教育工作评估方案。

2004年,中共、国务院了一个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文件。这个文件,特别是针对我们家庭教育工作,它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它的重要性就是在这样一个文件里头,专门列了一章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它不像其他的文件,把家庭教育作为某一个部分的某一个内容,而是专门有一章就是讲家庭教育,所以对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的理念和政策都在这一章里。以后我常常说,你要研究家庭教育,你就必须研究这个八文件,特别是专门讲家庭教育的这一章。在这个文件里头,明确,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育、妇联、等部门都必须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

2010年2月8日,全国妇联和教育部等国家七个部委联合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更强;2010年10月,了教育规划纲要,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即2010年到2020年的纲要,在指导家庭教育工作上,做出了一个突破性、标志性的决定,这个决定就是在纲要实行的十年间要在五个方面立法,其中就有家庭教育方面。我们要看到这个决策是的决策,如果颁布了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就争得了它应有的地位,从此在上摆脱了被边缘化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这是教育规划纲要对家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贡献。经过多年的努力,据2012年全国妇联和教育部的统计,全国31个省、、区共建立了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家长学校33万个,新婚夫妇学校、孕妇学校、人口学校16.7万个,手机、网络等家庭学校2.4万个,乡、镇、村家长学校21万个,省、、县三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5000所,、社区家长学校万所,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五级工作网络,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提供了阵地和平台,这是个问题。

学校作为

第二个问题,学校要突破观念障碍,自觉肩负家庭教育的责任。曾经一度在学校教育中,家庭教育被边缘化,我前面说了,被边缘化首先是体制问题,是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问题。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两个观念上有问题。

去年这个文件之后,我到江苏去了一趟,有两个感受。一个,根据这个教育部独家的文件,里面有七八条政策性的工作规定,它是把教育系统家长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列入了省培计划,这个培训是由国家财政、地方财政拨款的,所以就不需要厅里再想办法筹资了;再有一个,江苏省关工委的同志跟我说,教育厅长主动找他们,你看每年给你们多少专项经费?为什么?因为教育部的文件里规定了,一个是要列入省培计划,一个是要设立专项经费,这个文件如果是联合的话,批到省厅的办公是做不到的。所以从这个文件开始,教育部把家庭教育工作正式列入了教育系统的工作序列。

教育系统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重点是办好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家长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至少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教材,一个是教师。

教材实质上是家庭教育的观念,我认为教材它主要的还不是方法,主要的还应该是观念。所以编辑教材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家庭教育文化,我们家庭教育的理念,要做到家庭教育的“道”要大于“术”,这是我们特别强调的。我简单地讲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是著名的女作家毕淑敏讲过的一个故事,这是她的经历。毕淑敏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有一天她到一个女教授家里去拜访,一进门里头,看见女校长的女儿,金发碧眼像一个漂亮的洋娃娃,毕淑敏顺口说了一句:“啊,好漂亮!”这个话说完以后,女教授的脸色就沉了下来,然后对毕淑敏说:“毕女士,我请你到另外一个房间谈话。”

进到另外一个房间以后,毕女士很诧异,这个女教授说:“我想请你向我的女儿道歉。”

她想了一下:“我没讲错话啊?”

这个女教授说:“孩子漂亮不漂亮,是父母给的,不是她的能力获得的,你不应该表扬她不劳而获的东西。”

这就是美国人家庭教育的观念,她认为你对孩子的表扬是要表扬她通过她的能力去获得的东西,如果不是,你的表扬就会误导孩子。所以通过这个故事我就想到,我们的家庭教育有多少理念是需要重新审视的?这个就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道”,而不是我们先钻到具体的“术”里面,比如说孩子做作业精力不集中怎么办等等。那些“术”当然也是需要考虑,但是首先我们的一些理念要转变到现代的、科学的、先进的理念上来,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受到很多陈旧的、错误的东西的影响,这个就因小失大了。

家庭学习

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主体作用的是家长,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家长早已存在“孩子交给学校,教育我无责任”的心态,这是不认识自己是家庭教育的主体,不检点自己在家庭中、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这是在认识上必须澄清的问题,说严重些,这是家长熟视无睹的失职行为。我国未成年人法明确规定了,家长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法中也有规定,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因此我们要帮助家长首先明确,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认识和担当起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的主体责任。

家长要履行教育子女的法定职责,重要的行为是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的本领,实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要点是什么?我认为至少有两点,一是深刻认识家庭教育的根本特点是什么,这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第二点是充分意识,家庭教育更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其独特性和特殊性。

学校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性非常明确,学生到学校里学习的目的也很明确,但是家庭教育则完全不同。在国内教育电视台2009年录制的春节家庭教育节目中,当时主持人讲了一个叫作背篓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呢?

儿子看见爸爸和妈妈在编织背篓,问:“干什么?”

爸爸妈妈说:“爷爷奶奶太老了,光吃饭不干活,要背到山里去扔掉。”

儿子就说:“你们别忘了把背篓拿回来,将来你们老了的时候,我也把你们背到山里去扔掉。”

有一首编译的小诗,以子女的口吻讲述了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特点,题目是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诗有十段,摘录两段:

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

我看见你

送去亲手做的饭菜

从此我懂得了

我们要相互关爱的道理,

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

我学到了人生中

应该懂得的大部分课程

它们能使我在长大之后

成为善良、有作为之人。

你看着孩子貌似若无其事地在你旁边站着,其实他已经不学而学了,这些不学而学的东西就会内化成儿童处理事情的行为模式,影响他一生的行为和习惯,包括思维方式。

西方国家对儿童的尊重鲜明地表现在对儿童模仿学习特点的尊重上,比如说以前说的西方式的过马,西方人过马的时候遇到红灯,马上无车,西方人也不过马,一直等到绿灯才过。后来我又看到别的版本,红灯的时候马上无车,西方人同样闯红灯过马,并不是像先前传的那样人人都守规则。不过这个版本同样也强调,但是如果此时有孩子等在那里过马,所有的成年人都不闯红灯。

再比如说法国足球明星齐达内,他在球场上因为口角,用正规撞击对方的胸部,后来齐达内公开道歉,他向谁道歉?他不是向这个被撞的球员道歉,他向儿童道歉,因为成人是具备了道德和是非的判断能力的,儿童是不具备的,所以齐达内向他们道歉,认为自己做了一个坏榜样。 根据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根本特点,我认为家长的主体责任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要自觉地用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方法、正确的行为,教育、引导孩子,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要坚持以德服人导向,以科学的育儿观、成人观、成才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家庭观,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质,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

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是家庭教育更有效、更根本的方法。我们有时候讲家庭教育,讲了很多方法,我说其实更根本的,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对家长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是家长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家长的身教是更能够体现家长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愿天下父母谨记,希望子女成为什么人,家长首先做什么人。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的理念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探索家庭教育的理念)

家庭教育对策论文篇1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常见方式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国内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更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转贴于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二、现代孩子差强人意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在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三、造成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纵观社会,不难发现,现代家庭教育确实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成天把孩子关在高高的院墙里,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硬逼孩子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不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成天不是做作业就是读书,不是读书就是做作业,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单调的生活别说天生活泼好动的孩子十分讨厌,就是成人也难以适应,难怪孩子不喜欢家长,甚至讨厌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有的家长则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甚至干坏事,这样的家长在纯真的孩子心中简直就是大坏蛋,深恶痛绝,彻底没有地位,这时你的教育会有效吗?……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四、家庭教育的对策

面对现代教育的发展,面对两代人的关系日益恶化,现代家庭教育该如何适应呢?

(一)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年代已逝,父母与孩子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而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孩子有他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思维方式,作为父母应该时常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做积极的肯定与支持,即使发现孩子有错误,这个错误是父母认为的,孩子却不认为是错,毕竟孩子的社会阅历不深,还有许多东西是他们未知的,这是的父母更多的应该是说服教育,用浅显易懂的例子、用心平气和的语调讲明这样做的危害性,而不是过去那种大声呵责,除了打就是骂,这种简单的教育方式,没有从思想上解决,孩子也许当时服从,但内心都在咕哝,不服气,甚至产生逆反心,如果长期积存,一旦爆发出来,后果可想而知。

(二)家长应该了解一些现代教育思想。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你的孩子即使考不上成不了“李四光”、“陈景润”,但他也许能成为“徐虎”、“刘翔”之类的人才,你有何必苦苦要“分”、要孩子考呢?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都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光有高分,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不好,即使考上了,将来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被社会淘汰出局,甚至走上歧道,那时后悔已无济于事了。

1、爱:孩子都需要爱,他们对爱的需要远远胜于对玩具的需求。

建议:与孩子道别时挥挥手;孩子回家时给他一个问候;轻轻地拍拍孩子的肩;临睡前给孩子一个吻……

2、规则:在孩子成长的道上,你应该教给他一些为人处事的规则,让他懂得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建议:使用严厉的但能被孩子理解的规则来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平心静气地告诉孩子:“不管你什么时候再犯这样的错误,我都会阻止你的,直到你自己改正为止。”

3、以身作则:对孩子产生更重要影响的往往不是你的言语,而是你的行为,因为在孩子整个成长中,他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榜样。

建议: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正在看着自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4、自尊: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他的尊重培养出来的。

建议:即使孩子的发展与你为他设计的目标不一致,或者他的表现令你难以理解,你也应该尊重他的个性。你要关心他,但不要什么都替他作主,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还要让他知道你在关注他。

5、表扬、批评恰当: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给予称赞是重要的,但如果言过其实,反而有损孩子在自我评价方面的健康发展。相反,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则会破坏孩子的成就感。

建议:让孩子独立地去做一些事情,在他做完后说一声好,让孩子有成就感。

6、良好的健康习惯:父母注重身体、饮食卫生,无疑是在告诉孩子,照料好自己的身体很重要。

建议:让孩子定期去接受必要的体验,让孩子了解坏习惯对身体的危害。

7、多跟孩子在一起:即使工作再忙,你也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建议:每周和孩子一起计划一次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孩子期盼这个时刻的到来,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和他在一起。

8、学习动力:要注重孩子内在学习动力的培养,切忌拔苗助长。对幼小的孩子来说,过大的压力会影响他内在学习动力的形成,影响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在幼儿期就开始指导孩子阅读;培养他对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好奇心;经常倾听孩子的想法,和他一起讨论问题。

9、幽默感: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和孩子一起欢笑: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要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地看待事物。

建议:和孩子一起阅读幽默书籍,看喜剧电影;当孩子尝试幽默行为时,父母应表现出很欣赏的样子。

10、伙伴关系:孩子需要和同龄或年龄稍大的孩子一起玩耍,你所要做的是适时给他们一些指导。

家庭教育对策论文篇2

【关 键 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

福建省晋江作为国内百强县之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也进一步加剧。同时,信息化和高铁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了晋江人通讯出行的方式,还深刻影响到晋江居住民的生活习惯、人口结构、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等领域,并对现行的晋江学校教育产生诸多的影响,甚至于触及了晋江教育的一些传统习惯。如何有效地降低社会综合发展带给学校教育的影响,优化教育的整体氛围?笔者通过对晋江部分中小学的调研和分析,认为以学校为中心建立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良性互动模式,可以有效地优化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系,稳步提升教育的整体成效。

一、相关概念

本课题涉及五个重要的概念,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自我教育,笔者先做如下概念定位,以揭示它们间的内在联系。

(一)家庭教育

本文指一个未成年个体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生活习惯、教育方式等综合因素对其成长产生作用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其教育作用位居儿童六大雕塑家之首,是一个人教育的起点和基点。

(二)学校教育

本文指适龄的人集中到学校,以课程体系、授课形式、组织方式等一系列有目的地施加影响,促进成长的过程。它在人的成长作用中位居第二。

(三)社区教育

泛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未成年个体,受到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生活氛围等社区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也属于社会教育的狭义范畴。它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影响人成长更主要的三个要素。

(四)自我教育

即未成年个体自我反思外部现象,以自身情绪感受、接受程度为基础的自我教育内化过程。以上三种教育更终均会转化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影响自我教育的基本价值定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自我教育在人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构图体现如下:

(五)教育良性互动

教育是未成年个体成长中受到综合影响的过程,由于施加影响的各方因素在个体身上产生作用的不确定性,它们所施加的影响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相反或多方向的。本文中的“教育良性互动”,就是指在遵循未成年个体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措施的矫正和相互间的良性作用,致使未成年人接受社会正能量的综合作用,激励自身树立起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正能量气场。

二、一线调研与现状分析

立足学校教育的需要,从观察学校营造教育合力的基本现象出发,课题组对晋江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现状做了近三年的跟踪和分析,采用了现场调查和报道分析两种基本形式,现场调查主要立足笔者所在学区的中小学,报道分析的信息主要来源于晋江教育信息网。经过梳理分析,晋江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存在着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功能孤立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的存在相对孤立,教育间的合力缺乏整合,教育作用此消彼长,常常出现“5+2

图2 “家―校―区”教育功能孤立示意图

(二)活动零散

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监管主体责权的不明确性,导致在教育活动协同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晋求学学生的家庭教育,家庭单位间存在着重视程度、方法艺术等方面的巨大差距,在大部分家庭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长的基本素质。学校教育的监管主体相对比较明确,主动性较强,但仍会受到家庭、社区教育不同程度的影响。社区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就算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布置要求下,其教育活动也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并且依托于辖区学校开展,走过场的多,效果极不理想。

(三)形式单一

从时序角度分析,“整合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共同构建教育合力”的话题越来越得到一些学校的重视,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也比往年有了很大进步。但在整合教育的活动形式上仍然相对单一。如学校、家庭教育整合仍以家长会、家访等为主,再如学校、社区教育整合上,主要也以进社区老人院慰问老人、进烈士陵园祭扫活动为主,而且组织的次数、参与的学生数都很有限;社区、学校教育整合上,更常见的是公安部门安全教育进校园的活动交流。这些都说明在家庭、学校、社区间教育合作的形式、深度、广度都还很有限,作用也很有限。

三、理论分析与策略构建

在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合力,促进未成年个体自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好哪些基本理论,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设计教育良性互动的策略,构建起良好的教育互动呢?

(一)心理学理论相关论断的运用

1、 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确定要立足于对服务区学生以往共性状态、喜好、心理等因素的分析。

2、 一切行为都是环境影响造成的,行为的形成和维持是强化的结果。来源于行为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要有可持续操作的程序,要有利于活动的持续开展。

3、 人人都有向上和向善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积极健康地实现自我。来源于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要有普及功能,对每位学生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社会学理论相关论断的运用

1、 一切组织都具有自动调整、顺应和改变的功能。来源于功能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渐完善的过程,它需要以实践做为平台。

2、 组织成员间的冲突,有助于成员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角色。来源于冲突学派的观点――启示:教育良性互动策略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家庭、学校、社区等责任主体的互动,促进互动策略中临时组建组织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3、 人们的互助、互惠行为是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来源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启示:家庭、学校、社区教育良性互动具有良好的需求基础,有效的互动策略可以优化三者的教育合作氛围,促进未成年个体的良性成长。

(三)“家―校―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模型设计

综合以上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及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设计条件和特点,“家―校―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建构模型阐述如图3所示。

四、策略解读与实施建议

教育良性互动是依赖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责任主体分别开展有效的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来实现的。按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在教育中所承担的不同作用,在学校统一协调分配下,共同承担起对未成年个体进行良好教育的责任。

(一)学校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设计培训、协调实施者

本文中的“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以外,在营造教育合力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在不考虑学校课程设置、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等内部因素的前提下,在“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教育良性互动策略的构建过程中,学校教育应承担起对互动策略的设计、培训、协调、督促等责任。如图3所示,其主要工作职责有:负责建立教育互动委员会、开展家长素质培训工程、构建信息化服务沟通平台,并以此作为教育良性互动的基础工程。

1、 建立教育互动委员会并指导工作的开展。教育互委会由学校德育主干、家委自治会主干、社区教育主干、学生代表等部分组成,旨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学生等主体关系,设计、指导各项互动策略的组织实施。

2、 推进家长素养工程,发挥家长学校的效果。家长素养工程,即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学习、现场对话等方式,促进家长教育素质的提升,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降低家庭负面行为带给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

(二)家庭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实施的中坚力量和榜样示范

目前,晋江大部分家长都是被动地关注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很多时候参加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也都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家长缺乏主动性、对孩子关注度不够、素质不高等诸多因素,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能够激起家长兴趣的参与平台。因此,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建构起能够强化家庭教育作用的平台至关重要。

1、 建立家长督学制度,引家长到学校管理中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呵护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从图1分析可得出,中小学是学校教育逐渐占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影响逐渐降低的阶段,二者对此时未成年个体成长都产生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可以主动建立家长督学制度,整合中小学阶段两股更重要的教育力量,通过学校的教育平台,为学生平稳渡过叛逆期保驾护航。家长督学可通过学校安全管理(如学校大门接送轮值等)、解决学校投诉案件、班级听课巡课、校外活动组织等方式,引导家长代表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来,在寻找家校教育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收获家校教育合作效益的更大化。

3、 开设家长讲坛,让成功家长传递成功的经验。一所学校的人才资源是极其丰富的,除了教师、校友资源外,还有一股随时不断丰富的对象,即家长资源。由学校提供场地,家委自治会负责邀请组织,请每一届学生家长群体中,在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人生、职场、学习等方面的讲座,为家长做家庭教育方面的辅导,用一个个生命经历去引导、感染一群生命的成长。

4、 组织家长接待日,让家长也做些孩子的事。缺乏家庭沟通,缺少相互理解,往往是导致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学校可以依托家委自治会,组织较为广泛的家长接待日活动,邀请一些特定的家长参加,让他们也做做学生在校所做的事,如食堂接待日,家长也吃吃平常孩子在校的饭菜;在校活动接待日,家长也过过学生在校的生活;开展亲子活动日,家长和学生一起接受挑战完成任务等。通过家长接待日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多些谈论的话题,促进相互理解;也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办学的情况,促进家校理解。

(三)社区教育――教育良性互动策略实施中的社会导向和助推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社区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社区文化背景将助推教育环境的进一步净化,家庭和学校教育效果的进一步优化。

2、 开设社区论坛,开通行业精英职业指导的渠道。初高中学生都面临着中高考后的重要转折,要选择职业教育还是选择常规的升学教育。在适当的时间里,邀请社区主干企业精英,开设社区论坛,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知识,提供职业与兴趣磨合的导向,有利于学生做出更符合镇域经济模式的升学选择。社区论坛可以采取学生走课的方式进行,进而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行业信息量。

家庭教育对策论文篇3

关键词:区域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家庭教育政策

一、本课题研究概述

二、宝安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经验

从多次调查结果来看,宝安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把家庭教育工作当作重要的公共事业

(二)认真制定和努力落实家庭教育的工作规划

(三)努力促进家庭、学校、社区“三教”结合的良性互动

宝安区有关领导懂得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多方面积极影响的过程,对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指导和服务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因此他们采取了三项重要措施,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互相配合:一是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宣传活动,让“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使广大居民树立社会主义新风,爱学习、爱科学,爱文明,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推动学校将家长学校办到各个社区居委会,优化育人环境,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指导,使孩子在一个和谐健康友爱的家庭、社区和学校中成长;三是学校教育走进家庭,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延伸到学生家庭,鼓励中小学生参加“我让父母感动的一封信”活动,组织评选“十位优秀家长”。各校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师德修养,提高了教研水平;密切了与家长和社区的关系,学校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看,必须有一支思想道德良好、知识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就有北京师范等高校招收家庭教育硕士研究生,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培养家庭教育专注工作者教育教学体系,现在的家庭教育专家大多数是其他领域专家转行或者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工作实践中锻炼而成的。宝安区为了建设这支工作队伍,聘请优秀教育工作者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选拔各分校优秀教师统一培训组成兼职教师队伍。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把家庭教育骨干送到国内外培训,并且“请进来”,把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接到宝安实地指导工作。2010年,宝安区教育局与区职业开发局、区妇联联合举办“理想家庭教育”系列专题讲座,邀请省教育名家,送教下乡,深入社区和民办学校,全面提高家庭教育骨干教师的素质,终于培养和锻炼出了自己的工作队伍。

(五)不断提升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改进办学方式

家长学校是培训家长、提高家长素质的基本手段,是家长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长学校遍地开花,但各地家长学校的质量和效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宝安区的各级家长学校把“家长的困惑,就是我们的课题;孩子的进步,就是我们的追求;公民素质的提高,就是我们的更终目标”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活动促发展”的方针。近年来,宝安区还创建“家教大篷车”和网上家校,前者则是根据社区家长的实际需求开设课程,并组织家长学校老师带着各类宣传资料送教上门,到社区去上课;后者则是通过开通家长学校网站,班可以随时与家长沟通,家长亦可随时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校学习、表现的基本情况,家长可以把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与困惑请专家解答,这些做法都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

(六)想法设法保障家庭教育工作活动经费的投入

,提高认识是家庭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宝安区家庭教育工程启动初期,很多教职工不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血肉联系,总是把做家庭教育工作看成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但是区教育局领导坚持在家庭教育工作上大量投入,并得到区委、区政策主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家庭教育工程取得明显实效以后,宝安区有关人士在实践面前终于认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因此有关部门都支持政策在家庭教育工作上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第四,党委和政策高度重视是家庭教育工作成功的根本。宝安区家庭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十多年来,一直受到了宝安区委区政策的高度重视,在每年一度的宝安区委、区政策区人大的工作报告中,在区领导的日常工作安排中,家庭教育工作都占了重要的地位。区教育局汇报家庭教育工作时,都能得到区委、区政策的及时支持。宝安区十多年来坚持每年一度表彰家庭教育工作模范人物、每年12月的周举办家庭教育宣传周,区委、区政策领导和各界人士把家教当作全区的大事,积极参与。

三、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思考和建议

(一)明确家庭教育事业领导管理体制的格局

2011年5月举行的中共政治局会议提出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应当是党委领导、政策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7]现代家庭教育事业属于公共服务事业,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全省的家庭教育事业应当由省委暨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主导,更加紧密地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同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加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大格局中。建立由省委暨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主导的全省家庭教育事业管理中心,妇联、关工委等社团参与管理;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家庭教育事业的社会作用。

(二)努力扩大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来源

(三)不断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家长学校是中小学校(包括幼儿园)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组织形式,对家长提高教育子女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照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的要求,广东家长学校的质量普遍不高。深圳宝安区构建“区/县家长学校总校———各/乡镇家长学校管委会———各中小学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三级管理和培训网络,组建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宣传讲授、指导服务三支队伍”的经验是可以推广的。不仅要对教师和教材严格把关,对学生家长也要加强管理,保障一定的出勤率。更终,要把家长学校办成内容适宜、方法得当、家长参与率和满意率高、学生支持的学校。只要政策明确、管理到位,家长学校的质量是能够逐步提高的。

[参考文献]

[1]中共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03-23(01).

[3]骆风.论建立我国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J].学术研究,2005、(6):121-125.

[4]骆风.当代国内家庭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典型考察报告[J].未来与发展,2011、(12):79-82.

[5]中共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01).

家庭教育对策论文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亲子关系沟通;子女性格培养

中图分类: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普及以及现代科技不断向家庭教育进行渗透,传统的家庭教育受到猛烈的冲击,一旦改变它的形式,也将改变人们在家庭教育上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目前,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内容片面失衡、教育观念守旧、教育方法方式单一等问题,使得家庭教育功能缺陷。而计算机辅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是用于家长教育的,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领域学科,它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研究现状

全国妇联调查组织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家长反映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成功;95%以上的家长表示对如何教育孩子苦无良策;近80%的家长在喂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的培训,只是用经验法教育。面对儿女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缺失,需要迫切地解决面向家长的家庭教育新模式。

伴随着家庭教育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全国家教工作“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支出的不断增加,家庭教育越发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尽管如此,面向家长的教育培训仍寥寥可数。

另外,调查显示,在国内,教育软件已经占领了整个软件场三分之一的份额。而现今的教育软件也主要分为家用教育软件、校用教育软件和远程教育软件。但是,大部分软件都是以孩子学习为目标,意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升学率,几乎很少出现面向家长的教育培训软件。尽管存在少数的家长培训机构,但因为大班教学的模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且价格高昂,费时长,难以保证效果,也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因此覆盖面低,推广性不强。

再而,家长获取教育方法的渠道一般为杂志、教育网站、论坛等,家庭教育知识零碎繁杂,家长难以抛下工作或者无法在如此浩瀚的网络和大量的杂志中获取相关有用的知识。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和专门性,无法保证其科学性。

所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人们都很难从家长教育的角度去透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很少从怎样培训家长及其教养素质的角度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这是家庭教育领域研究的一种缺陷,也是本培训系统要解决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在设计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前,我们根据前期的需求调研,确定了系统的目标与架构。本系统旨在提供一个平台让家长更为客观科学地评价与教育孩子。对于系统的架构:1、我们通过调研提取家长关注的重点内容,即亲子关系沟通与孩子性格培养。2、针对其内容设计一套完整的测试系统用来准确评估目前用户与子女之前的沟通状况和子女性格。3、根据测试系统结果匹配相应的教育方法。4、将教育方法规划到日程安排上,使家长养成科学的教育习惯并跟踪家长对教育方法的实施情况。5、更后家长根据效果调整教育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设计200多条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并以任务的形式将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周期显示在日历中,旨在使家长养成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习惯,能持之以恒地运用。

对于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所需的内容,目前随着家庭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网络的日益普及与资讯、论坛,特别是家庭教育网站的大量出现,使得系统所需要的资料来源十分丰富。为此,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设计具有大规模的资料库以满足系统的需要。

对于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的技术支持,采用新的界面框架WPF(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来实现友好的交互体验,提升培训效果;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开发工具进行开发,实现了亲子沟通关系评测、子女性格评测、教育方法筛选和教育方法任务规划等基本功能,不存在难以冲破的技术问题。

三、计算机辅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的难点分析以及对策

计算机辅助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的基本思想是构建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量表测试—教育方法数据库,这个库包含有关亲子关系沟通和子女性格的测试量表,并且根据不同的测试结果匹配相应的教育方法。

(一)难点剖析

利用计算机建立系统的量表测试—教育方法数据库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关系沟通量表。目前对亲子关系沟通的测试量表种类繁多,题目分布散乱且缺乏系统性,不能明确地指出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哪方面的沟通问题。而本培训系统旨在将亲子之间的沟通细分成几个具体的方面,让家长能够对症下药,改善亲子之间的关系。

2、子女性格量表。用于对性格测试的量表诸多,如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然而,本培训系统需要一份能够专门针对孩子性格测试的量表,能够权威准确地测试出孩子的性格特征。

3、针对亲子关系沟通和子女性格的不同匹配相应的教育方法。现今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杂志非常多,但是不一定每种方法都适用于每个孩子。本培训系统要求其教育方法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保证科学合理性,这需要通过查阅、整理一系列资料,更后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对策研究

在建设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中,针对上述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的解决方案:

1、对于亲子关系沟通量表的设计,我们首先引用亲子沟通的5个维度: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冲突处理。其中,“发起交往”指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用于考察父母是否能够引导孩子进行交流;“提供情感支持”用于测试沟通双方是否愿意沟通、提供帮助、互相倾听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测试双方对互相的理解与接纳程度;“施加影响”考察家长能否以身作则,说服子女同意自己的观点或做法,以及父母能否尊重孩子的隐私等;“自我袒露”旨在说明一方能否主动或被动地通过语言或行为向对方传达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冲突处理”指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否用合理的方式处理冲突,包括亲子间能否换位思考等。根据这5个维度,系统能够生成量表同时给出每个方面的沟通等级,让家长能够明确地了解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处于怎样的阶段,哪个方面还做得不足等信息。

2、对于子女性格量表的设计,我们采用了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它自七十年表以来,研究证实其信度和效度较好,也是在众多的儿童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种,是目前被公认为评估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更常用的工具之一。并且,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是一款面向家长的教育软件,而CBCL也是让家长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填写的量表,符合系统的需求。CBCL量表中的测试题目分属9个综合征,分别是抑郁、分裂、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和违纪行为。家长完成这份量表后,系统会给出孩子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够使得家长了解子女在这九个方面的性格表现。

3、针对亲子关系沟通和子女性格的特点匹配教育方法的原则。

关于亲子关系沟通的培训:由于沟通细分成5个不同的维度,每个维度划分不同的等级反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情况,因此系统会依据不同的情况匹配具体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均遵从以下几个教育原则:定时沟通;尊重子女人格;鼓励表达;耐心倾听;宽容异见;解释规则。

关于孩子性格方面的培训:系统会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匹配具体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也将遵循美国的父母杂志和“保持孩子健康”网站相结合的10个训导原则: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父母要保持一致,态度要持之以恒;孩子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家长立规矩要趁早;家长要少对孩子说“不”; 家长要表扬孩子的好行为;孩子发脾气或者大哭大闹时候要“忽视”他们,千万不能让步;家长不要打孩子,不要体罚;家长要分清奖励和贿赂;父母要讲究说话技巧。

同时,为了能够让家长更加行之有效地使用这些教育方法,系统会以日程安排的形式,使家长按照日程表实施。不仅令家长有“法”可依,还能为家长的实施提供了监督机制。实现了操作简单、科学教育、方便快捷的目标。

一个现代家庭,能否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创造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利用计算机进行家庭教育也已经变得切实可行。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养系统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使家长学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系统以日程表的形式安排教育方法,既可以让家长方便快捷地获取教育信息,又可以让家长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从而养成科学的教育习惯。

参考文献:

[4]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06):49-53

[5]张卫民。美国家长训导孩子培养好性格的十原则[EB/OL]。

,2010,/

家庭教育对策论文篇5

在对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个体观”径的困境进行分析,基于生态系统观提出应在系统的情境中认知个体需求和提供关爱服务,并尝试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提出关爱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生态系统观”。研究认为,在家庭生态系统内部,需在时间系统上注重事先干预,保证留守儿童家庭抚育决策时机与个体生命历程中“社会性时间”发生的一致性;重视支持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实现的意义,强调家庭责任与权力的共存。在家庭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中,认为应首先定位好家庭的基础性角色,完善主体间的联动机制;积极投资家庭,加强家庭能力建设,通过改善家庭生态系统间接关爱留守儿童,更终营造公平制度环境,形成关爱留守儿童及家庭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家庭生态系统;发展型社会政策

一、引言

二、问题的提出

三、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个体观”径的困境分析

四、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径建构

沿着家庭责任取向“支持个体”径演进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被实践证明难以真正满足留守儿童需求和提高关爱服务的成效。放弃单纯依靠传统强调家庭责任的“个体观”径,转而采取“家庭生态系统观”来指导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创新,或是我国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可行径。为探讨这一问题,借鉴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对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家庭生态系统观”径进行论证。

如何有效地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关爱服务,不仅关乎我们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而且更能“展示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灵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问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于此问题的讨论不仅涉及城乡二元区隔体制的消除、偏经济导向“功利性”国家发展模式的变革,而且牵涉到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后布局的再调整等诸多问题。尽管如此,此问题背后的实质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如何合理调整国家、社会与家庭三者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关系模式与角色定位。对此,围绕着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径选择问题,在分析家庭责任取向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支持个体观”径弊端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观为导向,提出在家庭生态系统的情境中全面认识留守儿童个体的发展需求和提供有效的关爱服务,并从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尝试从家庭生态系统的时间系统、内部微系统以及外部环境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三个面来建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家庭生态系统观”径。即在留守儿童家庭生态系统的时间系统面,要注重事先干预,保证家庭抚育决策时机与个体“社会性时间”发生的一致性;在微系统面,重视支持家庭功能实现的意义,强调家庭责任与权力的共存。在家庭生态系统外部环境的中、外、宏三个系统面,首先要在微系统互动中定位好家庭的基础性角色,完善主体间的联动机制;其次,积极投资家庭,加强家庭能力建设,从而通过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态系统间接关爱留守儿童;更后要营造公平的制度环境,更终形成支持和关爱留守儿童家庭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3]刘继同.儿童健康照顾与国家福利责任重构国内现代儿童福利政策框架[J].国内青年研究,2006、(12):51-56.

[4]程福财.家庭、国家与儿童福利供给[J].青年研究,2012、(1):54-55.

[5]卜卫.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支持行动模式的分析报告[J].国内青年研究,2008、(6):26-28.

[6]刘利民.努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J].国内妇运,2012、(3):4-8.

[7]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国内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4.

[8]张秀兰,徐月宾.构建国内的发展型家庭政策[J].国内社会科学,2003(6):84-96.

[11]G•H•艾尔德.大萧条的孩子们[M].田禾,马春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9.

[16]张秀兰,徐月宾.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M]//顾昕.国内社会政策.北京:北京师范出版社,2006.

家庭教育对策论文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价值观

一、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想要较高质量完成本文研究,我们首先就需要明晰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带来积极影响,而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和谐的家庭环境构造、言传身教、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社会正面主流的宣传、加强智力开发等都属于我国当下较为常见的家庭教育手段,而这些手段就能够为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二)消极影响

除了积极影响外,家庭教育同样能够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带来消极影响,对未成年人个体独立尊重程度不够、重智力轻德育、家长自身素质较差等具体家庭教育表现则属于这一消极影响的主要来源,这些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家庭教育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简单了解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带来的影响后,我们还需要明晰这类影响形成的因素,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调查,本文将这一因素概括为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自身、家庭环境三方面。

1、家庭教育观念因素

对于家庭教育观念因素来说,家庭教育目标、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环境都属于这一因素的重要组成,而这些组成就会对未成年人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带来较为直接的影响。对于这其中的家庭教育环境来说,这里的家庭教育环境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调查显示89%吸烟的孩子父母吸烟,而如果父母按照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行事,未成年人就很容易养成讲究文明礼貌、求上进等积极价值观[1]。

2、家长自身因素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因素同样影响着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这里的家长自身因素包括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等内容。对于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来说,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很多家庭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有所弱化,将手机、电脑当成孩子的“安抚机”就是这一责任感弱化的更直观体现,这一情况下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自然会受到较为负面的影响,只有家长拥有较强的教育责任感,未成年人的学业与健康成长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3、家庭环境因素

除了上述两方面外,家庭环境因素同样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这里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方式等内容。在家庭环境因素中,家庭成员关系往往会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未成年人无法脱离父母生活,生活在家庭成员矛盾重重环境中的未成年人也因此较为容易出现心理扭曲、犯罪倾向,由此可见家庭成员关系对于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所带来的影响。

三、保证家庭教育下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策略

1、塑造理想家长形象

言传身教本身属于更为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之一,为此笔者建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塑造理想形象,而这里的理想家长形象除了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理想形象外,相关家长还必须紧跟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的步伐,塑造更具时代性家长形象,这样未成年人才能够真正将父母作为榜样,自身也才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

2、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在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中带来的影响较为深远,为此笔者建议相关家长实现和谐的家庭环境营造,这里的和谐的家庭环境不单单包括情感环境,更包括教育环境,也只有@两类环境的真正提供,家庭才能够成为未成年人永不毕业的学校。

3、结合家庭实际

除了上述两方面策略外,结合家庭实际也是保证家庭教育下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策略之一,这里的结合家庭实际指的是独生子女、流动人口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子女采取不同的家庭教育手段,这样才能够保证未成年人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够实现自身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对策论文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 影响

幼儿家庭教育的文化传承内涵集中于对孩子给予传统文化行为系统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幼儿家庭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在于树立孩子正确的传统文化理念;从狭义上讲,则是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教导。基于社会学理论可知,幼儿家庭教育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更基本单位,教育是家庭功能中的关键环节。而从教育学观点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幼儿家庭教育是群体教育的基础前提,在此阶段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现代环境中的幼儿家庭教育的形态为日常行为教化,在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为“自律、责任、社交、服从”观念的传授。安康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其囊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内涵。

(一)传统文化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特点

,目标集中于提升幼儿伦理道德基础认知,以此为基础对孩子的人格培育实施强化。相比于青少年时期而言,幼儿阶段的孩子在认知能力、价值取向理解等方面并未成型,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主要以影响教育为主,借由父母及大人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行为系统产生影响。观察周围不乏多数父母会在幼儿进入记事时期开始进行品德教育,父母会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传授“孝道”“礼让”“”“勤俭”“节约”等理念。而这些内容的目的都在于帮助幼儿时期的孩子在伦理道德方面打下正确、坚实基础。

第二,父母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更注重孩子的行为养成,表现为基于传统文化影响的礼仪规范教育。父母的教育行为重点集中于将正确意识扎根于幼儿时期孩子的思想、行为中,力求从外部施力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约束能力,进而促成孩子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自律。三字经弟子规治家格言等安康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教辅材料,成为父母常用的教育工具。

(二)幼儿家庭教育受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具有双面性,父母长辈正确的行为指导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而不当的行为也会被孩子吸取,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这一现象的出现需要反观幼儿家庭教育中安康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一些弊端:

首先,与国外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相比,我国的传统文化幼儿家庭教育将更多的目光放置于孩子认知的养成与约束,而忽略了实践教育环节。与其余阶段的教育行为雷同,幼儿时期的教育更需要通过实践环节予以巩固,原因在于幼儿阶段孩子的天性不定,而实践行为有助于孩子记忆的形成,从而起到促进传统文化教化效果的作用。受到国内传统历史的影响,“知识优先论”在国内大部分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有的父母将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成绩指标定位于孩子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对孩子智力因素的过分看重会削弱幼儿时期孩子非智力因素的训练,“高分低能”孩子的出现边源于此。

其次,“家庭成员地位论”对幼儿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利。多数家庭的父母将“家长说一不二”的独尊理念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部分,培养孩子服从、孝忠思想,这种对传统道德礼教的过分灌输和遵守,对孩子的自由发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约束和束缚。换言之,强制性的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潜能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现代幼儿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可用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幼儿家庭教育仍然存在可提升、改善空间,针对幼儿家庭在安康民族传统教育的可用改善对策,现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吸收国外家庭教育有点,融合已有幼儿家庭教育系统,促进幼儿时期孩子个性化与传统的兼容。现代社会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客观因素,多数将孩子的幼儿时期抚养工作托付给双方父母。造成幼儿时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历史环境影响较大。这一现象也成为幼儿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教化得到实质性转型的瓶颈。作为改善策略,父母可尝试引进西方国家个性化教育观念,冲淡保守观点在传统文化教化中的影响作用,对家庭教育观予以更新,结合时代特色考虑孩子的实际发展需求。

其次,丰富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扩大实践教育教化行为的比重,在重视孩子道德素质养成的同时,关注孩子动手、动脑、交际、协调、适应等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实际经历帮助孩子完善人格。通过实践能力的提升,将理论与发展能力予以有机结合,拓展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做到“知行并重”。在实践过程中,父母应注意孩子创新潜能的激发与培养,通过体验过程、感悟过程、动手过程的经验积累,为提升孩子多方面素质提供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幼儿阶段的创新思维养成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能力的发展有关键意义,基于传统文化背景的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帮助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深入领会安康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再次,巧用契机渲染幼儿家庭教育中安康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父母在传授给孩子国内传统礼仪礼节、道德文化的基础上,要周期性地反复教化。当然,这里提到的教化绝不仅仅是单向灌输式口述,而需要父母及长辈在日常处事待人的生活中率先垂范,做到以身作则。在国内传统节日时期在家里举办庆祝活动,以借用节日氛围切实令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另外,在家庭环境中以父母长辈成员为主,以安康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建立正确的家庭文化模式,为幼儿成长提供一个感受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场所。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安排布置简单的劳作任务,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生活行为习惯,自小锻炼孩子自主独立的能力。

基于本文内容不难看出,在传统文化教化行为系统中,幼儿家庭教育理念仍需进一步革新。出于对现代社会特征的考虑,我认为此领域的未来发展,需要将眼光集中于幼儿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特点的鲜明化三方面。不仅要汲取西方国家幼儿家庭教育的鲜活资源,还应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添加时代标签。将安康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予以恰当结合,避免单一形式的教化手段对孩子个性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对策论文篇8

【关键词】生;欠费;诚信缺失;成因;对策

高校扩招以来,在校生的人数迅速增加。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3%。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近几年来,生的欠费现象越来越引起高校的关注。2007-2008和2008-2009学年度,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截止到新生入学当年年底,我校连续两个学年收齐了全部应缴学费,实现了欠费率为零的目标,有力地保障了学校正常的教学运行和财务支出。本文旨在通过学费收缴工作的实践探讨生欠费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我国高校生欠费的现状

2 生欠费的成因

2.3 诚信缺失是生欠费的主观原因:近年来,高校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也加入到欠费学生的行列。通过了解,这部分学生是完全有能力交齐学费的,但是他们受到生高消费的不良风气的影响,相互攀比,贪图享受,自控能力较差,谈恋爱、上网、下馆子、外出游玩,甚至参与,把应该上缴的学费都乱花掉了,这部分学生的欠费在校园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家庭困难的学生看到他们不交费也能正常地上课学习,心里很不平衡,于是更有理由拖欠学费,而且变得心安理得。

3 解决生欠费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3.1 开展耐心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安康人民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性教育,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高等学校为了培养合格人才和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收取适当的学费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必要措施,对学生开展政策性的宣传教育是做好收费工作的前提。生作为受教育者,享受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理所应当交纳一定的费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权利和义务也是平等的,只有你交了学费,履行了义务,才有权利接受教育服务。这是对一个生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应当对学生大力宣传,努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解决欠费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每一个欠费学生的原因都是不尽相同的,要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和掌握欠费生的家庭背景、欠费原因。可以通过班、授课老师的正面了解,也可以通过党员、学生干部的侧面了解。尽可能详细地掌握欠费学生的家庭实际收入状况和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学费的收缴工作。

3.3 通过资助困难学生推动学生收费工作:

在开展宣传教育和了解困难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将收费工作与资助困难学生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制定资助困难学生和学费收交工作相配套的政策。积极鼓励学生在交齐学费的前提下享受困难资助。建立健全多项资助办法,如特困生补助、临时困难补助、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设立各类奖助学金等,力争做到交齐学费的困难学生不再面临生活困难。把学校和组织的关爱充分地体现在困难学生的身上,以期达到预期的目标。

3.4 帮助困难学生申请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解决家庭困难学生欠费问题的主渠道。在现阶段家庭收入与教育消费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国家助学贷款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政策,高校应利用这项政策帮助学生积极申请助学贷款并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按期归还贷款,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5 建立相配套的激励制度:

高校对各院系采用学费分成、经费包干的办法,对在一定时间内收齐学费的院系给予相应的奖励,未收齐的不予奖励。院系对收齐学费的辅导员、班予以奖励;对收齐学费的班级给予相应的奖励作班费。这样的激励制度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琼。 生欠费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 2008、(12)

[2] 黄颢波。 生欠费的原因及对策初探[J]。 南方论刊, 2005、(03)

[3] 张大莲。 对解决当前生欠费问题的探讨[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7、(05)

[4] 丁文勤。 当前生欠费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04)

家庭教育对策论文篇9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家庭教育;青少年;体育运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积极因素有很多,既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次,缓解人口老龄化,还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为努力实现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支撑,更能落实好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从已有研究看,研究者都把焦点放在生育政策调整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人口结构的意义,争论“全面二孩”的实施会有怎样的政策效果,却很少关注直接受政策影响的家庭教育环境,更何况因家庭教育环境产生影响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施还不可规避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除了带来直接的人口统计结果,特别是会极大地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具体方面,从而影响青少年体育运动行为。

1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时代背景

2“全面二孩”政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国内家庭从独生子女时代逐渐过渡到后独生子女时代,国内家庭出现一系列的变动。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独生子女家庭形成了家庭规模小、家庭结构简单、家庭关系紧密等特点,也带来了家庭养老、家庭风险等问题。“全面二孩”政策使得国内家庭不必再接受政策“强制性”的家庭结构,而自主选择“生育”。尽管“全面二孩”政策很难对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的家庭问题做出补救,但从长远考虑,“全面二孩”政策将会减轻养老的压力问题。由于长期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大家已经广为接受独生子女这一事实。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样就会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容易产生怕输的心理,并且由于受国内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多数家长都是认为唯有读书才能改变一切,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促使各大幼儿园和各种兴趣班如雨后春笋的出现,当前的教育过于重视对孩子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孩子品德和人格的培养,使得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及心理承受力很差,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缺少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更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手足情和互帮互助、相互的意识,重视家庭教育也是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3家庭的基本情况对青少年体育运动行为的影响

参加体育活动是青少年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环境起不容忽视的作用。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家长的体育态度、家长的职业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环境等都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3.1家长体育态度

3.3家长的文化程度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对家庭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分析家长学历对学生进行体育参与是否有影响,调查显示,初中以下学历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有影响的比例为65%,高中学历的家长对学生的体育参与有影响的占65.5%,学历的家长对学生的体育参与有指导行为的占79.9%,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对学生体育参与有指导行为的比例为84%[4](周融,2012)。这说明家长的学历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4家庭收入

家庭月收入不同,对学生参加校外体育运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也各不相同。家庭收入对学生是否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家庭收入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为78.7%(周融,2012)。优越的经济条件对儿童身体活动有积极影响(陈金鳌,2014)。家庭经济状况也将因二胎的到来受到影响。当今社会,养育子女的成本在不断升高,对于大多数收入一般的普通家庭而言,生育二胎后经济压力增加是必然的。家庭经济不好,原因可能在于收入较低的家庭在面临物价上涨、房价上涨的现实压力下,更多的精力在于努力工作,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参加体育运动方面没有足够多的精力和时间、经济条件,在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上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济精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对校外体育运动的参与。

3.5家庭居住环境

没有运动场所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为58.1%,有运动场所参加体育运动的比例为81.5%(周融,2012)。有体育设施的社区,学生在校外有条件能方便快速的加入到体育运动中,长时间对学生养成参加校外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情况,也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体育项目种类,因此,建立丰富的社区体育设施对孩子参加课外体育运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家庭教育应对全面二孩政策的措施

4.1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文化氛围

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比较激烈,家庭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大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这就导致家庭对体育运动采取一种打压的态度,因此家庭缺乏体育文化和体育运动氛围。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引导家庭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观。

4.2拓宽学校体育发展视野,促进家庭体育教育环境的改变

4.3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条件,促进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

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条件,为青少年体育运动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条件。社区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运动,为家长提供体育亲子交流的机会,更深刻理解体育运动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意义。

政策、社区等组织机构要对农民工、家庭收入低、单亲家庭结构等家庭条件较差的子女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给予更多倾向性政策支持、鼓励其参加校外体育运动,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培养其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

4.5定期开办家长体育培训班,宣传体育运动知识

学校定期开办家长体育培训班,宣传教育不仅仅培养智育,而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习固然重要,但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参与同样不可缺少。让家长减少孩子的文化课的压力,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

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参加校外体育运动的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的体育态度、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状况、家庭居住环境等因素都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因素。

5.1家长的体育态度包括对观看体育比赛新闻的喜欢程度、参加体育的目的等方面,都对孩子的体育运动有影响。

5.3家长的学历越高,其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更好,相反,家长学历越低,情况越差。

5.4家庭收入方面,家庭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影响比例更高。

5.5家庭所在社区有运动场所的学生比家庭所在社区没有运动场所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好。

参考文献

[2]初少玲。家庭体育氛围对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2007、

[4]周融。北京城区中小学家庭环境对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参与影响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2、

[5]陈金鳌,陆阿明,尹明坤,等。家庭视域下儿童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14,28(6):78-83、

[8]慧君。“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我国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J]。致富时代,2016(4):363、

家庭教育对策论文篇10

论文:当前,网上家长学校已成为家庭教育服务新阵地,它对于实现优质家庭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家长自身的学习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网上家长学校的办学现状,深入思考其办学方向,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网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服务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许多家庭无法自行解决随家庭生活周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家庭教育问题,需要更多家庭组织外的力量为其提供家庭教育服务与协助。传统家庭教育服务模式主要以家长为服务对象,依托家长学校、社区、社会群团组织、各种场化家庭教育机构,通过家访、讲座、书籍报刊等方式提供服务。但由于时空与资源上的限制,面对日益变化、丰富、复杂的家庭教育需求,传统家庭教育服务模式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指导家庭教育方法等方面并不具备优势。随着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家庭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各方助学者以网上家长学校为依托实施家庭教育服务已成为一种趋势。网上家长学校由于其自身的教育性、虚拟性、社区性、自主性、开放性,一方面,具有打破时空局限,提高服务对象的参与度,针对不同家庭教育需求更大限度地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可实现各种传统家庭教育服务的功能互补,将网络自主学习功能、家长学校的指导功能、社区互动功能、社会工作的整合功能通过网上家长学校这一平台进行优化,以栏目与活动的形式,多面结合,推进家庭教育服务。网上家长学校对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家长自身的学习,促进家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网上家长学校的办学现状,有利于深入思考其办学方向。

二、网上家长学校概况

1、指导思想。网上家长学校旨在认真贯彻中共、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全国妇联和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精神,通过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水平,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权威性的、智能化的家庭教育网上指导及培训系统,鼓励开办网上家长学校,为家长服务,为学校服务,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

2、组织结构。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该校是2006年由江苏省文明办、省妇联、省教育厅、国内移动江苏公司等单位合作创建的全国家省级网上家长学校,由各主办单位领导组成的网校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对网校的领导和指导工作;网校校务委员会负责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南京联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网站的技术开发和维护。随后,这一合作模式也被各地推广应用。由各省县级妇联牵头,联合教育部门、文明办等党政机关及各企事业单位成立各级网上家长学校,省级网校同时起到对地网校的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借助政策部门的正确导向和政策支持,以及其成熟的组织网络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借助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技术支撑和优势的运营能力保障,网上家长学校的建设如火如荼。

3、网校定位。网上家长学校在创立之初就定位于民办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网站,承担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倡导家庭教育主流舆论导向、指导家庭教育服务的职责,集宣传、倡导、服务功能于一体。

三、网上家长学校的家庭教育服务

网上家长学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成人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在家庭教育方面具体应用的结果。它以家庭教育信息化服务为重点,结合传统家庭教育服务方式,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服务新模式。现阶段,国内家庭教育服务主要是指以家长为服务对象,以家庭教育指导为核心,以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家教方法为内容的教育服务,它包括:以学校为主导的服务模式,如家长学校、家访等;以社会组织为主导的服务模式,如群众团体组织(妇联、关工委、专注学术团体等)及事业性组织(、图书馆、出版社等)组织的关爱活动;以社区为主导的服务模式(社区家庭儿童服务指导中心等)。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服务是各种家庭组织外的力量以家庭教育主体为服务对象,以家庭教育学为理论支撑,从理论、方法、内容、技术等方面进行的服务,它旨在通过系统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指导家庭教育方法,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使其获得资源与情感上的支持,以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网上家长学校的产品是家庭教育服务,尤其是家庭教育信息化服务。基于此,以对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的调查为例,笔者认为,网上家长学校的家庭教育服务主要表现在:

2、家庭教育情感支持服务。情感支持服务是虚拟学习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更是为爱子心切的“家长”提供教育类服务的形成要素。成人在面对面交流过程中携带的情感,是无法或很难在仅仅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即使是利用实时视频的方式。情感支持服务主要是将“社IX-\"特点考虑在内,着重思考如何建立社区归属感和亲和力、增强共同体意识、组织学习者形成合作学习、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等问题,从而形成庞大而稳定的学习交流群体。该服务主要体现在一些线上线下互动类活动,包括线上“家教论坛”等交流类栏目;亲子乐苑、“七彩田园”网上农趣园、“红色之旅”网上夏令营等寓教于乐的游戏类活动;承办省妇联、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等各类关爱活动,关爱孩子,携手家长,共同营造温情的社会氛围。值得一提的是,网校积极打造可延伸的操作平台,开展多种“落地”活动,及时地建设三大基地,打造学习共同体:与高校成立网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研究基地,致力于家庭教育服务的科学化;与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等共同搭建亲子活动实践基地(力求与线上农趣园游戏类的种植与养殖同步耕种、收获,组织家长与孩子去农场学习知识收获成果);配备可开展讲座、沙龙等活动的多媒体培训基地。多种途径打造一个稳定的家庭教育“学习共同体”。

5、家庭教育管理支持服务。网上家长学校的管理是融家庭教育工作和网络家教平台建设于一身的新型管理,其建设不单单是建设网站框架,而是一个长期的内容建设过程,以及一个长期的信息更新过程。科学的管理是网上家长学校建设的保证。也是提升网校服务质量的前提。网校已具备组织管理制度,成立采编部、项目部、彩信部等部门,专人负责网校各栏目维护,制定考核方法;不定期召开网校理事会、全省网校校长会议、每周工作例会等会议,共同探讨网校工作进展和发展方向;制定管理体制,从领导体系到具体执行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做到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对建设网站本身制定了一系列条规,如网站信息管理办法、编辑岗位自律认责书等,从稿件来源、编辑审稿、稿件上传的每个环节都订立责任制,明确责任人,签订责任书。

四、网上家长学校办学方向的五点思考

1、完善网校级体系,实施品牌战略。2010年4月,全国妇联、国内家庭教育学会与国内移动通信集团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指定江苏作为全国家庭教育信息化服务基地,以江苏省网上家长学校为核心载体,共建“全国网上家长学校总校”,共同推广各地网上家长学校建设,全面推进家庭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也是网上家长学校应有的发展趋势。首先,应把握契机,加强建设互联互通的网上家庭教育平台,实现全国网上家长学校总校与区域性网上家长学校及相关网站的链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人才资源共享、用户资源共享,形成网上家长学校联盟并加强各类家庭教育服务组织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合理有序地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其次,要实施品牌战略,这是针对网校所提供的服务产品而言的。所推出的家庭教育服务及其产品必须走精品之;营造家庭教育的文化氛围,塑造网校品牌形象才能扩大并巩固场份额。这是网校的艰巨任务,也是吸引网民并令其产生信任感与归属感的唯一有效途径。

2、用户需求导向策略,创新家庭教育服务。首先,网校应继续做好两个方面的宣传以培养场需求,挖掘潜在用户。既要宣传家庭教育重要性和家庭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价值,使家长意识到在信息时代下应争取主动学习;又要宣传网校的服务理念、服务实力、服务内容,多种渠道引发用户对网校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其次,对用户群进行分析,围绕用户需求开发新产品,把握家庭教育服务趋势,应强调主动跟踪服务、个性化服务,推进核心服务和资源“一站式”服务。再次,网站整体架构的科学性,应遵循家庭教育系统性原则。此外,网校还要关注家庭教育服务创新(现代家庭教育服务的模式、方法和观念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建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经营模式,以及管理创新(思想上突出现代民主意识、模式上突出管理组织网络化、机制上突出创新激励体系)。

3、家庭教育虚拟社区场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网上家长学校均具备构成虚拟社区三大要素:技术要素、学习要素和社会互动要素,即均有功能相类似的助学和管理平台,均有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均有相当数量的学习者和助学者活动于其中,已初具虚拟社区的雏形。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互联网法规的出台,网上支付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加上完善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系统,建立网校虚拟社区场也是网校发展的方向之一。但从虚拟社区向虚拟社区场的转换也是十分艰巨的过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形成网民、商家和网校的利益共同体,制订利益计划,保证物质企业和网民之间各取所需;以感情融合或经济杠杆产生和维护有吸引力的内容,培养网民忠实度;技术可靠,能保障网民信息的隐私权和安全度等。力求将网校建设成一个不断创造新价值的虚拟社区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家长家庭教育论文篇1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要想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就得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形式。为了促进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就要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在学期开始,可以通过各班把学校的有关规定、班级教学计划及学校的活动安排通过网络或书面材料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不仅可以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活动有所了解,还可以抽出时间协助和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召开家长会、主题教育活动、亲子活动,也可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学生特长展示评比活动等。这样不仅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还可以使家长们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感受家校教育的协作力量,多数家长都会乐于参加。通过这种教育活动,家长们会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学校、家庭、教师、家长共同的责任,只有在思想观念上与学校保持一致,在行动上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孩子才会有全面的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家庭是孩子的所学校,父母在孩子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也会通过书籍、网络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理论。因此,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学校,请专家来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

要有好的家庭教育,就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对孩子要有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有利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家长和孩子可以像朋友一样将自己的工作趣事和学习经验与孩子交流,加以正确引导,可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谈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困惑,相互鼓励,得到孩子的理解、信任与配合,让他们感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社会生活需要新一代人具有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的意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二)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家长既要为孩子提供生活必需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环境,又得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如有的家长热情好客,兴趣广泛,经常请朋友在家中小聚,但为了孩子,应适量为孩子着想,安排次数不应太密或换一个场所,时间不宜过久,特别是有的家长经常和朋友聚在家中打牌、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影响特别大,此类家长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再有父母是孩子更为依赖、更为信任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不和,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和影响;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把握正确的教育观点和策略

家长家庭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成长;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G60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是孩子的所学校。家庭教育,广义讲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对其他成员所施加的影响,狭义来讲是家庭成员对孩子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教育的系统工程,儿童家庭教育作为其中的基础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全世界所重视。

一、当前我国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在当今“四二一”为主的家庭结构中,国内的儿童家庭教育有以下特点:首先,在生活上的过度溺爱。家庭中儿童的父母家人都会视其为掌上明珠,儿童的衣食起居都被照顾地十分周到,不需要白己去争取物质上的满足,缺少艰苦朴素的美德教育。第二,在社交上的过度保护。国内的父母大多限制儿童单独外出,这使儿童从小就缺失与同龄人和长辈之间交流的体验。第二,在学习上的过度期望。尤其在当今国内少孩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成绩优异是家庭教育的更重要的目的,这给儿童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国内家庭的幸福指数。

二、导致国内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家庭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一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主要场所,儿童家庭教育的主旨也在于此。影响国内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包括家庭结构、理论指导和儿童家庭教育角色扮演等三个方而。

(一)“四二一\'’的家庭结构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是指由四位老人、父母二人和一个孩子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产物,是我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情。独生子女会得到来白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更多的时间、精力、物质上的投入,这一方而会给儿童更多的营养,但另一方而易产生溺爱的现象,使得孩子缺乏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缺失在将来社会生活中互帮互助、谦恭有礼的基本素养,此外,受“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传统思想影响,家庭所有投入的焦点在一个孩子身上,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这将有碍儿童健康成长。

(二)儿重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儿童家庭教育和教育主体的角色不清

三、形成儿童良好家庭教育的策略

家庭教育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形成良好的而家庭教育同样有其基础性和重要性。结合我国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从以下几个方而谈谈形成良好儿童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在现有的家庭结构下合理安排儿童家庭教育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在短时间内仍会是我国家庭的主要组合方式,对儿童家庭教育做出合理安排,可以避免这种结构的不足。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则,让儿童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味以孩子为中心。此外,在保证儿童人身安全的基础上,父母家人要给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实践让孩子体会与别人交往、处理问题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人格,完成基本社会化的过程。

(二)完善科学的儿童家庭教育理论,建设家庭教育服务机构

完善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一方而要向在这方而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备的西方国家学习,将其中有利于良好家庭教育形成的部分加以引用,一方而又要吸收我国在儿童家庭教育方而的优良传统,结合我国家庭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对我国家庭具有普适性的儿童家庭教育理论。此外,在完善科学的家庭理论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的建设,这种服务机构不仅对那些家庭教育出现严重偏差的家庭进行治疗和补救工作,更重要的是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

(三)明确儿童家庭教育和主体的角色身份

首先要明确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是基础,和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别。儿童家庭教育以家庭为主要场所,主要任务是帮助儿童进行基本社会化过程。而作为儿童家庭教育的主力,父母在家庭当中要理清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要着重营造有利于儿童独立人格、智力、情感等方而发展的家庭环境,在家庭生活中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责任和义务,增强儿童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儿童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雄。当前我国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探索与争鸣,2007(2)

家长家庭教育论文篇3

人们从自然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在产生私有意识后,会像财产一样言传身授,教给子侄辈,这应该是更早的家庭教育。有家庭就产生了家庭教育的形式,而私塾又是国内封建社会更常见的教育形式。所以说国内古老的私塾教育又巩固了国内特有家教形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有其天然性、全程性、个别性、示范性和陶治性的特点。

有家庭教育就有家教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家庭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形式,文化这东西是断不得的,国家有文化,乡村有乡村文化,城有民文化,家庭也有文化。国家文化传之于史书,乡村文化、民文化传之于口碑,家庭文化属于乡村文化与民文化的范畴。邓州,包括邓州周边的一些地方,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三辈不读书,活赛一圈猪。”这便是典型的朴实的乡村文化、民文化、家庭文化,正因为有着这一文化的激励,只要不是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家,总要设法让自己的孩子去认字,去读书。故而邓州,自古以来,教育发达,文风昌盛。

邓州的家教文化反映在家教民谚语录、民间故事、曲艺形式中,更反映在文人著述中。笔者就个人见闻,辑录如下,以其抛砖引玉,关注家庭教育文化的未来,有继承有创新地发展邓州家教文化;为青少年创造健康进取的家教文化氛围。

一、家教民谚语录

(一)生活

好儿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人怕没脸,树怕没皮。

跟着好哩学好哩,跟着巫婆会下神。

娇养孩子不孝顺。

能当大骡子大马,不做大儿大女。

(二)处世

不受苦中苦,难熬人上人。

穷的正经,富的正当。

(三)律已

在家不欺人,出门做好人(在家不打人,出门没人打)

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

能大能小是条龙,光大不小是条虫。

小心没大差。

(四)规戒

满瓶不响,半瓶咣当。

不怕不懂,就怕装懂,不怕不足,就怕满足。

家有千担粮,就怕出个浪荡郎。

(五)其它

气力没有方法大,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笨鸟先飞,笨马先行。

吹喇叭掉井里——响着响着不响啦

甘蔗上梯——节节甜,步步高

哑巴嗑头——心里有数

二、民间故事、曲艺中的教子故事

民间故事以集体创作的形式,经过人们的口头流传和加工,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内容不断丰富,情节日趋完整。它不但表达了人们的良好愿望,而且也给人们一定的教育和娱乐。

新时期邓州文人收集整理创作出版了庞振坤的故事、邓州文化、邓州故事选萃、东顶神的传说、高集传说、都司古今谈等民间故事集或包含丰富民间故事的文集。其中不乏跪师图、范仲淹教子节俭的故事、噬乳记、大兰和小勤、李万如上学、唐二爷教子、跨街换母、状元母亲、一百个称心、儿媳哭妈、女儿的孝心等传统与创新的教子故事,以及以民间故事为原本创作的多曲艺形式,如三娘教子、噬乳记、状元与乞丐等戏剧,起着社会教育启迪作用。

三、历代主要著述

邓州历代文人学者很多。因兵荒匪祸,沧桑多变,不少文人姓名及著作散佚,无据可查。自汉代至民国末年有据可查的著述约百余人,各类著作350余部。安康人民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指引下,老一耕不息,新一代脱颖而出,著述甚丰。今录其家教文化方面的著作,以飨读者。

南北朝:师搅授孝子传八卷

明:李大醇圣贤悌

郭以约:郭氏族谱

清:祁灏月潭规劝条约一卷、金山训土文彀十卷

彭九思东顺堂家训

唐芝龄唐氏家谱七卷

胡邵学行备要录

王鹏翔:表礼辨误

张民庆:表礼四说

安康民国:

郑国翰:俚俗格言释义

安康人民:

杨天堂:谣会集论

王琦:爸爸妈妈和孩子、宝宝、贝贝、乖乖、峥峥和他的影子

高思庭:国内新教育发展风闻录

韩振华:苏俄作家论儿童文学

四、新时期,邓州本土家庭教育主要成果。

集录教育有方家长育子心得50篇,立足于教子的一点一滴、一事一例、正反结合,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城乡广大家长朋友阅读。

3、20世纪90年代初,由河南省教委策划,邓州教育局退休干部,王嵩峰主持编写600万字的河南小学教育十年改革系列成书,主编有漫谈家长教育分册。

7、2003年6月,由孙天训、刘玉娥、杜传令主编,王永柱、詹海菊、房炳安著的名人家教启示录;由王爱国、王学杰、宣金莱主编,王永柱、刘玉娥著的失败家教忧思录同时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名人家教启示录,全书10万字,汇集64位古今中外名人教育子女做人、治学、为文、立志、律已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引领性、启迪性和可操作性。

失败家教忧思录全书12万字,分42个专题,从不同侧面探索古今中外家庭教育失败的忧思,并与名人家教启示录珠联壁合地形成对比印证,互相补充、相互映衬,是广大家长朋友教子育女之时避免重犯“错误”的参照。

2004年12月朝阳升腾一书由世界文明出版社出版发行。朝阳升腾系统地阐述家教理论与实践,理论叙述深入浅出,实践经验相应配合,被国内数位教育专家、美学专家誉为“不可多得的家庭教育辅助教材”。其电子版在国内家庭教育等网站广受欢迎。

9、2004年6月科学文艺出版社出版刘玉娥主编,王若夫、王永柱执行主编的“婴幼儿家庭教育集锦”托起明天的太阳。

10、2005年1月国内文化出版社出版曾任邓州教委陈德寅编著的说给孩子们的话(上、下部)100万余字。作者围绕做人与生存讲述教子良方,文风朴实、观点新凝,论述透彻,富有哲理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实用性、资料性和教育性,给家长以启迪和教育。被国内心理学会理事、原南阳师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刘景键称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12、张文学同志在世纪之交,依美国哈佛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教育为理论支撑点,编写的望子成龙有秘诀等二十多篇婴幼儿培育发展专栏文章,在关心下一代报家教专版连续刊登后,引起邓州社会各界家长朋友和广大幼教教师的热切关注。

这一组连载有十万余字的专栏文章,以开发婴幼儿的智商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变化规律,联姻古诗文、数理、游戏、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棋类、电脑、外语等兴趣教育,通过习惯养成、感受挫折、情景顿悟、享受成功等方面的理论和例证阐释,旨在促其身心的良好发育,把幼教事业作为强国之基,构筑智力,使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伟大的人才智力资源,涌现出更多的人才群星和360行状元能人。

14、2010年3月,邓州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将2005年根据省教育厅的指导精神为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后,所属幼儿园、文学组、初中组、高中组集体编写的讲稿编制成现代家庭教育讲稿(集),近20万字,分为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四册。

家长家庭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 家庭教育 影响

幼儿家庭教育的文化传承内涵集中于对孩子给予传统文化行为系统的教育。从广义上讲,幼儿家庭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在于树立孩子正确的传统文化理念;从狭义上讲,则是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教导。基于社会学理论可知,幼儿家庭教育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更基本单位,教育是家庭功能中的关键环节。而从教育学观点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幼儿家庭教育是群体教育的基础前提,在此阶段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现代环境中的幼儿家庭教育的形态为日常行为教化,在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为“自律、责任、社交、服从”观念的传授。安康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丰富教育资源,其囊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内涵。

(一)传统文化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特点

,目标集中于提升幼儿伦理道德基础认知,以此为基础对孩子的人格培育实施强化。相比于青少年时期而言,幼儿阶段的孩子在认知能力、价值取向理解等方面并未成型,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主要以影响教育为主,借由父母及大人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行为系统产生影响。观察周围不乏多数父母会在幼儿进入记事时期开始进行品德教育,父母会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传授“孝道”“礼让”“”“勤俭”“节约”等理念。而这些内容的目的都在于帮助幼儿时期的孩子在伦理道德方面打下正确、坚实基础。

第二,父母在幼儿家庭教育中更注重孩子的行为养成,表现为基于传统文化影响的礼仪规范教育。父母的教育行为重点集中于将正确意识扎根于幼儿时期孩子的思想、行为中,力求从外部施力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约束能力,进而促成孩子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自律。三字经弟子规治家格言等安康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教辅材料,成为父母常用的教育工具。

(二)幼儿家庭教育受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具有双面性,父母长辈正确的行为指导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而不当的行为也会被孩子吸取,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这一现象的出现需要反观幼儿家庭教育中安康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一些弊端:

首先,与国外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相比,我国的传统文化幼儿家庭教育将更多的目光放置于孩子认知的养成与约束,而忽略了实践教育环节。与其余阶段的教育行为雷同,幼儿时期的教育更需要通过实践环节予以巩固,原因在于幼儿阶段孩子的天性不定,而实践行为有助于孩子记忆的形成,从而起到促进传统文化教化效果的作用。受到国内传统历史的影响,“知识优先论”在国内大部分家庭中占据主要地位。有的父母将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成绩指标定位于孩子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对孩子智力因素的过分看重会削弱幼儿时期孩子非智力因素的训练,“高分低能”孩子的出现边源于此。

其次,“家庭成员地位论”对幼儿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利。多数家庭的父母将“家长说一不二”的独尊理念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部分,培养孩子服从、孝忠思想,这种对传统道德礼教的过分灌输和遵守,对孩子的自由发展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约束和束缚。换言之,强制性的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潜能的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现代幼儿家庭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可用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当前国内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幼儿家庭教育仍然存在可提升、改善空间,针对幼儿家庭在安康民族传统教育的可用改善对策,现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吸收国外家庭教育有点,融合已有幼儿家庭教育系统,促进幼儿时期孩子个性化与传统的兼容。现代社会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客观因素,多数将孩子的幼儿时期抚养工作托付给双方父母。造成幼儿时期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历史环境影响较大。这一现象也成为幼儿家庭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承教化得到实质性转型的瓶颈。作为改善策略,父母可尝试引进西方国家个性化教育观念,冲淡保守观点在传统文化教化中的影响作用,对家庭教育观予以更新,结合时代特色考虑孩子的实际发展需求。

其次,丰富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扩大实践教育教化行为的比重,在重视孩子道德素质养成的同时,关注孩子动手、动脑、交际、协调、适应等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实际经历帮助孩子完善人格。通过实践能力的提升,将理论与发展能力予以有机结合,拓展幼儿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做到“知行并重”。在实践过程中,父母应注意孩子创新潜能的激发与培养,通过体验过程、感悟过程、动手过程的经验积累,为提升孩子多方面素质提供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幼儿阶段的创新思维养成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能力的发展有关键意义,基于传统文化背景的实践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帮助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深入领会安康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再次,巧用契机渲染幼儿家庭教育中安康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父母在传授给孩子国内传统礼仪礼节、道德文化的基础上,要周期性地反复教化。当然,这里提到的教化绝不仅仅是单向灌输式口述,而需要父母及长辈在日常处事待人的生活中率先垂范,做到以身作则。在国内传统节日时期在家里举办庆祝活动,以借用节日氛围切实令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另外,在家庭环境中以父母长辈成员为主,以安康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建立正确的家庭文化模式,为幼儿成长提供一个感受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场所。比如,父母可以给孩子安排布置简单的劳作任务,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生活行为习惯,自小锻炼孩子自主独立的能力。

基于本文内容不难看出,在传统文化教化行为系统中,幼儿家庭教育理念仍需进一步革新。出于对现代社会特征的考虑,我认为此领域的未来发展,需要将眼光集中于幼儿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丰富化、教育特点的鲜明化三方面。不仅要汲取西方国家幼儿家庭教育的鲜活资源,还应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添加时代标签。将安康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予以恰当结合,避免单一形式的教化手段对孩子个性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家长家庭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 家庭教育学 教育学科 构建

中图分类: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

人们习惯于把家庭称为社会的细胞,以此说明家庭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一,是一个国家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①中是这样作出规定的:

(1)奠基性。在0~8岁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父母是子女位不可替换的、时间更长的“教师”。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思想、品行、性格、习惯对子女的潜移默化,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2)感染性。父母子女的天然亲情,息息相通,“同言而信,信其所亲”,有独特的相互感染教育作用。(3)针对性。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知子莫如父”,可以准确地针对子女存在的问题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子女也可针对父母的脾气秉性进行帮助。(4)长期性。与学校、社会教育相比,有利于形成牢固的良好品德和习惯。(5)灵活性。家庭教育面向个别成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活动随机进行,内容具体,方法灵活,富有实效。(6)社会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深受社会影响,同时也影响社会。

陈桂生老师在其著的教育原理一书中谈到:“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无法代替的,家庭对学校的影响,也是其他社会成分所难以完全代替的。至少迄今为止的社会情况还是如此”。②接下来,陈老师又谈到了家庭与学校关系形态的演变的问题,陈老师说道,就教育机构群的发生来说,家庭先于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就人类个体生长的过程来说,家庭内的个体社会化先于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个体社会化;学生在学期间,家庭环境与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背景。尽管对于学生来说,家庭影响同学生同伴(学生群体)影响相比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后者,但“家庭的影响常常比学校更强些,在儿童年幼时,情况尤其如此。因此,自从学校问世以来,学校同家庭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课题”。③

2 家庭教育学在教育学学科中的尴尬地位

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教育学书籍,专门以家庭教育为主题论述的不多;即使在全书中列有相应章节论述,在全书中的所占的比例也较少。以李维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为例,该书从“教育管理”到“妇女与教育”共列有条目索引26类,非常遗憾,这些条目索引中没有“家庭教育”。笔者又详细查阅了该书所收录的1448条条目,与家庭有关的词条只有16个。

3 家庭教育学科体系的构建

家庭教育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家庭教育学科研究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是直接原因,家庭教育学科研究内容的复杂性是更根本的原因。家庭教育包含着非常复杂的研究内容,如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家庭互动等等。这些研究内容互相交织构成一个复杂的家庭教育研究系统,而这一复杂的系统又受到社会变迁、社会分等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如人类学、生物学、人口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这些学科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这样繁杂而庞大的研究内容,要形成真正意义上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困难重重。

“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不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减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⑤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家庭教育职能怎样弱化、学校教育职能怎样减退、学校又是如何代替家庭承担“照管”未成年人的职能,家庭教育“学校化”以及学校教育“家庭化”之类现象如何发展,加强家庭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和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应该明确家庭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而言,家庭教育学科应该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如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成人等;研究不同类型家庭结构,如单亲家庭、复合家庭、再婚家庭等等;研究不同类型的儿童,如独生子女、残疾子女、越轨青少年等等。作为研究方法而言,教育学学科所应用的方法都可以采用。

再有,需要一批充满热情、愿意扎扎实实立足于家教实践的研究者。家庭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有许多理论空白点亟需填补;同时,家庭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家庭教育研究中,无论是提出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做实验研究,研究者都应始终保持科学的态度,注意科学性问题,防止主观性。

注释

②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3:250、

③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3:260-261、

参考文献

[1] 骆风。海内外学者有关家庭教育要素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5(6)。

家长家庭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民族文化

一、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在传统体育项目方面的教育,使其掌握基本传统体育项目技能。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家庭教育在众多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每个人来说家庭生活是更亲切的,家庭教育是必须要接受的并且长期进行,伴随终生的教育,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使受教育者更为容易接受和喜爱并且能够长期坚持进行的,是相比较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具有显著效果的教育方式。

二、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特点

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应主要依靠家庭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类型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家庭教育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具备其他教育类型所不具备的特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交流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情感交流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是血脉相连的,互相拥有着特殊情感的亲人。在家庭环境氛围中,家庭成员之间都有割舍不了骨肉亲情,注定了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也离不开情感因素。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可以很好地沟通与交流,不会出现陌生人间的尴尬,能够更好地接受理解教育者教授的内容,不仅使被教育者学习了传统体育项目的技能,还从中可对其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从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中增强自信心与面对挫折的勇气,使其达到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融洽的家庭氛围。

(二)广泛性和全面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每个人都有家庭,每个家庭都会有家庭教育,而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人和家庭组成,每个人都会接受家庭教育,社会中受教育面较大、影响较深,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也具有广泛性,人们都能较为普遍的接受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相对比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而言,进行家庭教育的教育对象更为广泛,更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全面性,,家庭教育针对的不仅是家庭中的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是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过程中不是针对儿童、中年人、老年人中的某一类群体,而是全面的对教授对象进行体育项目的教授。第二,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体育项目技能,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也从中可以体验到传统体育项目学习的乐趣与意志品质。更终达到传统体育项目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同时家庭成员能够得到身体、心理、道德的全方面培养。

(三)长期性和渗透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当人作为自然体而降生的时候,便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要伴随人终生的,在一生中人要同时扮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角色,而进行长期的,不间断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早期性、连续性和持久性。当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长期进行时,被教育者较容易的培养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习惯,有利于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学习与巩固,使受教育者可以较好地掌握与熟练的应用传统体育项目,从而达到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渗透性,“父母是子女更好的老师”,不是因为父母有很高的教育手段,而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渗透性的,父母的言行和教授的内容是子女更容易接受学习的,家庭生活中的生活习惯,成员之间的关系,文化氛围等各个方面,都会对子女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传统体育的家庭教育具有渗透性,家长可以潜移默化地将传统体育项目教授给子女,使子女在无形之间产生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喜爱并且长期坚持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习惯,达到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四)针对性和及时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对每个人来说,父母都是自己更为亲近与信任的人,在父母面前不需要进行任何的防范和伪装,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性格、脾气、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真实的状态是更为了解的,所以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父母可以凭借自己对子女足够的了解,针对子女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个人喜好等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宜子女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方式进行教授,,使子女在学习传统体育项目初期就可以比较容易的接受与喜爱这个项目,避免或减少教授过程中因为选择的项目不当或教授方式不适宜而产生的各类问题。在教授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父母能够直接得到子女学习状况的反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使问题能够对得到及时的处理,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体现了及时性。

(五)继承性和灵活性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继承性,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家庭氛围、家庭文化、家庭传统等都在不经意间被继承着流传下来,例如“家训”、“家风”等,人们在接受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后,无形之间也影响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当自己处于教育者的角色中,便会将自己在被教育时接受的内容继承性的传授给被教育者,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具有继承性的,不仅可以使传统体育项目被长期永久的保存下去,也保护了传统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精神。

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家庭是社会组成中除了人以个体存在以外的更小组成单位,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是小范围、小群体活动,可以在不需要任何的组织或正规的运动场地,便可进行的活动。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不会受活动时间、地点、人员等因素制约,各方面因素与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都较为灵活,能够更好地使传统体育项目得到继承和发展。

三、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关注度逐渐降低,社会中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风气淡薄,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认识不准确,亲子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等都是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为了使传统体育项目更好的继承与发展,针对其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其一,转变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认识

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只是在孩子没有步入学校之前,家长所承担的教育责任,而学前阶段的家庭教育也只是保障了子女的正常成长,至于子女的身体、心理健康等问题不会有较明显的显现,当子女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则教育义务就应该由学校承担,更何况是传统体育项目这种体育技能的学习。更有甚者认为,子女根本不需要接受传统体育项目等这种体育技能的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使学生永远摆脱不了单一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更终家长将子女培养成为了“考试机器”,而忽视子女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心理、道德、独立自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能使子女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首先要转变家长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从思想上使家长得到改变,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意义,在重视子女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子女的身体素质状况。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不仅教授子女体育项目技能,还使他们接受了我国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在增强体质同时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传统体育。

其二,家庭教育中将传统体育项目于文化精神相结合

家庭教育中传统体育项目与文化精神完美结合,更有利于人们接受学习传统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至今为止传统体育项目仍然在被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每一项都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中父母可以针对子女自身的特点与喜好选择适合子女的项目进行学习,在家庭教育长期的学习中,子女在掌握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同时,培养了体育运动兴趣与习惯,也增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也会使子女受益匪浅,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在技能上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其中蕴藏的文化精神更为深厚。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也是对子女无形中意志品质的磨炼,要使子女明白“人生自古多磨难”这一人生常态和基本道理,鼓励子女博学广识,增强其自信心,教会其以正确的归因方式,使其理智、从容地对待挫折,放手让子女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感受挫折,通过真实的挫折及其感受来提高其耐挫、抗挫能力。因此,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不仅是子女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还磨炼子女的意志品质和面对挫折的勇气,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

其三,采用多种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方式

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采用多种教育方式,例如全面系统的教育方式,家长全面地将传统体育项目教授给子女,可以是子女从众多的项目中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长期学习,使子女系统的了解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内容以及其蕴藏的文化精神,更终子女自觉坚持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周期性的重复教育方式,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的初期,家长应针对子女的特性进行有计划的教授,在学习过程中持续的周期性进行重复训练,直至将传统体育项目锻炼成为习惯,可以使子女更好地掌握传统体育项目技能以及流畅的运用体育技能;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在传统体育项目学习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影响深刻,当家长在教授子女传统体育项目技能,培养其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习惯的同时,家长已经将其作为自己的习惯而进行,那在学习过程中,子女在无形之间会受到父母的影响,逐渐将传统体育项目锻炼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而达到

其四,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关注度

传统体育项目的关注度在逐渐降低,而对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为了使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能够得到继承和发展,必须提高国家和社会对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关注度。首先,应建立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相关机构,健全关于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制度,使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过程中有较为系统的、完善的制度和方案可以遵照。其次,明确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内容,将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编印成册,可以提供给广大的家长们作为学习参考,避免或减少在进行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时盲目学习,适得其反。

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应主要依靠家庭教育,而传统体育项目家庭教育的推广和发扬主要依靠国家、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努力。传统体育项目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使子女掌握传统体育项目技能,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感情交流,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增强子女自身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更终达到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社会形成良好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风气以及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永久的保存和流传。

参考文献:

[1]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54-57、

[2]宗秋荣。“国内家庭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教育研究,2004(8):92-94、

[4]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7、

[5]赵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及发展[J]。体育学刊,2007(5):78-81、

家长家庭教育论文篇7

一、全家长学校基本情况

几年来,我以“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主题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家长学校总校指导和推进全家庭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推进学校、村(社区)、企业、机关、网上、广播六类家长学校的建设,使之成为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于一体的重要教育领地。同时我们本着“高质量普及、有特色发展”的工作原则,在工作体系、资源布局、人才队伍、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调整、完善,形成了由点到面,由普及到提高,不断向科学化、特色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强化领导,落实措施,家庭教育工作体系逐步健全。

1、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了由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教育局副局长、妇联副主席任副组长,文明办、关工委、团委、妇联、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计生局、海宁日报、海宁电视台等10个部门为成员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事调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海宁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策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同指导的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推进全家庭教育工作。

3、拓展阵地,夯实服务基础。在原有家长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全家庭教育阵地网络,尽量使家教知识辐射到每个年龄段的的学生家长。目前,我共有家长学校423所,其中学校家长学校14 2所,村(社区)家长学校243所(其中城镇社区62所),企业家长学校14所,新居民家长学校2所,机关家长学校1所。建成其中全国示范家长学校2所,省级示范家长学校4所。同时,积极发展网络媒体的辐射作用,在海宁妇女网开设“儿童天地”、“网上家长学校”等专栏;在海宁妇联官方微博开设“父母微课堂”;在海宁日报为少年儿童开设“成长”专版,设置“心语信箱”和“习作园地”等专栏;在海宁电视台“潮乡童话”栏目播出家庭教育知识;在海宁电台“潮乡半边天”栏目开设“阳光家教”专栏,进一步健全了家长学校、电视报刊、远程教育多维一体的教学网络,为家长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实现家教知识“宣传在基、普及到家长、受益在儿童”。

(二)优化队伍,加强研究,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2、抓培训。为家庭教育教师团的每位讲师赠送家庭教育杂志,每年都组织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去年我们召开了全家庭教育论坛,5名优秀教师演讲自己的课题,同时聘请家庭教育工作专家进行面对面点评辅导,以此提升家庭教育讲师团整体素质和课件水平。今年我们举办全家庭教育工作业务培训会,邀请了嘉兴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纪忠华老师作谈家庭教育中的亲子互动专题辅导讲座。同时,组织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参加由省妇联、省社科联和省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海峡两岸安康民族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论坛暨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家教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此外,基妇联组织也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实战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加强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

(三)创新载体,拓展渠道,凸显家庭教育工作实效。

1、与“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为重点,积极打造“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品牌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如百合新城家长学校每季度举办一次大型公益家庭教育讲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的讲座;海洲东长社区举办隔代家庭教育讲座;袁花镇积极打造“花溪家园”家庭教育品牌。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各镇()、村(社区)举办各类讲座81场,参加培训6086人次;开展各类家教活动28场,参加活动8535人次。

(四)突出重点,展现特色,家庭教育工作均衡发展。

2、突出新居民子女。为深入了解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状况,2011年我们开展了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研,并组织教育局、新居隐私务局、等单位召开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座谈会,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对策措施,为针对性开展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今年我们围绕“孤困儿童家长和新居民子女家长”两大群体,组织10场家庭教育讲座免费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3、突出孤困儿童。妇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从加强未成年人特别是孤困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度出发,倾力打造潮乡“社会妈妈”工作品牌,同时联合慈善总会开展“关爱成长”慈善助学工程,每年资助60名3-14周岁正在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孤困儿童每人800-1000元助学资金。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各级妇联组织、巾帼文明岗、女性社会团体纷纷加入到爱心队伍,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进行结对帮扶。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经过全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办了些实事。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家庭结构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家庭教育工作与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妇联和教育局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牵头单位,尚未形成合力。妇联由于职责范围有限,人员紧张,难以顾及整个面上的工作;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

2、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家庭教育工作量大,周期长,针对性和延续性强,需要师资、场所和必要资金,但目前我还没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现有的工作经费是在其它工作经费中统筹开支。由于缺少经费保障,外请专家老师前来授课造成难度,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活动、调查研究、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评选表彰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这与家教工作的需要很不适应。

3、家庭教育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缺乏专注的家庭教育培训,学校缺乏家庭教育专注工作者,这种现象目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是一项专注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为人父母的体验,掌握专注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目前,学校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各班班,然而他们的专注知识却是学科教学,这样的家庭教育队伍,其思维和视野,容易局限于学校教育内部,难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考虑家长教育的方法和技术。

4、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必须考虑到家长的特殊构成,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分类教育策略。对所有家长开展同一内容、同一方式的教育指导,就缺乏针对性。对于学生和家长结构比较单一的城中心小学,这种教育指导策略,也许会收到成效,而对其它城中村小学、流动、留守儿童等家长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分类教育指导。

5、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大众传媒;二是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从学校家长学校看,家长学校开班往往被家长会所代替,流于形式,真正开展家庭教育的很少。村(社区)家长学校覆盖率已达100%,但受资金、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每年大都只开展1-2次活动,家长们又忙于工作无法抽身前来,听课的人往往不多。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优化指导,保障家长学校健康发展。加强统筹协调,确立“一主多辅、全面推进”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即学校家长学校是主阵地,其他各类家长学校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其师资和管理优势,对幼儿园、中小学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区、企业、专注等各类家长学校。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为宗旨,探索建立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社区(村)和企业等为联系纽带的和谐教育协作组织,实现家庭、社区、学校人才和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加强对家长和儿童的引导。

2、整合资源,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缺少家庭教育专注人才,目前家教工作者大多是基教师兼职的,没有更多的精力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做精做细,因此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专注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注化。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深入基特别是家庭教育薄弱的农村作报告、办讲座,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帮助家长解疑释惑,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壮大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招募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高校在校学生、社会妈妈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3、保障经费,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落实。要争取政策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争取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 财政预算,用于保障开展全性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镇()要增加对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正常开展。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合法方式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补充校(园)内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经费。

4、强化宣传,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宣传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为基础更具影响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有延伸到家庭,才能获得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要继续大力推动家庭教育知识的社会化传播,通过部门合作,有计划的将家庭教育讲座纳入紫薇大讲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通过电视讲座、开展培训、沙龙讨论、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的受众面,让更多的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城乡家庭教育均衡发展。

家长家庭教育论文篇8

二是制定规划,形成体系。为了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有效性,我们在对全整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长短结合、统分结合的原则,制定规划,使家庭教育工作逐步纳入全整体工作布局,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和零打碎敲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成效。近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家庭教育工作“八五”规划、“九五”规划和“十五”规划。工作中,我们将工作定位在督导上,既督促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又指导团体会员单位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既督促城乡、中小学的家长学校建设,又指导家长学校注意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既督促中小学校抓好家庭教育,又指导中小学校将家庭教育工作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同步推进,从而推动了家庭教育工作有目标、有步骤的向前开展。

三是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加强组织领导是实现家庭教育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形成的根本保证。为加强对全各级家庭教育研究会组织的管理,委、政策的领导非常重视、关心并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各县()区建立了由妇联、教育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由、县()、区政策主管领导或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担任,其他负责人则由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担任。大家齐抓共管,有分工有合作,各施其职,各尽其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的家庭教育工作不但有组织网络、机构健全,而且师资齐备、工作活跃,并纳入了全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促进了全家庭教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家庭教育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使我的家庭教育工作有了组织依托。几年来,我们家教会的教育心理研究组、宣传服务组先后几次就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身体的发育与教育、知识增长与智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等问题在全中小学家长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家教知识。为把家庭教育工作不断推向高潮,引向深入,达到提高家长素质、教育学生的目的,我们家教会指导各县()区家教会同教育局密切协作,在家庭教育的宣传、培训上下功夫,组织培训班,在新闻部门开辟专栏、设专题、办专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家教环境。如__年,__县家教会同电合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向家长讲解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标志、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及青春期性格的培养,请省优秀家长__介绍他是如何教育子女的、怎样架起与孩子沟通桥梁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深得广大家长的好评。家教讲座播出了十一期,许多听众朋友打来电话说:“听了家教讲座,端正了教子观念,扭转了在家教中对孩子缺点指责多,正确指导少;按父母意志成长多,自身优势发挥少;关心身 体健康多,关心心理健康少”等十个教育误区。从__年下半年开始__县家教会针对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创办了“家教周会”专题节目,利用周末黄金时段播放十分钟家教节目,__日报校园版同时全文刊发,并每周推出一期“名人教子”文章,刊登广大家长教子言论。在电台、电视台家教讲座的同时,我们又在__日报教育专版刊登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有论文、有事例、有问答,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教育面广。一年来,播发6个专题、38讲。目前我们正在与__日报筹划开设家庭教育专版。

二是抓家长学校建设,规范家长学校管理。从家长学校创办至今,我们一直在探讨着规范化管理的形式与模式。根据我家长学校的创办情况,为了切实发挥好家长学校的作用,我们指导各县()、区实施了三项措施:一是每年下发“家庭教育工作”活动方案,提出具体工作指示,制定措施。二是强化对家长学校的管理责任。指导各县()、区成立了由县()、区主管领导任组长,妇联主席、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校长为其家长学校的责任人,教育局德育办公、妇联儿童部具体负责家长学校的日常管理。三是扩大协调单位范围。家长学校建立后,根据不同时期的授课内容,我们又把科协、隐私等部门都动员起来,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下到各中小学校和社区、村、屯向广大家长宣传科学的家教知识、知识。现在,全的家长学校已步入“五化”(既组织建设网络化、工作程序规范化、管理方式制度化、人员配备严格化、工作操作标准化)的轨道。全涌现出优秀家长学校__所,其中省级示范家长学校__所,__县实验小学家长学校的经验还在省家长学校骨干培训班上做了交流。为了起到典型引的作用,我们妇联分别为两所家长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挂牌、授匾仪式,并以现场参观、经验交流等方式将他们的经验在全进行了宣传和推广。组织订阅家长学校系列教材、现代家长应知应会手册,培训家教辅导员和家教骨干,还根据家教会、讲师团的工作经验,自行编印数千本家长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十要”、“十不要”等家教知识宣传手册,发放给中小学生家长,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和好评。

四是抓典型的示范,带动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知识得到广泛普及的今天,用典型引、现身说法是广大家长们比较乐意接受的。因此,我们积极指导各县()区家庭教育研究会在培训典型、发挥典型的引导作用上下功夫。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在全广泛开展了评选教子有方好家长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家长,其中县()、区级__名,级__名,省级优秀家长__名。我们还分别请省级优秀家长在电台谈体会,在报纸编发经验文章,向家长们介绍他们的教子经验。几年来,在各地新闻媒体宣传集体和个人典型上千个,充分起到了典型引的作用。

三、完善工作措施,使家庭教育工作进入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各项目标,切实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科学化、正规化的轨道,我们不断完善工作措施,主要做到了“四个结合”:

二是阵地建设与骨干培训相结合。几年来,我们一直注重指导各县()区以创建“标准化家长学校”活动为载体来抓阵地建设。目前全创建“标准化家长学校”__所,占家长学校总数的50以上。为了保证阵地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全的 家教工作者采取普遍轮训、骨干重点培训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使家长学校的教师在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不断得到提高。__年我们请来__博士做“如何培育优秀子女”的大型报告会,从而激发全家长开展家庭素质教育的热情,为我的家庭教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是理论研讨与知识传播相结合。家庭教育研究会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广泛深入地组织全家长学校及中小学家长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在其指导、带动下,全家长学校都能够定期开展理论研讨活动。同时把理论研讨所形成的科学的、系统的家教知识以读书交流、知识竞赛、试卷问答、演讲等活动形式传播给广大家长,通过这些活动,不但使家长接受知识传播率大大提高,而且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家长学习家教知识的热情,增强了做好家庭教育的信心。

家长家庭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合作藏中;藏族家庭;教育状况

1、藏族学生家庭教育的认识性

1.1传统性认识阶段。任何一种民族对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无论是从精神面,还是人生价值面,或是社会面,这需要一定的历史过程及社会现象以及大环境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居住在地势偏高,高寒气候的藏民族,在小聚集的范围内,与外界环境的接触是极少的,这种局部的小环境所造成的文化氛围,导致了固有的民族特色的教育方式,更是形成了传统性的家庭教育模式,尤其是交通偏远的学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是浮浅的,范围是狭小的,甚至是无从谈起家庭教育之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只要识几个字,认识一些牌,会看一些钱数或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可以,合作藏中的学生来自七县一,部分家长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只是送孩子上学时才到县城或州上。

1.3现代性认识阶段。藏族学生家庭教育的在认识上处于现代性阶段的是极少部分家长,他们大多数是处在城镇或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这些家长的认识性是良好的,责任性极强,由于自身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是有明确性,即受到现代都的教育风格,无论是孩子的精神面,还是事业面,或者在人生价值方面都有着与大民族相同认识,甚至部分家长对孩子业余活动抓的很紧,各种培训班都不能缺少,努力让自己的孩子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

2、藏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

目前,甘南藏区的基础教育基本趋向良好状态。进入21世纪以来,适逢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教育事业扶持力度的良好机遇,甘南地区的藏族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中等专注教育、幼儿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包括学校类型和数量大幅度增多,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也有了明显改观。无论是牧区、农区,还是城镇,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是比较重视的,教育程度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由于受种种主观条件的限制,甘南藏区较大地方属于农牧区,为此,以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学的学生生源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来自碌(曲)玛(曲)夏(河),更主要的是这些孩子的家长十有八九都是文盲,而且学生的失业率较多,这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遭遇重重挫折。与此,\"文化冲突\" 理论认为,少数民族学生的低学业成就并非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量的差异所致,二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质的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所致,即少数民族学生在家庭和社区文化中养成的学习风格、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方式,与主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校园文化相互冲突,从而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低学业成就状况。为此,农牧区家庭教育亦是甘南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总体教育目标即\"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指导下,了解认清具体家庭现状,并充分挖掘孩子身上的潜在能量,使其得到更完善的发展。

3、藏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3.1溺爱,在调查中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成为家庭教育的更大误区,有50%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尤其是牧区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对孩子愿望的满足更是可嘉,在生活上不懂得关心学生真正的需求,而是一味地以物质条件来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如买高级手机,摩托车、金银首饰等,同时以此观念促使孩子来好好学习,这种行为与心理的误导致使许多孩子根本无静下心来学习。

3.3严孩宽己,许多农牧区家庭调查中显示,有多数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对自己则放松态度,不能以身作则,一边喝酒抽烟一边对孩子滔滔不绝对灌输做人的道理,一边骂人挖苦,一边又训斥人心可畏,生活懒散,对老人不关心又不尊敬,这种家庭生活的不良影响是孩子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也形成了随性所欲,甚至许多孩子从小养成惰性心理,不求上进,对学校的各项纪律难以守纪。

4、学校教育与学生家庭情况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和学生家庭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学生家庭的认识度与学校办校的成效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学生家庭情况的不同类别,即农、牧城镇的组成与学校教育的水准也有一定的影响。为此,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是民族学校发展的基础。现有必要了解学生家庭状况的有关信息以供我校教育发展的参考:

家长家庭教育论文篇10

一、课题的提出

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蛮、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龙、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品德较差,难以管教;③期望过高、暴力相加——家长自身没有建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④忙于事业、托付他人——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很多事业型的家长(主要是经商者)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结果是得不偿失;⑤自以为是、轻视老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认同,甚至有对立情绪,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导致孩子对老师、学校的教育和各项措施持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更佳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爱”滋润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更大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制定家庭教育授课计划,由教务处、政教处核查,报校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二是抓教材配备:2002年以前,我校家长学校配用经教育部关工委审定,安徽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委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初中生家长教材;2002年以来,我校以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为主要教材;2004年,我们又将实验教师和有体会的家长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阶段家长学校教材。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我们共经过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1年9月——2002年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五、研究成果

1、建立了家教理论资源库。为便于家长随时请教,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我们将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和其他资料都输入网站,形成资源库,使家长在家也能通过网络接受学习。资源库网址为:hf38、。

2、通过家长学校的锤炼,一批经验丰富、育人有方的优秀班脱颖而出,并先后于2003年3月、2004年5月和2005年3月成功举行了三次优秀班经验介绍,力图把他们的宝贵经验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3、中考成绩连年捷报频传,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01年中考一中、六中达线人数为58人、2002年为68人、2003年为77人、2004年省示范高中达线人数为236人;学生在文艺、体育、读书、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竞赛中屡获大奖,2004年5月,我校初三(8)班的学生姚跃在科技发明获得全国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后,又作为国内唯一的残疾人代表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儿童论坛,阐述了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2005年我校学生在省级作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更是成果辉煌,在瑶海区各学校中是遥遥。

4、2002年8月,三十八中被评为“安徽省家教名校”,唐平生校长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作了顺应时展走特色家教之的发言。随后,我校又先后获得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合肥德育先进单位、合肥科普示范学校、合肥保护未成年人示范学校标兵等一系列荣誉。

5、经过三年的研究,老师、家长都积累了大量的家教经验,2004年5月,我们征集了实验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四十多篇,将其汇编成册;召开优秀家长表彰会;制作了“家教现代化工作短片”。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困惑与反思。

1、结果分析

(1)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过多种形式理论培训和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行为趋向合理,很多家长还常常主动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带到学校与老师讨论,向老师求教,寻求老师的帮助与配合。

(2)打造了一批优秀班,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能。家长走进课堂,贴近教育,既是家长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老师的鞭策和激励,在改变家长的同时也教育了老师。所以,每一次家教活动的开展,对班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培养了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素质的优秀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形势下,家庭合理、温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学校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培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施教的合力,较好地实现了教育模式向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转变。

(4)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成功,使学校的办学思更明晰、办学理念更先进、办学模式更成熟。现在,三十八中已是瑶海区窗口学校、合肥示范学校,成了南淝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的思考

在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题研究必须有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要有人力、物力、经费、场地诸方面的保障,家教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家教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思统一不悖,并行发展,才能将家教工作与学校其他育人行为有机结合,更大限度地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3)家教工作必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群体特征与素质次,因材施教,不可无的放失。

(4)要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和措施,是家教工作深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的理念论文”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探索家庭教育的理念)

现在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会忽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也就很容易让孩子出现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对此,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慢慢构建其自信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帮助也是较大的。

亲子关系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基础。

一个家庭夫妻之间要和睦相处,让孩子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在家庭中夫妻和睦相处,会表达相互爱对方,让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的爱,也会去爱别,会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孩子。

父母与孩子之间要站在平等位置上沟通,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肯定,赞美,鼓励和支持。在这个良好的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会建立起足够的自信心。

2、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人格形成、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如果没有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在子女心中就没有影响力,教育就难以成功,孩子就无法健康成长。

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包括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被人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在童年得不到满足,精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人格发展也会出现问题。我们常说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无非就是让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都能影响到孩子,让他们在预想的正确轨迹上顺利发展。

而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父母在子女心中的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无法真正进行有效教育,因为孩子往往是通过模仿来塑造自我,但是他们不会向自己讨厌的人学习。由此可见,亲子关系才是家庭教育的灵魂。

家庭教育中怎么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1、多与孩子聊天、游戏。作为家长,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在早晨送孩子上学的时候与孩子聊聊天,晚上孩子写完作业后与孩子玩游戏、做亲子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陪伴是多么的幸福,孩子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必定是个阳光、开朗、乐观的孩子。

2、尊重孩子的选择。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他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张,自己的选择。作为家长,不要一味的去否定孩子,有时候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比如说去读兴趣班,如果孩子真的对你报的兴趣班不感兴趣,就不要强迫他去读,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有自主权。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角色;回归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国内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在颜之推的本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中就提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从小缺少父亲关注的儿童,在身心发展上要明显落后于其他儿童,焦虑情绪明显,自卑心理严重,自控力较差,社交能力较弱,学业成绩不良者居多。因此,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和母亲角色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2、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曾提出,人类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而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所以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支撑多元智力的是个体身上相互联系的8种智能。这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研究表明,男性在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比女性略有优势。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会在思维、创造、数学等方面对儿童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儿童的关注越多,与儿童的互动越多,越能够使儿童拓宽思维、以更发散的思维方式认识和了解世界。例如,在父亲与儿童的互动中,会经常出现起拆卸玩具、使用工具、球类运动、修理机械等行为,这些行为更能促进儿童运动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所以父亲应发挥父亲角色的正面影响,付出更多时间参与家庭教育。

3、保障儿童心理健康

父亲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游戏中,儿童游戏经验的缺失的主要原因是父亲角色的缺失,从而出现“父爱缺乏综合症”,如情绪不稳定、不善于社交、沉默寡言等。父亲在儿童的互动中常常扮演着玩伴的角色,通过与儿童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促使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母亲的依赖,培养儿童的独立精神,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所以,父亲应及时认清其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给予儿童许多陪伴时间,带给子女安全感,增强儿童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使儿童能更积极地面对和处理挫折。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在培养儿童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影响。在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中,儿童在道德判断、道德意志方面的得分要远远低于其他儿童。同时儿童在未来还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所以父亲角色在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建策略

如上所述,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一样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父亲角色的作用更应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关注。但由于国内传统家庭角色分工中“女主内、男主外”的根深蒂固影响,长期以来,家庭中照顾和教育子女更多的被认为是母亲的责任,父亲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应及时回归。

1、激发父亲学习育儿知识的兴趣

随着二胎人数的增多,人们对于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社会媒体也在积极倡导父母共同参与的育儿观。所以男性开始逐渐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体会到儿童潜力的开发需要父亲的全力参与。所以,父亲应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如,通过阅读中外权威育儿书籍、网络查询育儿方法、参与幼儿园或社会组织的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经常和其他人交流、探讨育儿问题等等,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育儿活动中,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自身的育儿行为。

2、帮助父亲明确自身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父亲角色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容。所以父亲角色的自我认知和成长也是时代和生活的要求。只有父亲首先抛弃传统的家庭教育观,积极从母亲背后走出来,与母亲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才能真正发挥父亲角色的作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父亲角色的树立首先需要积极认识到自身角色作用,要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夫妻关系。有些父亲会认为母亲应该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夫妻关系破裂。所以如果要使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父亲就必须在家庭中和妻子共同承担教育责任,使自身角色受到妻子和儿童的认同。

3、构建父亲角色回归的社会环境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父性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社会化

以往的青少年及青少年发展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一直将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母子关系作为研究的主题,使得父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长期受到忽视。然而,近几年来,家庭教育的历史到了掀开新的篇章的时候,父性教育,不仅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一、“父性教育”的概念

教育专家陈建翔博士首先提出“父性教育”这一概念。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征,所谓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征的教育,即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

二、父性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父亲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与母亲的影响是一致的,甚至有时会超过母亲的影响。

(二)父性教育对青少年社交能力发展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性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社会适应性的提高,从而发展更好的社交关系。父亲与孩子接触的越多,孩子的交往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适应社会生活。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婴儿如果与父亲有较多的接触,那么当他被陌生人围观是就会有很好的适应性。而且,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性教育多的青少年有更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功能,在学校表现较好,有比较少的行为。父性教育中,父亲与孩子的互动能使得孩子更好的掌握丰富的社交经验,因此,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父性教育充分的孩子就不会因为没有行为模板而惊慌失措。

三、父性教育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而积极的父性教育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改善有着积极的影响。大量研究证明,家庭教育中缺失父性教育的青少年比有正常父性教育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

父亲是青少年积极情感的源泉,父性教育中与孩子建立起积极情感,让孩子对父亲与家庭产生正确的依恋,鼓励孩子勇于独立,帮助孩子发展强大的自律能力,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解决都是很有帮助的。

四、父性教育对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

近几年,父爱的缺失与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幸福感的关系被广泛关注。研究者对父性教育和青少年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的探索一直都在持续,而国内的父性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发展问题逐渐凸现。

有调查研究表明,父性教育的缺失让青少年在生活满意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父性教育未缺失的青少年。往常研究父母―子女关系是从父母角度来探索的,现在用一个新的探索角度,通过让女性用回忆性报告的方式探索单身年轻女性的自尊和生活幸福感与少年青少年时期父亲参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父亲参与三个面中的互动性、易接近性与儿女的自尊和生活幸福感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关系,且成年女儿的生活幸福感与其对父亲参与或抚养行为的回忆性感知有着强烈的关联。

参考文献:

[1]黄艳苹,2006、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江西师范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3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伦理;家庭教育;调适对策

一、引言

目前,社会各界的学者们对民工潮问题的研究己经深入到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各个专题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注重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试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分析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家庭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调适对策。

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现状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曾指出,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条件。”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而其中的抚养、赡养关系又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的抚养教育对子女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家庭在孩子抚育阶段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生活技能、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家庭教育量减少,亲子教育缺失;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亲子教育缺位现象越严重。

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是否耐心教导,能否理解孩子,能否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更是个难题。他们中的大部分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其身不正、溺爱或专制等问题。另外,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再加上时空上的距离,更使留守孩子与父母因长期疏离而使彼此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僵化。

2、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基本状况

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伴随着的就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化。那么,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在外打工的“游子”如何给予留守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等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前留守儿童家庭主要有以下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大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家庭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农村中占主流的隔代教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子女,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和物质之类的浅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深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他们年幼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三、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1、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早在2003年,林宏在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1~2个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经常与父母沟通的留守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孩子相比,厌学的人数较少,学业成绩差的比例较低。这说明,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和沟通次数有很大的联系。有人将农村中留守子女称为“父母双在的特殊形式的孤儿”,他们的家庭是残缺的,这种残缺导致了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疏远。

2、空巢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务工的儿童亲子关系、亲子教育完全缺失,长期的分离焦虑状态使儿童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内心易产生失落、孤独等,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易使儿童处于长期的紧张、不确定感状态之中,这必然会导致儿童众多行为问题的出现。

3、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错位

四、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家庭调适建议

1、更新观念,调整期待

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更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马克思)和谐亲子沟通的情感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于改善留守家庭亲子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针对许多打工父母忽视儿童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让外出打工父母明白家教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家教责任感,进而更新教育观念。尤其应重视父亲在农村家教中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孩子只有生活在父爱和母爱完整的家庭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树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其次,对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要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改变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当今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长大,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子女在各方面一定要争气。过低和过高的期望都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易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应从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出发,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2、提高修养,以身作则

哲学家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子女。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仅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来建立和维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为数不多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在此,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给子女提出很多要求,自己却做不到。例如离家的父母在回家探望孩子的有限时间里,要求子女多学习,自己却坐在麻将桌前不愿起来;教育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常常撒谎。要使子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使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作是自己更信赖的人。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电话成为家长和留守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虽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每个星期和孩子联系一次,但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的现象仍然很突出。接近五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二十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百分之一左右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联系。

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此,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记得经常和孩子交流,可定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写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联络,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所传递的浓浓亲情。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用于了解子女的情况而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用于情感的交流而随机进行的;沟通时要注意鼓励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感,鼓励他们当有困难时及时地求助于父母;要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的发泄,使孩子尽快地调整好心理状态;同时要重视他们的愿望并适当满足,给孩子以情感抚慰;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宜进行正面教育,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道理,循循善诱;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奖励。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 父爱 儿童教育 家庭

父爱缺失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导致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父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父亲的关爱和照顾对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建设意义

父亲在家庭成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向儿童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性人物,他能激发儿童对外界的兴趣,能引导儿童观察周围事物。父亲要像母亲一样精细、勤快、有耐心、有爱心,儿童喜欢跟父亲一起相处。在儿童时期,孩子对父亲的接纳反应比母亲更积极。孩子对父亲显现出的直接接纳行为比对母亲的更多,因为父亲比母亲精力更充沛、更勇敢,能带儿童玩得更忘我、更开心、更过瘾。特别对于一些内向性格的儿童,父亲能帮助孩子学会坚强和勇敢等。

(三)父爱对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性

二、父爱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一)主要表现

1、性格缺陷

缺乏父爱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产生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害羞胆怯、情绪沮丧、不求上进、沉默寡言、缺乏自信、过于内向、感情冷漠、游离集体、不喜交际、反复无常、害怕失败、自私自利等。

2、心理影响

(二)原因分析

1、时间投入少

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时间通常少于母亲与孩子的交往时间。父亲通常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状况过问较少。另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离婚率不断上升,随之出现了成千上万的单亲家庭,而离异家庭的出现造成许多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很少与父亲见面。

专家指出,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因为失业或单位效益不好等原因,有些妈妈索性当起“全职太太”,而大多数父亲忙于事业分身乏术,便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了妻子。在教子过程中,妈妈往往更有耐心和责任感。但是,家庭教育不能只靠“半边天”,父亲的言传身教更有利于完善孩子的气度、性格和思维方式。

2、教育观念陈旧

传统的教育观念信奉“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很多父亲往往采用隐藏内心真实想法,以训斥、讲规矩为主的方式教育孩子,忽视儿童身心发展,导致儿童从小与父亲关系疏远。随着时代的发展,父亲不但是严厉的象征,而且逐渐融进了亲情教育。在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既是朋友,又是值得尊敬的老师,有些甚至可以称得上孩子的榜样、楷模。很多成功人士在选择人生道时都是经父亲的教育、指点,从而确定了自己所走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时,父亲能给予勇气和信心;当孩子犯错误时,父亲会以理智和宽容的态度解决问题,谅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无知与过失,鼓励身处困境的孩子,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当妈妈对孩子过于溺爱和迁就时,父亲会充当教育的主角,采取严格乃至严厉的教育方式,更终使孩子接受正确的、健全的教育;当孩子内向、胆小的时候,父亲会以男人的阳刚之气感染孩子,带着孩子亲历山水,到大自然中磨炼孩子的性格,使孩子逐渐形成勇敢坚毅的品质;当孩子在郊游中走得累了,父亲就会背起孩子,这时父亲宽厚的脊背是孩子更好的避风港;在人多拥挤的场所,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个新奇的世界却无法看到时,父亲会把孩子放在肩膀上扛着他,这时孩子会感到父亲是那样高大。在国内家庭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国内传统和习惯是分不开的。尽管传统的父权在现代社会中的踪迹越来越淡,但是它对于家庭尤其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在国内的传统社会中,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使得父亲受到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格局和传统角色观念的影响,父亲往往以事业为重,是家庭的供养者,却忽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三、在家庭教育中提倡父爱

(一)明确“文化父爱”的意识

所谓文化父爱,即父亲对孩子的爱应以“文化自觉”奠基,对孩子不仅要具有爱的热烈情感、爱的具体行为,更要具备爱的艺术;既要重视孩子的技能培养和科学技术训练,更要重视人文知识熏陶和人文精神。弘扬、培养孩子的人文素质是父亲的主要职责。教育概念首先应是“道德概念”,家庭教育应该首先是一段成功的道德养成的历程。塑造孩子的人文素质就是提高家庭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实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作为孩子的任老师,成人的日常行为习惯直接被孩子模仿。要想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父亲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优秀“模特”,还要拿出“滴水穿石”的恒心和耐心,把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作为自己的任务,做好表率,与孩子互相督促。

(二)掌握教育儿童的正确途径

1、给予孩子充足时间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资料显示: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儿童比起那些一星期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人际关系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缺乏父亲的儿童情感障碍尤为突出,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与自制力弱等缺陷。父亲要抽出足够时间陪孩子,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游戏,给予孩子强烈的大动作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父亲给孩子的时间越多,在孩子成长中起到的作用就越大。父亲应尽量做到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安排好儿童的生活、学习,时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儿童不仅能够从父亲那里感受到关爱,还能从父亲那里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吸收充足的心智发展养分。

2、利用谈话抓住教育机会

利用谈话做儿童的知心人。父亲应经常与孩子进行较深入的谈话交流。通过谈话,父子相互了解,能增进父子或父女感情,使孩子通过父亲了解外面的世界,满足其求知欲,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世界,逐步引导孩子走上真善美的人生轨道。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M]。北京:国内致公出版社,2001、

[2]张兰馨,季如。父亲应撑起家庭教育半边天[J]。家庭与家教,2006(5)。

[3]纪成双。父亲不能淡出家庭教育[J]。现代家教,2000(8)。

[4]郭良菁。重新界定父亲的角色及其对教育和家庭政策的含义[J]。华东师范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家庭功能;缺失;未成年人;犯罪研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体身心发育的重要场所。家庭作为孩子的座学府,父母作为孩子的位老师,其氛围环境、言行举止、品德学识等,都将对孩子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树立什么样的生活目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实生活表明,一般“问题少年”大多数出自于“问题家庭”。也就是说,家庭的不良因素与未成人年违法犯罪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所以,减少“问题家庭”,增强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功能,对于预防犯罪,矫治罪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结构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性分析

1、不完善家庭结构容易导致青少年人格边缘化

2、家庭结构的稳定性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成正比

在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的稳定的三角型家庭结构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可能使稳定的三角支架偏斜甚至倒塌。在破裂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与在完整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所经受的历程无论如何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在破裂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有可能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照顾,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家庭结构的破裂对子女的不良影响难以估量,历来被认为是促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也是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内容。犯罪学者詹穆斯・布雷和雷克・布雷德对破裂家庭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后指出:“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在破碎家庭中生活过的孩子们比在正常家庭中生活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行为失范问题,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家庭破裂常常又和不和谐、冲突、敌意以及攻击联系在一起,这一切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的起点,因为父母离异、分居、死亡而导致家庭破裂,使未成年人过早失去父母之爱、家庭之乐,感情上受到创伤,经济上缺乏保障,造成了内心痛苦、精神忧郁之恶果。特别是父母感情破裂直至离婚的过程,往往就是子女思想感情伤害的过程,父母粗暴的言行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逃避感或心态的扭曲。离婚后,虽然从上说父母对子女都有抚养的义务,但事实上这种义务的履行是残缺不全的。由于未成年人长期在家庭得不到温暖和应有的关心,渐渐地产生了心理偏差,有的甚至形成了变态人格,产生对社会、集体、他人的不信任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这些内心因素一旦遇到不良外因的引诱,便会产生犯罪意识,从而走上犯罪道。如果这时候有人稍微给一点“同情”、“安慰”,他们就会视作“知心朋友”和“患难之交”;如果这时候给一点金钱支援,慷慨解囊,他们更会“感恩戴德”,因此,他们容易成为社会犯罪团伙猎取的主要对象,受到诱惑利用,陷入犯罪的深渊。

二、家庭环境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性分析

1、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不是测量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必然指标

经过对比,经济条件较好家庭与较贫困家庭中的孩子,犯罪率并无很大的差别。国内一位社会学工作者曾将450名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以人均生活费为指标分为四个级别,结果表明:四个级别的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品德面貌并不存在任何对应或相关的影响。一般而言,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水准在温饱以下,就不能为其子女提供正常或必要的学习条件,这将严重影响子女的教育和身心发展。但是,超过满足子女正常学习需求的家庭经济条件,在任何幅度上的增长额,对子女的学习和教育而言,就不再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过于优裕的家境条件,可能反而容易养成子女养尊处优的品性,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的不利因素。正如布塞曼研究中指出的那样:家庭经济地位处于中上时,独生子女学业成绩较差;而经济地位相对略低,独生子女的成绩反而是优秀的。有关部门对200名少年犯家庭经济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一般和中等水平以上的占97 1%,贫困的只占2.9%。正如科恩所言:“如果说以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受教育的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条件,那么这项因素在现在影响就不大了。”加罗法洛也说,“贫穷并不必然引起仁慈和正义等情感的完全缺失。这种预言的证据已经找到,而且正是在其真理性更经常受到挑战的领域中,即在正直本能方面,我们找到了证据。”

2、父母关系和谐与否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一定关系

如表所示,P值小于0.005时,也就是说父母关系和睦与父母离婚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当P值大于0.05时,即父母关系一般与父母分居两种情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不大。但是,并不是说父母关系和谐,孩子就一定能健康成长;或者父母离婚了,孩子就一定会犯罪。①事实上,大多数少年罪犯的父母关系都属正常。在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中,父母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一般地说,在民主的家庭环境里,子女经常处于平等、自由、宽松的环境熏陶中,使他们容易养成直爽、坦诚、友好、协商、深思熟虑、情绪稳定等性格特征;反之,子女经常处于专制与压抑、拒绝与否定、粗涉与盲目溺爱之中,使他们容易养成任性、冷酷、依赖、反抗、仇视、自私、贪婪等性格特征。显而易见,前者有利于未成年人形成健康向上、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心理品质,而后者就非常容易诱使未成年人产生侵害他人与社会的犯罪心理特征。

由此可见,非民主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的首要因素和基本条件。

三、家庭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性分析

1、 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比家庭结构不完整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更大

家庭功能是由性生活与生育功能、经济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情感功能、精神生活功能五个基本方面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而当这个功能有机体内部不均衡时,就必然会导致家庭功能的失灵。特别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则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到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为未成年人犯罪埋下了隐患。在许多家长眼中,家庭教育被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智育,这使得家庭教育的功能大大缩小,尤其表现在家庭教育中德育职能的逐渐弱化,逐渐被智育和其他一些功利性较强的教育职能所代替,出现家庭道德教育空白的现象, 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情况都了如指掌,但对子女的兴趣、道德品质却是不清楚、不了解或者没有注意。这种局面的出现导致孩子人格的严重缺失,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有关专家通过对2000余名未成年犯和1000余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后认为,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比家庭结构不完整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更大。

首先,是未成年犯父母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视。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更突出差异,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按照关心程度排序前三项分别是:未成年犯父母关心健康、学习功课、吃饭穿衣,思想品德被排在第四位之后;普通学生父母关心思想品德、健康、学习功课。\"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在未成年犯父母中表现突出。

其次,是未成年犯父母教育能力存在缺陷。调查显示,未成年犯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不管不问\"的有10%,打骂孩子的有30%,60%左右的父母对孩子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然而,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没有奏效,反映出其父母在了解孩子、协调关系、教育孩子、保护孩子等方面存在能力缺陷。

2、家庭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并具有以下特性。

长期性。家庭是未成年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生活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因而,从时间视角上讲,家庭在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优势是学校、社区等无法替代的。

针对性。“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从孩子的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 都处在父母的密切关注之下,孩子习性的优劣、品行好坏,父母更为清楚,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也更有发言权。同时,孩子一般在家比较随便,不像在其它公共场所思想有所顾忌,行为有所检点,因而他们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表现得更自然、真实、充分,这就给父母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供了条件。

灵活性。家庭预防机制不像其它社会预防机制那样有比较系统的程序和固定的方式,而是通过家庭生活“遇物而诲”,利用一件事、一种思想、一种行为向他们灌输法制观念、社会规范、做人道德、待人礼仪,提高他们的是非判断力,养成良好的品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有效性。首先,家庭教育、家庭管理是从摇篮开始的,它在孩子心灵上留下的烙印,对他日后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便是心理学上讲的“先行效应”;其次,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社会关系,既有血缘上的继承关系、情感上的依赖关系,还有经济上的供求关系、上的监护关系。这些都使子女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管束,即使父母的批评和责备尖锐了一些,子女都能谅解。所以这种心理上的优势使得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十分有效。

四、利用家庭元素的同质可塑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1、 对家庭亲职教育的认知性提升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过:“国民的生命与其说操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因此,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特别是父母的素质是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提高父母素质的关键是加强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也称家庭教育指导),即提供父母关于孩子教养和发展等资讯,帮助父母学习新理论和知识,树立教育信心,指导父母在思想观念、理论水平、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方面接受现代家庭教育要求的一整套措施。亲职教育应该注重培养父母以下素质:(1)高度的责任感;(2)理性的教育观(3)丰富的知识面;(4)良好的心理素质。

解决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关心的话题之一,人们正不断尝试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美国非常重视利用演讲、座谈、研讨、研习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辅导,并通过建立“父母行为量表”来进行家庭教育研究;德国则设有“双亲学校”,对孩子的家长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教育;巴西政策从提高结婚质量入手,要求青年在结婚前就要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在我国台湾省,对家长的教育列入成人教育行列,注重利用各种条件和形式来培养家长们教育子女的态度、能力与方式,并且已经开始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系统规划家庭教育课程,安排青年学子修习“职前”的家庭教育科目。

2、 对家庭亲职教育的实践性突破

在实践中, 现阶段我国的亲职教育对于家长而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建立一个具有国内特色的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家庭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规律,有其特定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和特点。它不仅与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有关,而且还与优生学、卫生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因此,科学的家庭教育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对于家长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阻碍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展。为此,政策应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注重研究家长的\"角色意识\"与家长责任、家长素质的培养,以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以多种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同时又适应成人学习特点的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为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定的理论基础。

二是研制一套适合家长学习特性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为了搞好家长教育,必须先了解家长所具备的学习特性。大部分家长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观念和方法,且已基本定型。为此,应该将家长们学习的特性与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出一套既能帮助家长们提高对自我观、人生观、婚姻观、家庭观、教育观的认识,又能帮助家长们掌握如何教养子女的各种技巧的方法和形式,并加强这些方法和形式的协调性和规范性研究。

三是研究并开发适用于家长教育的教材。亲职教育使家长了解如何尽父母的职责,并为他们提供有关儿童少年发展及子女教养方面的知识,以便使他们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促成健全家庭生活。要研发一套以各种相关学科为理论基础的家长教育系列教材,从辅导家长们提高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和技巧,取代以前靠零碎收集的、不完整的“经验堆积”,使家长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可以依靠的行动指南,改变目前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救方式”。

3、对家庭亲职教育的结构性提高

我国现代的家庭、婚姻、道德、伦理观念受到传统的婚姻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人们偏重于相对独立的核心小家庭形式,联合大家庭逐渐被核心家庭所取代。由多子多孙的“四世同堂”家庭结构向“二加一”、“四二一”家庭结构发展。单亲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再婚家庭、单身家庭、分居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等“另类家庭”逐渐被人们所接纳和认同。因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双亡或父母离异被抛弃而不得不与(外)祖父(母)居住的隔代户增多。

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看,主干或联合家庭结构和核心家庭结构是比较理想化的。因为其对孩子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关心体贴他人等美好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几代同堂的主干家庭中,祖辈可以自己的教养经验传递给正在哺育孩子的父辈,联合型的家庭中先为父母的同辈也可将自己的教养经验传递给后为父母的同辈,一个人的经验可以有几个人。特别是核心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对孩子的成长,父母双方都有着各自的教育功能,他们从不同的社会角度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缺少父爱的孩子,由于母亲过度地担心孩子在外受人欺侮,而缩小孩子的生活天地,有可能导致孩子胆小、懦弱,甚至性情孤僻,缺乏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理。母亲是孩子高尚情操、善良品德、丰富情感和温柔性格的主要塑造者。孩子在母亲的关怀、照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可能培养出热情友爱、乐于助人、关心集体、体贴他人的良好品德。因此,单亲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有缺陷的环境,是一种极不理想的家庭结构。

4、对家庭亲职教育的功能性优化

一是凸显家庭教育功能。目前,实践中出现了“5+2=0”的情况,即学校5天的主流教育正效应与2天双休日亚主流教育负面效应相抵消。因此,不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都推给学校,家庭对孩子担负的责任,学校是不能全权替代的。学习型家庭的提出顺应了终身教育的潮流。在学习型家庭中,教育时间上从零岁延伸到终身;在空间上从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三位一体。在这样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没有障碍;家庭成员之间能够相互体谅关怀;家庭对每个成员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家庭能够给每个成员提供发展的自由空间;家庭能够承担社区的义务和责任;家庭同时是保护孩子理解孩子的温馨港湾和快乐源泉,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在学习型家庭中,特别强调父母带头学习成为学习型家庭的主体。由于成长环境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与更新,家长不学习就没有资格作家长。父母是孩子的长者,但并非就是孩子天然的教育者。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在自己带头学习新知识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哪一天父母自己不学习,他就失去了教育子女的资格证书。“以牺牲自己的学习,放弃自己知识追求为代价”是父母给女子更可怕的礼物。

二是健全家庭精神功能。首先,要大力倡导幸福的家庭观念,提倡全社会重视家庭、热爱家庭,提倡平等、民主、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提倡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提倡爱情、亲情重于金钱物质,用鲜活的事例宣传父母的角色作用和角色职责,提倡节俭、进取的家风。人人懂得并体会到家庭的重要,家庭的精神功能就能发挥出来,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贡献力量。其次,要警惕性解放思潮、色情文化及暴力文化对国内家庭的影响,给予离异、单亲、再婚家庭的未成年人以特别的关注、照料、援助和辅导,开展家庭伦理道德的研究,整合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家庭伦理道德,使家庭成为充满爱和道德教化的场所,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自觉维护子女的合法权益,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和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教育子女。

三是提升家庭情感功能。根据马斯洛的需要次理论,未成年人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会有爱的需要,而父母子女间良好的情感互动是满足未成年人爱的需要的更优途径。这种爱的需要的缺乏所造成的感情被剥夺与未成年人犯罪密切相关。当爱的需要在家庭中无法获得满足,未成年人就会向家庭外扩张,以获得需要的满足。父母子女关系,是以血缘关系这种天然的纽带为基础的,其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的社会行为。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加强父母子女心理上的联系,使父母子女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心理上获得平衡,形成未成年人和谐的心理状态,能协调未成年人和社会的关系,有助于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和社会化的完成。相反,生活在一个父母子女感情淡薄、缺乏亲子沟通的未成年人,其身心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的还会造成其认知上的混乱,价值观的模糊,乃至更终导致人格的出现。所以,亲子沟通缺失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皎妹、李锦昆:家庭与未成年人犯罪,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 管晓静: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3]管晓静: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6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

幼儿园开展了“爱心绘本漂流活动”,一次漂流活动结束,老师询问孩子:“你们回家都有没有看绘本啊?”孩子都说看了。再问:“谁陪你们一起看的啊?”孩子异口同声说:“妈妈!”更有甚者,我的一位朋友为了忙孩子择校的问题,东奔西跑,茶饭不香。我问:“大哥没有什么建议吗?”朋友说:“他有什么建议呀,他说‘你安排好了’。”然后跑去新疆和朋友玩车。说来惭愧,作位一名幼教工作者,自己的家庭教育也存在问题,老公参与教育女儿的时间少,以至于女儿现在都不喜欢让爸爸抱,我多次与老公谈及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公每次都自信满满地说:“女儿以后肯定会亲爸爸的,你放心好了,现在就教给你了。”一句“教给你了”就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我。

的确,现在大多数家庭中教育孩子的重任往往落在母亲的身上。孩子上学的接送;在家学习时母亲的“陪读”;“双休日”陪孩子玩;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唠叨”教育……而当父亲者,大多以“工作繁重”、“生意忙”为由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甚至于有的即使有空闲时间,也只顾着自己消遣、娱乐,就连幼儿园举办的家长会上,母亲到会的人数比例也远远大于父亲的人数。

二、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在父亲因素一书中说:一个人在职场中的成功或失败,和他的父亲的类型是有联系的,父亲会对子女的职业产生重大影响。父亲尽职,孩子跟同辈就相处得比较好,在社交方面表现得更有自信,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强,也更能应付变化,在智力测验中得分也较高。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国的哈伯特曾经强调指出:“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也表明:由男子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里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在没有或缺少父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之后都可能出现女性倾向或现象等不良心理障碍。

三字经中提到:“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真是不容忽视!做父亲的,应当以自身丰富的学识、深刻的理解、果敢的判断能力、善于社交的经验去影响孩子的成长历程,以深沉的父爱的阳光去照耀孩子成长的道,共同撑起教育的一片天空。

三、父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

父亲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个引人。在培养孩子的教育中,不管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不管事智力训练或是道德、品质培养,父亲的影响皆是巨大的。任何一个孩子,不单单需要物质意义上的一位保护者、供给者的父亲,在精神上更需要父亲。所以我认为在教育实践中,父亲的责任十分重大。

俄国一位教育家说过:“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教育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得到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

承诺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父亲要和母亲共同分担教育职责,要亲历亲为。要亲职!并不是说要以时间来计算判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应该看他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

1、珍视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然而许多父亲往往很少从孩子的角度或需要去理解他,喜欢把自己的意愿或观点强加给他,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纲要突出的一个理念就是要“珍视幼儿期的生活”。幼儿期是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具有很强可塑性、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这就要求父亲们应对幼儿期的这一阶段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和尊重,珍重幼儿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使他拥有快乐的童年,满足孩子生存、发展、游戏、学习及受教育的需要和基本权利,促进他身心全面、和谐、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2、父亲要深刻认识自己的“内涵”

3、给孩子有效的时间

有的父亲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是尽到父亲更大的责任了,其实不然,孩子更需要父亲的陪伴,报纸上曾刊登过一个孩子要买爸爸一天的事情,足以见得,孩子是多么需要父亲。给孩子时间,是要给孩子有质量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时不要心不在焉,和孩子玩游戏时就要放下家长的身份,以同伴、朋友的身份参与,要有童心,与孩子一起蹦蹦跳跳、笑笑闹闹,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放肆一下。

4、开展独特的亲子活动

孩子需要的是一位父亲,而不是第二个母亲,在亲子活动中,父亲应该展现出于母亲不同的一面,发挥出父亲独特的魅力。比如父亲可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带孩子探亲访友、外出办事,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学习父亲的办事风格,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

5、夫妻关系要和谐

父母要尽量不要在孩子的面前吵架,父母不可以随随便便让自己的情绪任意挥洒,要加以控制,特别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父母给孩子造成一种喜怒无常的感觉,一方面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给孩子不良的模范作用。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参与;家校联系

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嬗变、母亲就业的普遍增加、家庭生活的丰富,父亲的角色和职责被重新定义,父亲参与家庭育儿的价值在国内外被一些研究所证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也被社会广泛呼吁。然而,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现代社会中“父亲缺席”“父爱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深入了解上海小学阶段父亲参与的实际情况,为学校开展专项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依据,笔者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基础上,自编父亲参与问卷,对随机抽取的上海中心城区某普通公办小学1~5年级的382位父亲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父亲参与”的理论背景及调查设计

根据国外研究,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主要由“父亲参与”概念来指代。“父亲参与”概念大致有如下几种内涵划分:Lamb等归纳出父亲参与的三个面分别是投入/互动性、易接近/可得性、责任性;Hawkins等则提出了更为广泛、丰富和深刻的9个侧面,即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给予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涵盖了认知、情感、道德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参与方式。Amato发展了基于父亲身份资源定向的“五角星”模型,即父亲通过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间接参与方式对孩子加以影响。在上述国外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本次研究根据小学生教养内容和特点,结合上海本土文化,将小学生父亲参与内容按照“供养”到“养育”分递进,共七个维度,即“间接支持、家校联系、教育规划、学业辅导、陪伴互动、教育约束、生活照料”。其中“间接支持”指父亲主要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给孩子母亲以鼓励和情感支持,而涉及亲子关系的“陪伴互动”维度又细分为“教育陪伴、互动交流、情感支持”三内容,从陪伴孩子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到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再到给予孩子情绪关注,在关注孩子情感方面递进。在问卷设计上,每个内容维度均结合上海父母育儿的实际情况,设置了四道行为情境题,让参与调查的父亲根据自己过去一年中的经历,作出0~6分的自我赋分评价(0表示“很差”,6表示“非常好”,数字越大表示评价程度越高)。

二、调查内容与主要结果

1、父亲参与“家校联系”更差,给予“间接支持”更好

,“情感支持”水平较高,在总体七维度的参与上,我们将每个维度获得的“平均数”除以“项目数”得到“项目平均数”,该分数高低反映的是父亲参与水平的高低。项目平均数分数越高,则表明父亲参与程度越高。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分别为间接支持、教育规划、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生活照料和家校联系。更高的是间接支持,更低的是家校联系。第二,在“陪伴互动”这一核心内容维度上,父亲参与也有不同的内容侧重,如表2所示,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分别是教育陪伴、互动交流和情感支持。

2、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整体表现好,低收入父亲“陪伴互动”强

父亲参与一定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本次调查以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两个客观因素作为参照,分析学历和收入的高低在父亲参与各维度上的差异体现。,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父亲参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专科为划分界限,即“专科以下”为文化程度较低,而“专科及以上”为文化程度高,将文化程度高低的两类父亲群体进行父亲参与内容七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五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在“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教育规划和家校联系”这五个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同样,在“陪伴互动”三维度内容中,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在“教育陪伴”和“互动交流”方面大大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第二,本研究将月收入>=5000的父亲归入高收入群体,反之不及5000月薪的则为低收入群体。将这两类父亲群体在参与内容七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仅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且均是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表现优异。而在“陪伴互动”的三维度上,两类父亲群体没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本次随机的父亲参与调查,笔者在大众对父亲缺席现象有普遍感知和认同的基础上,根据数据提炼出一些上海小学生父亲参与的倾向性问题。

1、父亲供养者角色明显,父亲参与结构性缺失

2、父亲是规范者,“远其子”现象多存于父子关系中

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而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一样,也是永远不会消失且深远影响子女一生的重要家庭关系。父亲参与的“陪伴互动”维度是体现父子关系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父亲在“陪伴互动”方面的参与,排在“教育规划”和“教育约束”之后。相比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陪伴和互动,父亲更愿意给孩子做好人生发展的领航者,给孩子制定各种教育规则,当孩子犯错时来管教和惩戒孩子。而涉及到情感交流部分,父亲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有22.0%的父亲很少“拥抱、亲吻孩子”(“很少”和“较少”比例相加,以下同),而有超过三成的父亲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尽管随着时展,奶爸、猫爸较之以往有增多趋势,但大多数父亲还是习惯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父亲参与“远其子”、柔性不足的这一特点和传统文化中父母的家庭职责和角色分工不无关系。安康传统文化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一般是“严父慈母”的角色,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苟言笑,大多是传统父亲。母亲是“温暖”和“亲近”的,而父亲则是“冷酷”和“遥远”的。其实,大爱无形,大爱无音,父亲的爱是非常深沉的。更深入的调查往往会发现并不是母亲比父亲投入了更多的爱,而是父母传递爱的方式是不同的。母亲可能倾向于通过讲述和感情来直接向儿童表达爱,而父亲可能倾向于通过可靠的服务和工作来显示对孩子的爱。[2]可见,父亲们不是不爱,一方面是他们常常羞于表达,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特殊的爱的表达方式。

3、父亲参与需要意识和行动,工作是关键性阻碍因素

父亲参与是父亲作为教养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养行动的综合体。它既需要父亲有参与的正确理念和日常意识,也需要父亲在实际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地积极投入到家庭教育过程中去。本次调查显示,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参与表现在五个参与维度上远远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亲。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程度高的父亲对父职意义的积极认同并内化为行动。由于接受了更长时间的文化教育,他们大多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更容易认同父亲和母亲一样具有家庭育儿的亲职角色,同时在实际行动中,会更具有自我学习力,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参与,比文化程度低的父亲们表现得更优异。而另一个有趣的调查数据则是,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收入低的父亲比收入高的父亲参与表现优异,他们给予孩子的陪伴更多,给予孩子母亲的支持更多。这有力地证明了父亲对工作的过多投入是造成自身与孩子疏远的重要原因。父亲的高收入,来源于自身的文化资本和辛勤的工作投入。国外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越大的父亲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较多,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越少。可见,即便有参与的理念,但在事业、工作占据大部分日常生活的前提下,父亲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会不断受到挤压,不仅陪伴孩子、陪伴家庭的时间无形压缩,而且父亲也容易将工作职场上的压力传染、转移给家庭和孩子。

4、父亲对孩子学校教育世界的关注不够,缺席现象较严重

参考文献:

[1]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5、

[2]皮卡哈特。怎样做个体贴的父亲[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10.11、

[3]郁琴芳。家校合作中校长与家长的认知差异———基于上海146所公办学校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8

1、父亲———放任型

从案例中,笔者以“爸爸在旁边从始至终没发过任何言论”来概括了父亲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能已经影响了父子之间的感情,使得孩子过于亲近母亲,而忽视父亲的存在。由于家庭成员较多,父亲基本无从插入。又因觉得自己难得休息一天,所以常常推脱给母亲或奶奶。父亲的放任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是需要研究者和家长共同重视。

2、祖辈———溺爱型

隔代家庭的祖辈家长对孩子溺爱严重。表现为:凡是孩子要的,想法设法办到,甚至上天摘星星也行;一切包办代替;一切事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是和父辈的不同。案例中,虽试图阻止过,但孩子想要也就给了。祖辈并没有意识到这样溺爱孩子有什么不对,奶奶说过:“算了,就给他”、“对他好没什么不对啊”。

3、曾外婆———支持型

支持型具有健谈、赞赏、善解人意,容易和孩子打成一片等特点。曾外婆的人缘极佳,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人来找曾外婆聊天。从她的人缘和周围邻居的评价中,笔者确定她是一个爱干净、勤俭节约、健谈的老人家。

二、四代同堂幼儿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家庭成员人数多,容易在教育方法上产生分歧,缺乏一致性

由于大部分时间是母亲单独抚养,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又是漠不关心的状态,其他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有限,似乎无法提出科学的意见。这样,家庭成员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会产生不一致性是必然会发生。现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整个家庭中没有受到重视。父亲常说:“到妈妈那里去,走吧。”这种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导致孩子对父亲产生惧怕疏远或对立,亦使父亲的教育权在无形中失落。而爷爷奶奶的溺爱则促使孩子的性格会偏向任性。

(二)家长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离

“认知偏离”主要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特点不了解。因此,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认知偏离。普通家长都认为幼儿期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贪玩、任性、没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三个主要方面。相当多的家长把爱玩当成了贪玩,没能把孩子的天性放在首位,充分释放和利用孩子玩的天性来进行引导与培养。其实“游戏”是幼儿主要的活动方式,孩子通过游戏来获得更直接的认知经验,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成人不当的行为示范

我国家庭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家长教育意识浅薄。小孩好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父亲母亲和东东在床上休息,母亲玩笑地说:“宝宝,去打爸爸。”东东嘴里边说着“打”边用力地敲打父亲,东东以此为乐。案例中,成人在生活中对“打”字反复强调,使得孩子学会“打”的发音。这样的一个字或动作是不是一个3岁幼儿该更先学会的字呢?

三、四代同堂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家长教育,定期进行育儿培训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9

文章立足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以积极的态度分析当前我国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幼儿园、教师、家庭四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旨在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积极正向的人格特质,努力树立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更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更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安康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更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国内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安康女子学院学报,2006(3)。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离异家庭;父母;子女;心理问题;家庭教育

离异家庭子女是由于父母婚姻破裂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安康全国妇女联合会公布的数据称,我国每年离婚的夫妻保持在120万对左右。可以说,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起离婚案。而据统计,我国的离婚数量仍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一般地讲,一个国家的离婚率越高,离异家庭子女也就越多,其对社会的消极作用也就越大。有调查发现,54%的犯罪青少年是因父母离异而造成品德不良。父母离婚对未成年子女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要把这场灾难可能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创伤减轻到更低限度,以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子女采取必要的心理保健和教育措施,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一)情绪情感障碍

由于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婚的不理解和长期郁结在内心的对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往往一触即发,主要表现为发脾气、摔玩具、不愿意与人交往、睡眠也不安稳,亲子之间冲突加剧等。而出现情绪问题的诱因也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琐事。

(二)适应性差

(三)性格缺陷

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的性格缺陷主要有:

1 自卑。因父母离异而产生自卑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他人,容易导致自卑情结,进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胆怯、害羞、忧伤、失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道上再次经历挫折(如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家庭关系剧变等)时,则自卑情结很容易被重新唤起。若经常沉浸在这种自卑情结的痛苦之中,就会形成自卑性格。

2 孤僻。强烈的自卑感使离异家庭子女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轻视和排斥。当恐惧感超过亲近他人的欲望时,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为了避免孤独,他们往往在想像的世界中创造出一个“朋友”来,并把“他(或她)”当成真实的朋友去对待。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的儿童,心中充满孤寂、愁苦与被遗弃的感觉,与外界环境就会越来越疏远。如果父母整天陷于“内战”,心绪烦乱,教育方式不当,或已重建家庭而放弃教育责任,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顾,任其发展下去,孩子将会形成不合群、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

3 怯懦。意志薄弱的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怯懦性格。他们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等。夫妻离异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孩子管教严格,使孩子望而生畏,总是担心自己使父亲或母亲失望,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绪。此外,同伴的讥笑和轻视,也会使离异家庭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表现出抑郁和退缩。

4 粗暴。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子女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定,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粗暴的性格。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及攻击行为,易引起孩子对父母及社会的攻击和破坏,特别是那些父母另有新欢后被虐待、遗弃的子女更是如此,即所谓“暴力的结果必然产生暴力”。

(四)学习困难

离异家庭子女情绪的变化,必然会给学习带来困难。这是学习困难产生的内在因素。对儿童来说,他们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督促和帮助,自觉性较差,而父母离异后,儿童多半无人管教,这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外在因素。因此,大部分离异家庭子女在学习成绩上明显不如完整家庭的子女。已有的调查表明,许多离异家庭子女经常无故旷课、扰乱课堂秩序,作业马马虎虎,抄袭别人,甚至不完成作业,所以,他们中的不少人逐渐成为班级里的差生。

(五)社会性发展不良

离异家庭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突出表现在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人际关系上。他们行为表现的反应较为被动,包容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支配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引导自己,感情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特别是当他们产生自卑、孤独、压抑等消除情绪时,这种倾向就会表现得更为强烈。当然,当这种被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人际关系需求也会向主动方向转化,但这种转化更多的只是局限在意向上,而不是那么强烈地表现在行动上。

二、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影响因素

(一)离异父母情感教育的缺失   有些离异的父亲或者母亲虽然在离婚时力争对子女的抚养权,但却往往是为了不让对方得逞,或将孩子视为“人质”,通过控制孩子来报复对方。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或母亲常常对孩子过于严厉,百般挑剔,动辄指责孩子的某个缺点,很少对孩子的痛苦和孤独加以慰藉,甚至将自己生活的不顺都归罪于对方和孩子。儿童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可能获得积极的成长动力,也不可能正确地看待和应对自己的处境,思想感情和道德认知会产生严重缺陷。

(二)离异父母教育方式的极端化

1 过分溺爱。父母在离异后,觉得有愧于子女,于是就把更多的爱都倾注在子女身上,在教育上放松了要求,在行为上过分溺爱,对孩子的事包办代替,生活上有求必应;犯错误时舍不得批评,孩子不肯上进时总有借口,“谁叫他缺少父爱(或母爱)呢”。天真、幼小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经常性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但是由于过分的溺爱,儿童常常是在不知道错还是对的心理状态下干自己想干的一切,无法成为一个明辨是非、有责任感的人。

2 放任自流。这一类父母大多对孩子缺乏责任感,漠不关心。虽然他们也声称自己爱孩子,然而事实上缺乏真正的爱。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认为孩子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会自己克服困难。这类家长与溺爱孩子的家长一样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三)离异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心理

有些父母在离异前就缺乏独立精神和职业目标,离异后,又失去了对对方的依赖,所以,他们就会把孩子变成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标,而这样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国内父母普遍的心态。离异的父母更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成才上。这种渴望子女成才的急切心态,往往会导致态度简单、粗暴和生硬。态度生硬,批评过多,会导致孩子出现情感障碍及逆反心理、恐惧心理,甚至拒绝父母任何合理的要求。而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又会恶性循环,影响孩子正常的成长。

转贴于

(五)离异父母彼此之间的仇恨、诋毁

现在的很多离婚案,都是以夫妻一方伤害了另一方的感情居多,被伤害的一方难免会鄙视、憎恨对方。父母之间往往会相互攻击,丑化对方,美化自己,力图争取子女在情感上对自己的支持,他们会把这种仇恨带给子女。从小就受这种仇恨情绪影响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得自暴自弃,充满仇恨情绪,自私和不信任他人。儿童看到父母的勾心斗角和精于算计,也会对人际关系的友爱产生动摇和怀疑,使他们“不惮以更坏的恶意”来猜测他人。

三、改善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家庭教育对策

离异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缺损实际上是做人的摇篮教育、甚至是做人的终身教育的缺损。因为对儿童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同时家庭教育也必然是人生更漫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由于其具有自然的早期性、父母的权威性、巨大的感染性、强烈的针对陸、影响的随时陸、要求的连续性、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方式的灵活性等有利条件和特有优势,因而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完全替代的。因此,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关键还在于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离异家庭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注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

教育家哈巴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心中,因此我们还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离异父母不仅要重视家庭文化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家庭人际心理环境的改善。而改善人际心理环境的关键是提高离异父母的素质。离异父母可通过吸收各方面积极的信息来提高自身素质、文化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离婚了,但还是爱自己的,从而使孩子能以正常的心态健康地成长。

(二)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社会化进程

离异家庭子女往往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父母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三)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

离婚往往阻断了子女与父母一方的亲情个联系,从而使之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使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波动或明显下滑。一些明智的离异父母在对子女抚养和教育问题上仍然保持着较密切的合作,使子女自由地与父母见面、沟通,营造比较浓厚的家庭和亲情氛围。即使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子女无法见到一方父/母,他们也会采取培养子女的兴趣,树立远大理想等方法激励子女成长,从而尽量消除亲情被阻断这一负面因素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四)家庭教育应以表扬为主,增强子女的自信心

比起完整家庭子女来,离异家庭子女更需要关心和爱护。过分的责备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提防、戒备和疏远他人与社会的心理。反之,如果注意发现儿童的长处,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就容易造成愉悦的氛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注意增强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父母失败的婚姻在子女眼里可能是人生道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一时难以接受。父母应当委婉地予以解释,尽可能使孩子以一种平常心看待父母失败的婚姻,减少对家庭的疏离感。同时,父母还可以安慰、开导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虑,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今后人生道上的大小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六)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增强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有许多父母在离异后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的唯一希望,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且,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就会造成儿童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以上关于“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安康生物。

以上关于“如何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探索家庭教育的理念)”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亲子鉴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网友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